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曾旭正:如何藉由社區營造共植生命福田?

#姊妹電台FM105.7 姊妹新幹線 每週六上午7:00-8:00
#社區能比總統更偉大


曾旭正:
如何藉由社區營造共植生命福田?


主持人:松霖
來賓:曾旭正(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召集人)

台灣正面臨著嚴峻的高齡化長照課題,除人人自危、單打獨鬥、各自承擔以外,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想像一個社區,個別居民的吃飯、就醫、健康促進、長照、托育、經濟等各種需求,有沒有可能透過群策群力、互助合作來集體解決?而那會是怎樣的社區?台灣有過成功案例嗎?

本集節目專訪台灣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重要推手曾旭正老師,來暢談社區營造的根本目的。原來,台灣將英文的Community翻譯為「社區」並不精準,普遍台灣人對「社區」的認知通常只有「居住的行政區」,然而,"com-mun-"的字根,其實代表了共同的、公共的、自治的、為追求共同價值而結社的意涵,日文則翻譯為「生命共同體」。

因此,社區營造的根本目的其實是要改變人與人的關係,重建生命共同體,然而,台灣卻將社區營造狹隘為「營造社區空間」。到底如何透過社區營造來重建生命共同體、共植生命福田?讓我們來聽聽本身也是福智人的曾旭正老師怎麼說。

註:字根com-mun-釋譯:
https://root.eng.tw/2016/03/commun-common.html

影片觀賞:

https://youtu.be/UWxwb6dNHAU

https://youtu.be/Q8cnxzN9HwI

https://youtu.be/-jWHoRyNPIM

https://youtu.be/ySa6BtWBXeE

【參與心得】劉嘉峻:民主討論拉近社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龍潭村民主討論會參與心得
#全文照登


編按:在虎尾科技大學江季翰老師的影響下,有幾位虎科大資訊工程學系的同學陸續好奇探訪龍潭村民主討論會,並在會後寫下參與心得。收到這些稿件,著實讓我們既興奮又感動。作為實踐工作者,真的很開心有越來越多人的人關心並願意瞭解參與式預算。

民主討論拉近社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圖文/劉嘉峻(虎尾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學生)


拍照時間: 2020/5/15、29

拍照地點:龍潭村

照片人物:熱於分享之村民

照片故事:
環保署統計每月平均每人會產生一公斤的垃圾,一個月就會有83萬公噸的垃圾,這足以證明了垃圾議題對於每個人而言實屬重要,今天很榮幸能夠跟當地居民一起參與他們的會議,討論的就是社區垃圾的處理方式,在當地多數居民以農為生,且皆不為垃圾車必經之地,每當垃圾車來時往往趕不及回來倒垃圾,即使把垃圾事先集中於某處易造成該處髒亂。在參與的過程中,協會積極地讓每位居民都能發表自己的想法,不論是老人還是外籍配偶在會議上人人平等,皆能暢所欲言,這種討論的方式可以讓居民了解到生活在同一個社區其他人的想法,即使討論未必有結果,卻可以拉近社區間居民彼此的距離,是個很不錯的方式呢~





延伸閱讀:

【參與心得】也是有村子會這樣集結村民來解決問題的

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讀者投書】照顧服務員實習奇遇記(一)

#讀者投書 全文照登
#照服員實習心得


編按:

本報讀者日安為受照顧服務員訓練的實習生,將其在受訓階段所觀察到的各種長照現象與自己的思考,以報導文學的書寫方式投稿本報。有鑑於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長照已隱隱然成為台灣社會一項重大議題,對長照的需求與現況越瞭解,越有助我們思考如何共同努力解決、改善社區中的長照需求,故而本報在徵得日安同意的情況下,將此文以讀者投書全文照登的方式進行連載。


照顧服務員實習奇遇記(一)


文/日安(長照服務員實習生)

長照課程的實習終於結束了。

原本要每天寫,但一早出門,回家就是洗衣、消毒、備料、煮飯、包隔天中午便當,再稍微散步一下,回來就只剩一張皮,在家裡行屍走肉。也到結束後,才有時間好好爬梳。

這幾天,感覺異常漫長,不只是身體疲憊,也非常困惑「人生為什麼要這樣過?」但就像上一台沒有回頭路的列車,只能放棄抗拒,專注這台車上的各種人事物,也不算虧,就是一切過得非常魔幻,做了幾天的工作,就做了幾天的惡夢。

… … ...

對於實習,說不上興奮,還有點緊繃抗拒。前一天下午就先抵達台中,從火車站坐公車的路上,會經過即將要去實習的那棟長照大樓,就這樣撇過,心臟稍微鳩了一下,或許因陌生無知,感覺自己像是要進入深不可測的叢林,不知道接下來等著是什麼樣的洪水猛獸。或許,這都只是我的「陌生恐懼症」。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默默在心中告訴自己:「一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

7:45準時到達集合的地點,同梯的同學只來一個,其他單位來實習的人還比較多,害我懷疑了自己是不是跑錯地點,但馬上同學們就陸陸續續到了,連上課跟我最熟悉的姐姐也到了,還能跟她同一梯,同學也都感情不錯,至少自己不算孤單,上課的單位也很快來讓我們簽到,並幫我們點名。

「好了!所有人都到了,新大樓的同學先跟我走……」同學一瞬間就剩下兩位,都是上課時期跟我同組的同學,讓我稍稍鬆了一口氣。

等了一下子,還是不放心,問一下安排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看了一下名單說:「喔喔!妳們的分配,一個在舊大樓二樓,兩個在一樓,一個的那位叫XXX,就會比較孤單一點」沒想到說出的是我的名字,兩個同學都露出擔心的表情,看來真的只能靠自己了,又慢慢的緊張起來。

工作人員點好人數帶我們往舊大樓前進,這裡有門禁,如果不是有卡片的人開門,人進不去也出不來,可能怕裡面的病患跑掉,喔!不對,督導有特別交代是「住民」,一樓的同學已經準備上工,大門進去後,還有一道門禁,裡面只瞥見護理人員走來走去,沒有看到住民,我也沒什麼心情繼續看,跟一樓的同學互道加油,我就要一個人赴戰場了,此時,工作人員姐姐跟我說:「不管有沒有要從事這個行業,這可能都是妳們這輩子第一次,近身接觸這麼多失能者,並且練習照顧技能,也會是個特別的回憶吧!」

樓上剛好準備要早晨meeting,夜班跟早班的照顧服務員和護理師,都在準備交班,接下來這些照顧服務員跟護理人員,我們都要稱之為「學長/姐」,剛走上來,放好東西,就被護理師指著說:「妳,去找那個穿綠色圍裙的學姊,她是照服員會帶妳。」我怯怯地走向學姊旁邊問:「請問…..有什麼要協助的嗎?」她很自動的帶我走進一個三人病房,裡面都是阿公,學姊簡單介紹:「這裡面有分單人、雙人、三人、四人的病房,通常都是女生住一間、男生住一間,但也有例外,剛好是家人也會住一間。」

一進到病房,映入眼簾的就是傳說中的「失能者」,有些有鼻胃管,有些是直接接胃管,有些有尿袋,有些沒有裝,本來在課本上看到的類型,基本上都快要湊齊全了,心想:「難怪,上課單位的姊姊說,我們要好好把握這個機會,不論未來有沒有要從事這個行業,這都是我們一生中初次見到這麼多失能者的機會。」

還沒有回過神,學姊看我呆滯地站著,馬上丟了一個問題:「那妳會灌食嗎?」

「上課有學過,但沒有試過。」來了,是我第一個挑戰。

「妳就先反抽,看看胃液有沒有超過40C.C.,有可能消化不良,超過再跟我說,沒有超過就把胃液還給阿公,開始餵食。」學姊熟練地幫我把空針筒插進去,讓我自己練習反抽。我小心翼翼地接過管子

「好……學姊,抽不太到!」

「這樣就是不到10 C.C.可以餵,管子記得捏著,不要讓空氣跑進去。」

「好。」

「記得看床頭,他寫多少就泡多少C.C.,床頭有住民的奶粉,床頭板子寫200C.C.就是一包粉加水剛好兩百C.C.,不是倒200C.C.的水再加粉喔!來這邊我泡好的,先給妳餵!」

說完學姊就出去了,只交代說:「有什麼問題再叫我嘿!」

學姊邊走邊對病房外面大喊:「所以是我帶實習生膩?」

「不知道啊!要問啊!」也是櫃檯的人員扯著喉嚨回答她。

我深呼吸一口氣,戰戰兢兢地,把剛剛學姊幫我調好的牛奶,簡單地攪一攪,這是我人生第一個餵食的阿公,他手腳蜷曲,因為長期臥床肌肉萎縮,一輩子沒見過這樣的失能者,真正碰到時,心裡地震撼很大,但現在更緊張地是我要餵完這200 C.C.


做到一半,病房外有人問:「哪幾位是實習生?」好像是護理師,還是主任,反正是管理我們的人,接觸時間太短,始終沒有記得。

我和後面兩位同學都舉了手,原來,不是只有我一個是實習生,其他兩位是與我不同上課單位來的實習生,我與另外兩位同學,微笑點頭了一下,就聽到在討論我們要給哪個學姐帶第一天的實習。

「妳床數比較少,先帶著他們做基本的啦!」

「蛤~可是實習生也可以去幫忙另外一區啊!」

「樓上家屬有些要求,實習生不方便啦!」

我們只是靜靜的在一旁「看戲」。看她們推坑完畢,就開始一早的meeting,應該是一位主任等級的主管,宣達一些重要事項,也聽著夜班的學姊交代,晚上哪些住民的情況,完全不熟的我們就傻傻在那裏聽,想要作筆記,但也不知道是哪一床,XX爺爺昨天很躁動,XXX奶奶接下來要出院,一個也記不起來,連筆記都來不及記,就索性放棄。最後,對於實習生喊話,幫我們加油,大家就各自開始了一整天的忙碌。

原來,因為疫情的關係,一個實習單位一梯不會超過九位實習生,而且會被打散分配到不同樓層,據說過去是一層樓很多同一個單位的實習生,不一定每個人都可以摸到所有工作,現在這樣是好事,至少可以學到很多,但壓力就大了,什麼都要學,笨手笨腳如我的人,可能就很難適應。

原本我的害怕,多半來自於怕「被罵」,但在真正要獨立處理住民的那一刻起,而再沒有學姊幫你看做得對不對時,我才知道真正恐怖的,絕對不是「被罵」那麼簡單。

(未完待續)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實踐參與式預算 龍潭村一起過肉粽節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進行中

實踐參與式預算
龍潭村一起過肉粽節


▲集體一起過節,讓過節的氣氛變得更熱鬧有趣。

文 /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今天慶端午,我想和大家分享這個星期一(6/22)龍潭村大家一起在活動中心包粽子的場景。


活動之前,村長及共餐自治委員們把一切需要備的料以及場地都布置好了,讓我們可以在活動開始時,無後顧之憂地享受大家一起包粽子的交流、愉快的氛圍。

活動開始後,許多村民紛紛前來,其中也有很多是沒有參與共餐或很少來到活動中心參與活動的村民們也都來了。大家來了之後,很自然地找矮凳坐下,像是走進廚房一般熟門熟路地開始包起粽子,這是令我印象深刻的畫面,平時大家其實鮮少有機會與其他村民,這麼親近的一起包粽子,我想這就是過節的意義吧!其實咱都喜歡一起過節、一起做同一件事、一起熱鬧的氣氛。因為大家喜歡這種「一起的感覺」,因此,就讓我們大家「聚集」在一起了。


包粽子的過程中,因有些人過去不曾包過粽子,有些人則是長年下來累積了豐富的包粽子經驗,所以,彼此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學習,這種相互交流的氛圍很愉快融洽,會包粽子的人教不會包粽子的人,不會包粽子的人也很樂意學習,互相學習的效果很好,也很熱鬧。

我自己就被教了好久,最後還是只能包出「五角粽」,雖然大家笑我包的那顆粽子要寫上我的名字,但阿伯伯母們還是不厭其煩的、細心的、溫暖的把著我的手繼續練習。

對了,大家沒有看錯,這次包粽子活動,也有不少男性長輩投入其中,我想這或許也是集體氛圍帶動的效果,如果像以往一樣,各自在自己家中為節慶做準備,包粽子可能就只是個家務分工,而無法這麼熱鬧愉快地帶動更多村民一起參與。甚至,可能因為沒有人力時間,或因個人沒有包粽子的動力,只能選擇最簡便的方法─直接購買粽子,雖維持過節的形式,但過節的氣氛漸漸流逝。

因為集體一起過節,不僅節省人力物力,分工合作的包出一串又一串的粽子,也讓過節的氣氛變得更熱鬧有趣,除此之外,更因情感交流而讓大家的關係更緊密在一起。比起只是自家過節,社區一起過節的魅力真是太大了!

祝大家 端午節快樂!!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待人如親的湳仔社區關懷站(下)

#姊妹電台FM105.7 每週六上午7:00-8:00
#社區能比總統更偉大


待人如親的湳仔社區關懷站(下)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主持人:阿凱
受訪者:人間長照協會理事長 張翠芳

人間長照協會理事長、古坑湳仔社區關懷站創辦人張翠芳女士自2019年三月創辦古坑湳仔社區關懷站以來,不僅持續以陪伴親人的心情來照顧社區長者,更與長者們一同將關懷站經營得有聲有色。她究竟為何踏上社區關懷之路?一路走來又經歷過哪些艱辛、感受到社區長者們的哪些成長變化?敬請收聽本集節目專訪。

影片:

https://youtu.be/QCsZUukwvDw

https://youtu.be/N-DhXZLDeG4

https://youtu.be/lnMWKb9eMDs

https://youtu.be/oJScW0ptekA

【參與心得】也是有村子會這樣集結村民來解決問題的

參與龍潭村民主討論會心得:

也是有村子會這樣集結村民來解決問題的

文/王信元(虎尾科技大學學生)



拍照時間: 2020/5/29下午19:35

拍照地點:東潭龍興宮

照片人物: 分享建議的阿婆

照片故事:在5/29晚上東潭龍興宮舉辦了龍潭村參與式預算第三場分區會議,這是我第一次參與村子的會議,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參與這種為了解決村子內的問題,還有許多村民一起參與給予建議的會議。在這裡討論的是「垃圾車時間是否應該依農民的工作時間來做彈性調整」、「垃圾車開太快跟不上」、「老人家抬不動垃圾」或是「平時要上班沒有時間倒垃圾」等問題,也有許多村民提議可以將垃圾分區域集中一起處理,或是清潔人員可以下來幫忙,但是提議歸提議,還是要考慮到清潔人員們平常的辛苦,也不能完全照著村民的想法走,但是我認為這場會議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了解到村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困擾,並讓村長可以對問題加以處理,這次的會議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也讓我了解到也是有村子會這樣集結村民來解決問題的。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請一同「振興」參與式預算影像紀錄工作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的民主實踐

請一同「振興」參與式預算影像紀錄工作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還記得《參與式預算帶來哪些改變——以東勢鄉龍潭村為例》這支影片嗎?去年(2019年),我們的伙伴俊凱,以自己用了好幾年的手機、還有電腦,克難式的拍攝與剪輯出這支影片,除了記錄龍潭村在參與式預算實踐過程中的種種變化,也幫助許多想要進一步瞭解龍潭村實踐現況的朋友,能夠直觀的「看到」龍潭村的改變。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認為龍潭村,不,是所有在台灣進行民主實驗的參與式預算實踐,都應該為台灣的民主發展,留下足堪瞭解、檢討的紀錄文字或影像。因為,唯有留下足夠多的紀錄,才能讓這些與居民一同流下的汗水與努力,化為養份,激勵前行;也唯有留下足夠多的紀錄,也才能為未來要如何跨越障礙,避免錯誤,提供反省思考的素材與基礎。

然而,龍潭村的影像紀錄一直並不順利。

不只是俊凱,其實我們都是一群「外行」的影像紀錄者。在去年之前,手機其實只會用來拍拍照片,電腦裡甚至連剪輯軟體都沒有裝過,但為了做好這件事,我們逐漸學會:拍攝時怎麼避免被拒絕、在拍攝前要會先觀察場地的光源、室內收音效果比室外好、怎麼解決影片格式問題、上字幕不需要標點符號、長輩們口說的台語要怎麼文字化......這些所謂的「影像工作基本常識」。

除了設備簡陋、拍攝剪輯技巧仍在學習中外,我們還面對人手不足的挑戰。在諸多工作中,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實踐工作當然無可置疑地佔據第一位置,其他任務都必須為此讓位。在俊凱忙於挨家逐戶拜訪無暇他顧後,我們更深深的感受到人力不足。在每一個忙到不可開交的夜晚,只能越發感慨「時間無疑是人世間最珍貴的有限資源」。更糟糕的是,除了拍攝,轉檔、剪輯、上字幕、上傳影片都需要耗費時間——不只是人的時間,還有電腦的時間;這些工作,無疑都需要佔據至少一台電腦來處理這些基本工作。除此之外,越來越大量的影像素材,不僅需要有人來剪輯成能夠分享的影片,在還未來得及處理之前也需要越來越多的硬體空間來儲存。而這些都讓人力窘迫、經濟窘迫的我們,越來越難以負擔。

因此,我們不得不向長期支持我們的朋友們提出請求:

一、誠徵拍攝剪輯志工:


龍潭村因實踐參與式預算發生的民主變化是公共資產,我們很樂意也很希望有更多朋友願意以文字、或影像紀錄這些變化。如果您有意願投入拍攝或剪輯的工作,請跟我們聯繫。

如果躍躍欲試想要一同來記錄的就是住在龍潭村(甚至東勢鄉、雲林縣)的好朋友,我們更求之不得。在此之前有沒有拍攝剪輯經驗不重要,反正我們也是從零開始摸索,但我們絕對會毫不藏私的把去年學到的方法與經驗轉移給您。

二、誠徵一台足堪簡單影像剪輯使用的電腦:

為了不耽誤其他的工作,以及更有效率地進行影像紀錄工作,甚至作為在龍潭村從事拍攝剪輯記錄影片的志工使用(已經有一位本地青年和一名外地研究生勇於跳坑),我們目前亟需一台堪用的桌上型電腦作為影像剪輯專用電腦。

經詢問過電腦店後得悉,這樣的電腦,最好cpu能在i5等級以上,配備獨立顯卡,若購置一台全新主機,大約需要1萬8千元左右。而為了剪輯方便,我們也需要一個17吋以上的電腦螢幕。如您也認為的確需要這樣的影像紀錄,請支援我們,不管是提供類似等級的閒置二手電腦,或者是捐款、振興券......對我們而言都是莫大幫助。

▲2019/11/3 俊凱正在用手機拍攝參加〔參與式預算民主成果分享會〕的居民。


▲這支影片(https://youtu.be/UwxZTvl8cmg)就是在各種克難下誕生。

▲電腦店的報價。

▲您手上還沒想好要作何用途的振興券,也可以協助我們振興龍潭村影像工作。

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少壯時做啥去?老大才來學識字!——龍潭村識字班札記(三)

#阮老師的龍潭觀察筆記
#龍潭村識字班札記


執子之手 與子共好
-龍潭村識字班札記(三)

文/阮桃園(東海大學退休教師)

少壯時做啥去?

老大才來學識字!

時間:六月二日上午9:50~10:50
地點:活動中心
教師:杜憶如
出席人數:8人,平均年齡70


「老書啊,今天要學甚麼字?」

「等下再告訴你們。」

老師先說一個消息:6月7號開始不用戴口罩了。

「嗯~」

村民普遍是看電視長知識,早知道了。


然後

「誰知道今天農曆幾號?」

「嗯?」廚房志工說出答案

「哦,那麼快要進入農曆五月,天氣會怎樣呢?」


於是寫下:

《今 天 真 熱》


常唱歌故認字多的黃烏藤,教同學認這幾個字,還要求老師再多寫最想認的字:要吹冷氣。


練字開始


人生七十學漢字,不認ㄅㄆㄇ,不從筆畫順序開始,直接把生活用詞彙當做畫圖練,

黃泉,其實輕微失智,但他努力練習寫名字,跟上課要寫的字,還說:「老師,感謝哦,我送你一串自己種的香蕉,很好吃!要不要?」


下課前的作業聯展

柯金釵同學,不久前才跌了一跤,因為糖尿病,復原慢,元氣剛恢復就來了。

才剛學完名字的丁金桃(村長母),進步快所以老師多教6個字:端午節,包粽子。


志工覺金玉,負責摘洗菜完之後來上課,她說:就是不會才要學呀!

她克服了「真 熱」二字,YA!

超愛練字的黃烏藤,老師只要求寫四個字,自己一直加碼,寫這幅:回鄉的我、且坐奉茶。茶字少二撇。「是哦,但是『奉』這字一定對,因為你看,三個人騎一隻鈎角牛,錯不了。」


陳樹蘭,最後才來,汗水把作業簿都弄濕了,但還是認真地戴上眼鏡寫出來。


志工黃文教,為了顧好中午共餐的大飯鍋別把飯煮焦,上課「遲到又早退」,反而更凸顯學習的熱忱。

你們少年時幹嘛去了?看著那雙手,與很少穿皮鞋的腳,黃烏藤的手指被西瓜刀砍掉一截,其他跛腳的,傴僂的全都是農事騎機車出車禍被撞出來的。猜猜看,他們都是怎麼燃燒掉青春華年的?「叫我瓜王! 我種的西瓜下港有夠出名。」但是出過四次車禍,最後那一次就讓他不能再做粗活了。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待人如親的湳仔社區關懷站(上)

#姊妹電台FM105.7 #社區能比總統更偉大

待人如親的湳仔社區關懷站(上)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主持人:阿凱
受訪者:古坑湳仔社區關懷站創辦人 張翠芳

台灣人口高齡化現象日益顯著,尤其農村地區因高齡化而面臨的困境更甚於都會地區。為了關懷陪伴社區長者,人間長照協會理事長、古坑湳仔社區關懷站創辦人張翠芳女士於2019年三月創辦古坑湳仔社區關懷站,初期雖沒有政府補助,但仍堅持以陪伴親人的心情來照顧社區長者,更與長者們一同將關懷站經營得有聲有色。她究竟為何踏上社區關懷之路?敬請收聽本集節目專訪。

影片:

https://youtu.be/xapA0i-A4ow

https://youtu.be/TsPScdc3K6A

https://youtu.be/2ouHclfQQuE

https://youtu.be/QKoAZRqufJk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13歲就能投票?

#落實民主深化 #參與式預算

13歲就能投票?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集集鎮公所今年首度推動參與式預算,讓八張社區的居民自主提案,並投票選出社區建設項目,提案內容文武並陳、動靜皆有,令人驚嘆社區提案之多元,但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只要年滿13歲的八張里民就都有資格投票參與。 二十歲的法定投票年齡,在我們的經驗中是習以為常而且不證自明,雖說鎮公所自辦的社區投票不至於在投票年齡上引起爭議,但我們還是應該自我提問,為什麼二十歲才是法定投票年齡?為什麼二十歲才叫公民?

  從我們的日常經驗就可以知道,有許多所謂的年長者,尤其在買票盛行的鄉村地區,他們之中有的不知道候選人提出什麼政見,有的不清楚今年選的是什麼民意代表,有的甚至連候選人姓名都沒聽過,只知道有人給他們一個「投下去就對了」的數字。此時,我們不禁要問,絕對符合法定年齡的「他們」所投下的,還能算是神聖的一票嗎?這樣的投票結果,還能稱之為民主嗎?

  筆者曾聽聞某個國二學生簡單說了句「我們鄉長當了兩任,也沒看到這裡有變比較好」,雖說這是極為直觀的經驗感受,也已足見,即使未達投票法定年齡的他們,卻因為同樣生活在社會之中,已然具備基本理性的投票能力,顯見用年齡作為有無投票資格之荒誕。

  倘若我們每次的投票行為都是希冀社區以及社會能更進步,那麼,關注所有發生在社區內的公共事務,瞭解自己不僅有權力參與,更要明白自己有義務參與,然而,在一般狀況下,兒童與青少年並不具備這些條件與認知,因此,目前唯有參與式預算能將法定年齡的枷鎖稍稍鬆脫,讓兒童青少年開始有機會學習,在每一次參與式預算的實踐中進行學習,不僅能解放兒少民主自治無限潛能,也將「青年是未來家國棟樑」這句空話,進一步落實了,因為我們始終無法想像,一個自小因為年齡限制就被驅逐在民主自治實踐場域外的青少年,未來如何能不成為自我驅逐在民主自治實踐場域外的中老年?

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時代力量桃園市議員簡智翔:建議款應用於參與式預算 方使爭議最小化!

《專訪 時代力量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時代力量桃園市議員簡智翔:建議款應用於參與式預算 方使爭議最小化!


江尚謙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實踐工作者
劉育宗 苗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籌備處主任


■簡智翔議員力推參與式預算,頗受好評

去年五月,因為看到一篇報導,看到桃園市市議員簡智翔將他的半數建議款五百萬用於參與式預算,力推公民參與,本會認為其作法非常值得一探究竟、效法,於是前去取經。

「我有時候覺得政府公務人員可能都非常厲害,編列預算時政府可能有一百件事情要做,但只編列八十件事情上去,剩下二十件,因為議員可能會提,就是建議款這邊會出。」簡議員笑道。

他表示,自從他採用這樣的方式「大量分享」建議款後,實際上很多提案,在原本主責的政府局處都可以找到相關的行政執行款項,但許多時候議員可能怕麻煩、或是並沒有深入研究政府預算使用,直接表示從他的建議款方面出,而並非朝著「政府施政最佳化」的角度運作。

而多筆預算的衝突、未朝政府施政優化的結果,便造成可能原本局處已經有編列一筆專款預算,但因為與議員建議項目「撞」在一起,執行的效率與預算使用並沒有辦法反映公共需求。

「所以第一期的提案已經出來了,結果是零案。為何是零個案子?因為就如我剛剛所說,原本局處可能就有相關的行政項目,實際上議員能做的就是轉介過去,讓政府知道市民的需求,而不使用建議款、亦能擴展效能。」

而對於參與式預算與建議款,簡議員認為建議款本身就是一個「例外程序」,並舉自身為一個工程師來比喻:

「今天一個流程好了,你例外越多,那就只能代表這個流程並不精細、過時了,那我的工作就是處理好這個程序,讓未來能盡量的不使用這樣的例外,也能讓這樣的制度與程序順暢跑下去。」

總結來說,簡智翔議員認為:各地建議款爭議不斷,在建議款尚未廢止前,建議款適合作為推動公民參與的經費,因為唯有還權於民,將所有政府資訊公開透明,才能使建議款的爭議最小化。

人人都有一顆期待改革的心

#實踐參與式預算,我成長了什麼?

人人都有一顆期待改革的心

文/江尚謙(2019年斗六市民生社區參與式預算實踐工作者)

在民生社區挨家逐戶訪談的時間裡,我認識了不少令我印象深刻的居民,不僅僅是幫助我這麼一個外來志工能在短期間內建立對民生社區的了解,更讓我直觀的感受到,即便是貌似對公共事務冷漠的居民,其實都有一顆期待改革社區現況的心。

社區內有一位曾是環保志工隊隊長的黃先生,是社區內的積極公民。雖然初認識他時,他表露自己只關心公園用地能否從水利地變更為市公所用地,好讓運動健身器材得以設立,以及社區淹水的問題,但只要我們有什麼需求,他都一定幫忙到底。訪談初期,我們無從得悉社區有哪些需求,想要透過訪問鄰長獲得一些資訊,但問了很多居民卻都不知道鄰長住哪。直到問到黃先生,他二話不說,就騎著他的檔車,緩緩的帶著騎單車的我,找尋兩位鄰長的住處。這一幕讓我十分感動,或許這在外人看來沒什麼,但對我而言,這麼一位方才認識不久的居民願意這樣引路,除了展現對我們年輕人的疼惜外,也無形透露出居民們對於改變社區現況的渴望。

社區內曾任鄰長的另一位領導人,張太太,在理解我們希望透過凝聚社區共識共同改變社區的目的後,就很熱心地帶我登門拜訪、引介其他鄰居給我認識。在我看來,她大可不必這樣做,但是她卻願意撥出時間,不僅替我省去不少因居民不信任而來的質疑與麻煩,降低我訪談時擔心踩到「地雷」的心理門檻,更重要的是,重建我對民生社區能夠改變的信心。

還有一位曹太太,原本也因一些人際矛盾不願意參加討論會,後來在我們三番兩次遊說下,終於有點動心,我們是這麼跟他說的:「我們知道您擔心在會上遇到令你不喜的鄰居,其實,他不一定會來參加討論會,即使他來,我們現場也會場控,不會讓私人恩怨以及人身攻擊影響開會秩序,這點請你放心。」聽完這些,曹太太就主動詢問開會日期,並答應出席。這也讓我們學習到,原來居民不出席討論會不代表他不關心,而可能是他們也有阻礙參與的絆腳石需要我們協助挪開。

其他還有許多令人感動的部分,像是很多居民雖然自始自終都未出席討論會,但在巷弄中遇到我們時,都會很認真告訴我們,他們的確有看社區討論LINE群組的資訊,並產生很多想法,只是有些人害羞不敢公開發言。也有很多居民跟我們成為朋友後,就會互相餽贈食物等等,這些都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深深的感受到民生社區的「人情味」!


延伸閱讀:

挨家逐戶拜訪並不簡單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為何需營造讓居民 能互視、環視的討論環境?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的民主實踐

編按:在龍潭村的參與式預算實踐過程中,由於希望營造一個讓每位居民都能夠在討論時互視、環視的環境,因此我們嘗試在社區民主討論會上,以所有居民形成一個大圍圈的方式圍坐討論,取代過往各地參與式預算常見的「先分組討論、分組報告後再綜合討論」,或者村里民大會常見的有講台的演講式討論模式。那麼,為什麼我們認為營造這樣一個討論環境是重要的呢?

為何需營造讓居民
能互視、環視的討論環境?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5月22日龍潭村參與式預算中壇聚落民主討論會。

通過環視,確實瞭解每位與會者的看法

人與人間的討論可透過電話、視訊、見面等多種方式進行,各種討論方式都有其優越性及侷限性,而討論正事時,我們首選通常都是當面溝通,若真的無法見面才會選擇以視訊或電話連繫,這是因為當面溝通能更全面理解、掌握對方的狀態與想法,增進對他人的認識,提升對他人話語的理解程度,使溝通得以更有效。

因此,要能拉近對彼此的認識、同理對方的想法、共同營造好的討論氛圍的關鍵在於人與人間能否互視(看見彼此),因此,營造出「讓在場所有參與者皆能互視(也就是環視)的討論環境」就會是一件重要的事。比方說:雖然分組討論時,各組間也能達到互視的效果,但畢竟只是少部分人間的互視,而不是在場所有參與者間的互視,若要讓在場的所有參與者皆能互視,就必定是環視的狀態,也就是咱幾次民主討論會所採行的「圍圈討論」,讓整個討論過程,在場的每個與會者都可以被看見。

通過互視,產生交流共感避免誤會

即便是面對面的溝通,都必然會產生誤解,並且,理解程度也會隨著對彼此的認識而正向增長,因此,極力朝向「增進對他人的認識」及「提升相互同理的程度」就會是非常重要的事。

互視,可幫助我們理解發言者及其他與會者的狀態,比起單靠耳朵聽之外,還能看見對方的神情、肢體語言,更能夠理解對方講出來的話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背後的意思是什麼?

從聽懂他人的想法開始,接著,開始引發更多思考。藉由他人的話語,聽見與自己經驗相似、很能夠「同感」的部分,或者,觸發自己有更多其他延伸思考及想像。漸漸地,就能透過每個人的發言,相互「交流共感」,激發、累積出更多想法,而這些想法,是獨自一人時難以思考到的,唯有透過眾人齊聚一堂才有機會被討論出來,正是因為如此,每一個與會者,皆是讓會議討論可以更好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平等發言、平等溝通,每一個人都是會議中的重要份子

能夠互視、環視的討論環境意謂著會議的討論內容是咱大家的事,每個人都是會議中的一份子。這也意謂著,會議中的意見交流並非「誰說了算」,沒有誰的想法是「比較值得被重視的」,相反的,圍圈討論讓咱每一個人都更重視會議,沒有人是置身事外的,每個人的意見都需要被聽見、被重視。

一次次的圍圈討論,一次次地共同經歷「共感交流」的魔力,逐漸拉近彼此的心理關係,大家越來越重視每一個人的意見,進而想要聽見每一個與會者的想法,除了自己更願意表達之外,也因重視他人的意見而更想要聽見他人的想法,甚而邀請他人積極發言,相互培力為發言主體。

從圍圈討論開始,會議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相互平等的發言主體,已開始不再是如同過去具有權力中心的會議,因為咱每一個人都是會議中的一份子。

福智人如何透過社區互助 解決長輩失智照護難題?(下)

#姊妹電台FM105.7 #社區能比總統更偉大

福智人如何透過社區互助

解決長輩失智照護難題?(下)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主持人:吳松霖
受訪者:王士良、許雪瓊、黃月眉(關媽媽)、楊俊朗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隨著台灣平均壽命的提高,長者們失智的盛行率也日益攀升。為了照顧罹患失智症的老人,讓許多家庭與罹病老人陷入照顧負擔的困境。王士良師兄與許雪瓊師姐夫婦為照顧罹患失智症的母親,選擇從大台北地區移居雲林斗南菩提心村,與福智同修共同打造一個有師、有法、有友的社區。在移住一年後,王媽媽的病情逐漸穩定,原本不解為何他們不遠千里搬到鄉下的親友,也在來訪後從擔心到逐漸放心,究竟是什麼力量幫助王媽媽重拾自信與健康?又為什麼王士良師兄夫婦能夠不再為照護母親而陷入困境?這個經驗能不能給越來越多受苦於失智照顧的家庭,開啟另一種照顧的可能?請一同來瞭解菩提心村的故事:



影片:https://youtu.be/GLns8C04WII

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村內大事小事逗陣討論 讓龍潭成為體貼你我的共好村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進行中

村內大事小事逗陣討論
讓龍潭成為體貼你我的共好村


▲5月29日龍潭村第三場民主討論會上,大家盡情發言。

5/29晚上於東潭龍興宮召開了今年龍潭村參與式預算第三場分區會議,龍興宮旁的討論空間雖不大,但應有盡有,且因為大家踴躍出席會議、齊聚一堂,而有了很不錯的民主凝聚效果。

經過前兩場的民主討論會,村民們於食堂或平時訪談、閒聊中也漸漸開始討論起關於「龍潭村倒垃圾之各種困難」及「解決方案」。

其實,三場會議下來,村民們普遍遭遇的困難都很雷同,反映出來的意見也很相似,包括:「夏季與冬季日落時間不同,垃圾車時間應該依農民的工作時間而有所調整」、「請垃圾車開慢一些」、「老人家抬不動垃圾」、「平時要上班,根本沒辦法倒垃圾」等等。

經過幾個月來挨家逐戶訪談,家家戶戶的村民們提供的意見,再加上兩場分區會議的討論,村民們集思廣益了一個或許在未來可行的方案:「幾戶住戶集中於臨時棄置點,互相輪流倒垃圾」,不但可以解決有些村民臨時有事不能倒垃圾的困擾,還能一起等垃圾車,幫忙老人或小孩一起將垃圾倒進垃圾車等等。

有許多村民在會議中提出:「希望清潔人員可以下車幫忙拿垃圾」,但也有不少村民認為:「反映意見之前,也需要了解清楚,現在實施垃圾不落地的原則之下,公所還能否做這樣的配合?畢竟清潔人員也是很辛苦」。

過程中,大家也針對「幾戶住戶集中於臨時棄置點,互相輪流倒垃圾」這個方案進行討論,有人認為這個方案可行;也有人認為這個方案行不通,如果在不收垃圾的日子也有人將垃圾拿出來堆放怎麼辦?是不是反而造成了環境髒亂的問題?因此,也有村民綜合大家的討論意見後表示:「若是因為實施垃圾不落地而因此無法要求公所清潔人員下車拿垃圾,其實也是有道理的,所以大家應該要有共識,除了周三及周日不能將垃圾拿出來之外,平日也應該在中午過後準備去田裡工作之前再將垃圾拿出來丟,以防貓狗亂咬」。

關於輪流互助倒垃圾的方案,目前大家還在持續集思廣益中,有許多村民認為住戶之間要能相互幫忙應該是不太可能的事,但其實,以我們挨家逐戶訪談的經驗來說,有發現有幾處鄰居之間已經會相互寄放垃圾、偶爾幫忙鄰居倒垃圾的情形,也有許多村民和我們提到,當要出遠門時,也常會請鄰居的移工幫忙倒垃圾,這些其實也都是村民之間彼此互助的行為。

接下來,還需要咱大家持續保持討論,讓龍潭村因為村民之間群策群力,共同找出能解決大家困擾,且是最適合咱龍潭村的解決方案!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挨家逐戶拜訪並不簡單

#實踐參與式預算,我成長了什麼?

挨家逐戶拜訪並不簡單

文/江尚謙(2019年斗六市民生社區參與式預算實踐工作者)

雖說在開始實踐參與式預算前,我就做好心理準備,知道惟有挨家逐戶拜訪,透過一戶戶的說明才能真正了解居民對社區需求的看法,進而尋求打破居民們長久以來各過各的生活慣性,重新建立對共同解決社區需求與困境的信心。但,其實我的內心不僅戰戰兢兢,甚至存有我自己當時都未察覺的恐懼。

為什麼會這樣說?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我們這些實踐工作者早就做好心理準備,有很深刻的理論認識與工作方法,會這樣想其實就是在為自己找藉口,為自己不能為社區組織工作甚至社會變革出一點力的藉口。

我在正式出發訪問前,或許也抱持這樣的自我要求與期許。但當我開始挨家逐戶訪談時,我赫然發現,原來我連在訪談時都覺得很害怕,覺得居民都在用眼神否定我,在家訪一段時間後,我甚至隨時怕踩到地雷——碰到不友善對待的居民。被他們用鄙夷、輕蔑、不屑一顧、極盡嘲諷把你轟出家門,叫你不要再來。因為這些可以說帶有痛苦的回憶,其實最一開始我真的認為自己沒有在這個實踐過程有什麼成長,我每天忙著對抗自己被否定的感覺,以及因此衍生的挫折感。

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強迫式實踐後,我才逐漸冷靜下來,發現原來以為全都是痛苦回憶的實踐過程,我還真學到不少事情。例如:為什麼居民對家訪者不信任?要怎麼做才能不被當成詐騙集團?原本我只會背誦般的解釋共同解決社區問題的重要性,後來也能更活潑有生氣地跟居民互動。我也學會跟居民閒聊?甚至學會怎麼從閒聊中找機會了解居民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我發現自己開始思考為什麼居民不關心公共事務?居民們真的對自己居住的社區無感嗎?他們為什麼會覺得開會無法解決問題?怎麼能說服他們這次的公共討論跟他們過去的經驗有所不同?

不管是對社會的認識還是人際互動,這次的參與式預算實踐計畫都帶給我很多學習——當然我也不否認,我還有很大的努力成長空間。但民生社區的實踐經驗,帶給我的不再僅僅是挫折,還有自我認識與學習成長。在逐漸了解居民後,我不再只是從書本上或者前輩的口中理解台灣社區的民主實況,而是從一個個居民的眼中、口中了解公共參與的挫折與不易,甚至,對改變社區現況的渴求與無奈。即便是在訪談初期我所遭遇的不友善態度,也都各自其來有自。居民對家訪的排拒,其實是反應對過去經驗的無奈與挫折,而非對我個人的否定。當我認識到這個事實時,我不僅能對民生社區的居民產生同理,也逐漸對我自己過去的挫折釋懷。


延伸閱讀:

民生社區黃師父教我的事

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福智人如何透過社區互助 解決長輩失智照護難題?(上)

#姊妹電台FM105.7 #社區能比總統更偉大

福智人如何透過社區互助
解決長輩失智照護難題?(上)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主持人:吳松霖

受訪者:王士良、許雪瓊、黃月梅(關媽媽)、楊俊朗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隨著台灣平均壽命的提高,長者們失智的盛行率也日益攀升。為了照顧罹患失智症的老人,讓許多家庭與罹病老人陷入照顧負擔的困境。王士良師兄與許雪瓊師姐夫婦為照顧罹患失智症的母親,選擇從大台北地區移居雲林斗南菩提心村,與福智同修共同打造一個有師、有法、有友的社區。在移住一年後,王媽媽的病情逐漸穩定,原本不解為何他們不遠千里搬到鄉下的親友,也在來訪後從擔心到逐漸放心,究竟是什麼力量幫助王媽媽重拾自信與健康?又為什麼王士良師兄夫婦能夠不再為照護母親而陷入困境?這個經驗能不能給越來越多受苦於失智照顧的家庭,開啟另一種照顧的可能?請一同來瞭解菩提心村的故事:


影片:https://youtu.be/TUazNjT83fI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感謝2020年5月捐款者:陳建志、施聖文

#感謝2020年5月捐款者:陳建志、施聖文

參與式預算不只是一筆預算經費,我們相信它是能讓社區重新民主凝聚的動力。雖然參與式預算的精神已經漸漸在這兩個社區萌芽,但是我們未來要持續深根下去,就必須要有經費的支持,在此希望認同理念的朋友願意小額捐款,協助我們繼續前進。

捐款帳號:

帳號:戶名: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黃勝豊(郵局代碼:700)
郵政劃撥帳號:2285-0313,郵局存簿帳號:0301056-0218270
(因存簿無法顯示捐款者,匯款後懇請來電告知:劉小姐0928-900364)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