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這也是社區問題嗎?(一)

#社區改變了什麼 #斗六市民生社區

這也是社區問題嗎?(一)
◎文/阿喵(斗六市民生社區參與式預算實踐工作者)

小狗叼走鞋子的示意圖來自網路,類似這樣的問題十分常見。

一位社區的阿姨,遇到了隔壁鄰居的狗,經常放出來散步,本來散步不是問題,不會咬人的狗,她也不怕不牽繩,但,就是屢屢叼走他們家的物品,使她不堪其擾,又不知道可以怎麼辦,在劈哩啪啦說了一堆抱怨給我之後,突然回神問了一句:「欸?這能夠算是社區問題嗎?」

在訪問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社區居民表示:「對面誰誰誰很沒有公德心,遛狗都讓狗亂尿在輪胎上。」、「又亂停車、都不知道為什麼不把車停好?」、「社區周遭空地到處都是垃圾,為什麼就是有人只考慮自己?」這些種種的抱怨,講的人當下都會認為,這是個人品德問題,或是這是他們兩個人的私人糾紛,而不是社區問題。

我看著阿姨問出了這個疑問,趕緊接上補充:「其實這些都算是社區問題,不一定是用預算解決,但不代表這個參與式預算不能討論,參與式預算僅是個讓居民討論出的方案,可以有經費解決,但關鍵還是解決社區問題。」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龍潭村 #龍潭村紀錄片觀後感

龍潭村共餐讓素食主義者也瘋狂?



『此文為讀者投書全文照登,投稿原則請見連結』

◎文/施泰翔(素食主義者)

我是一個素食主義者,吃素已二十多年,長年下來,自然也不自覺地,形成了種獨善其身、自我感覺良好的素食主義身分認同。

有緣認識這群投入實踐參與式預算的夥伴一段時間了,也有幸多次聽這些夥伴,分享以參與式預算的理念,對於這些夥伴不計物質利害、個人辛勞,努力著喚起在地居民對社區公共需求的關注,實際參與行動,培養社區認同感,增進社區居民間的人際互動交流,讓任何人都能與社區的人際支援網路連結,盡力消除社區中孤單、寂寞、無依者的理念,一直十分的認同,也十分感動。

但畢竟,對這些夥伴在社區的投注,都僅止於抽象的對理念的認識,或耳聞、閱讀口述或文字經驗。因此不時在對這些夥伴的奮鬥鼓掌的同時,一面也劃下了某種界線。

畢竟做為一個習慣自由行動的中年單身人士,對日常生活中,和他人發生更緊密的聯繫關係,不得不從靈魂深處感到深深的疑慮、保留。特別是聽這些夥伴提到,要組織志工,推動共餐,在服務社區居民食的需求的同時,也藉此熱絡社區居民的情感,以此為基礎凝聚社區居民,進行民主討論的點子,一方面覺得這想法很對,但同時也很遵循個人慣性的,懷疑到,我用餐就是要放鬆,享受個人飲食品味,沉浸在個人思緒的樂趣,在這時還要跟人社交,跟大家吃同樣的東西,甚至還要更嚴肅的討論公共事務,這不是很受束縛,很累人嗎?

再者,作為長年的素食主義者,雖然也不會去社會化的對他人飲食選擇說三道四,但直覺慣性上,總也不免對跟多數非素食者同桌吃飯,而感到種發自本能的抗拒感。

但隨著這些投注靈魂、生命、傾盡腦力去打拚的夥伴日日不懈,緊鑼密鼓地到居民家家戶戶進行拜訪,開過了一場又一場的討論會,聽起這些夥伴談論起社區居民從對參與式預算與工作夥伴們的冷漠、不信任,到積極認同、熱情接納,特別是這些以鄉下長者為主體的社區居民,跟尚處盛年,來自外地的青年伙伴,必然有不少相互打成一片的障礙,竟然這些我直覺認為必然妨礙打成彼此一片的天塹,都能被攻克、拆除;心中不少過去抱持的許多頑固觀念,便有如冰凍已久的堅冰,在陽光下融化,或者至少融化了蠻大的一片。

這幾天看到工作夥伴,在克難的設備、精簡的人力下,辛苦剪輯,製播出來的影片,看到原本互動冷淡的居民,竟然能熱熱鬧鬧地共聚一堂開會,討論、形成共同決議,推動工作,影像畫面與聽到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心中累積的感動,在觀影當下,一時難以用文字描述。

特別是影片九分鐘處,揚昂的配樂響起,豐盛的菜餚煮好裝盤,現場湧進大量人潮,熱鬧滾滾;想起原本各自過自己生活的居民,在每日揮汗努力,咬牙面對挑戰、把淚水、壓力加飯吃工作夥伴們努力引導,大家凝聚共同意志下,終於有聚集至這一刻的成果,心中有種下了場夏季午後雷陣雨般的清新感受。

雖然作為素食主義者,看到一堆魚堆疊起來,不免心中糾結幾下,但人世間能有此美好事物發生,工作夥伴與居民志工的努力換做大家和樂融融,這點個人的飲食主觀堅持,也就不足以為道了。

影片8分9秒處,志工會議討論,如何帶動居民現場聊天氣氛,避免大家只是悶頭吃自己的飯,場面一片冷清,志工黃國材老先生說到:"最基本的聊天方式,就是"今天這些菜好吃嗎?"或是"煮得夠軟嗎?"

看似單純,但在大家習於陌生人在公共空間,眼神相互不交會,生命完全不發生任何擦撞的現代社會,這段發言,似乎讓我再認識到,雖然科技在進步,五花八門的物質享受不斷再增加,我們也比過往擁有更多,不受干涉,可以追求從事個人興趣、理想的自由空間;但作為代價,我們也忘卻了、遺失了太多單純、簡單、的美好事物,可以很簡單、很溫暖的人際互動變得很遙遠,很困難,而要找回來,其實也不需要太多的大道理、精深的學問,其實可以很簡單。從簡單的招呼,大家的生命便得有可能相互摩擦,產生火花,融化原本冷漠、互不甘涉的人心。

(本文完)

※觀賞《參與式預算改變了什麼—以東勢鄉龍潭村為例》記錄片:https://youtu.be/UwxZTvl8cmg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編按:本文是「從沒想法、不敢講到願意參與討論會:陳媽媽的故事」系列故事第五篇(前面四篇文章的連結,附錄在文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閱讀)。在斗六市民生社區的實踐過程中,阿喵從陳媽媽身上瞭解到居民們參與討論會的意願低落的原因。而在阿喵多次邀請,不懈的努力下,陳媽媽終於跨出參與討論會的第一步。在實踐初期,我們的心中也常自我質問:參與討論會對居民的影響是什麼?在參與式預算的過程中,既然已經挨家逐戶拜訪,那麼為何還需要居民聚集討論?或許,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阿喵的親身經歷中,得到一些啟發。

#社區改變了什麼? #斗六民生社區參與式預算
見面討論的力量
-從沒想法、不敢講到願意參與討論會:陳媽媽的故事(五)

◎文/阿喵(斗六市民生社區參與式預算實踐工作者)

  在陳媽媽來之後,林伯伯、賴阿姨等人也慢慢出現在現場,有些人是訪問過的,有些沒有見過面,對於每場會參與討論的人,其實我們真的一無所悉,有些人會答應卻臨時說沒有時間,有些人會說不願意來參與,有些人僅是看到傳單,就認為應該要參與看看,每次等人來的過程都是個驚喜。

  討論會一開始,就讓每位居民針對主題,將自己認為社區重要的事情給說出來,淹水問題,其實是這個社區多次遭遇的噩夢,很多住在社區不同區塊的居民,發現原來其他人也遇過類似的困擾,聽著不同人的觀察,其實讓居民的意見,不只是互相抱怨淹水,而是讓其他居民了解「社區的禍福與共」並不是一個抽象的說詞,而是真實存在的事實。陳媽媽講到,其實她們家雖然墊高,但是,好幾次淹水還是差點淹到裡面,嚇得晚上不敢睡覺,住在社區不同角落的賴阿姨,也講出他們見過淹水的慘況。

  林伯伯也提起了,家門口水溝清理的問題,討論會上的其他人也深有同感,雖然不是同一條巷子,但也經常因為有些人,車庫蓋出來,而影響到清淤的工作,其實這個並不是此次參與式預算可以解決的問題,但如果居民在意,政府便會更主動來處理問題,討論真的很重要,無論我們現在能做到的有限,也是在為未來解決問題鋪路。

  討論完了主題,居民還有很多想法,想要表達,過程中,也像聊天一樣聊了很多其他需求,其實越討論,越帶動居民各式各樣的想法。其中,林大哥、賴阿姨,都講到了社區有很多老人,就醫沒有很方便,社區附近沒有接駁車,有時候沒有子女可以接送,真的會是老人的大麻煩,陳媽媽,就講了她很屬意的「社區巴士」構想,大家也覺得如果有,那真的是對老人的一大福音,但一番討論後,其實社區難是找到有人願意接送,而買車、人事費也不是此次預算經費可以使用的項目,但這個討論,至少成為放入社區居民的一個思考,這不只解決社區老人就醫問題,也可以降低每一家買車用車的需求量,減少停車問題,一舉兩得。

  其實討論會,才讓我們與居民了解到,人人對於社區都不是沒有想法或觀察,但就是需要一些引子,互相刺激,這些引子,或許是社區的問卷,或許是社區人與人平常的聊天言談,或許是面對面的討論會,都是刺激著社區,將問題說出來,記錄起來,才有可能慢慢解決。這次討論會,人數很少,但是有陳媽媽及其他居民的熱烈討論,讓民主參與能夠在社區裡慢慢累積、萌芽。

(本文完)

※從沒想法、不敢講到願意參與討論會:陳媽媽的故事(一):點此閱讀
※從沒想法、不敢講到願意參與討論會:陳媽媽的故事(二):點此閱讀
※從沒想法、不敢講到願意參與討論會:陳媽媽的故事(三):點此閱讀
※從沒想法、不敢講到願意參與討論會:陳媽媽的故事(四):點此閱讀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只要人心齊,錢不是問題!--見證龍潭村如何重啟社區共餐

#社區改變了什麼?
只要人心齊,錢不是問題!
--見證龍潭村如何重啟社區共餐
◎文/阿茶(東勢鄉龍潭村參與式預算實踐工作者

多年前,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已有辦共餐之議,但未能成,由於虎尾溪社區大學所提供之十萬元參與式預算,經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黃詩媛村長、社區發展協會通力合作,辦了四場村民免費之共餐,聚集空前之鼎沸人氣,於是,於11月3日參與式預算實踐成果村民共享會上,村民們異口同聲,要將共餐持續辦下去!

黃詩媛村長大受鼓舞,卻很擔心,要將共餐持續辦下去之經費,何來?若全靠村民繳費支應,可能願者銳減,共餐品質大降,甚至無以為繼?

為克服這一財源難關,黃詩媛村長想爭取雲林縣政府社會處既有社區共餐政策之補助,但政策規定,一週須達三餐始給予補助,然而,一週三餐之志工人力需求暴增,何來?

面對缺錢缺人兩項困境,黃詩媛趕緊召開共餐志工會議。

會議上,志工們認為「快走,沒好步;快跑,沒好路」,主張穩健路線,先每週兩餐,不需為了爭取補助而遷就縣政府規定,青風龍潭管理委員會副主委林當錦大哥率先捐款,以示龍潭村民自力辦共餐之信心與決心。

兩天後上午十點,召開村民大會,黃詩媛村長宣示續辦共餐之決定,詎料,經歷了十一月三日參與式預算實踐成果村民共享會之民主凝聚,及相互鼓舞後,村民們熱情高漲,在大會上要求,將一週兩餐擴至一週五餐,並紛紛自掏腰包捐款(而非繳費)!

迄今,捐款者還再增列中,連遷出龍潭村已長年旅外的鄉親,也大受感動,加入捐款者名單。

這讓我更深刻地體悟,只要人心齊,錢不是問題!而在各過各生活為理所當然,自我中心是必然人生觀之今天,人心攏齊,如何可能?我所實踐之參與式預算,給出了答案!



累積了多年的期待,在村民們群策群力下,東勢鄉龍潭村的社區共餐,靠著村民們自己的熱情捐款,開啟了「每週共餐五天」的全新階段。

新階段的共餐,參與人數究竟如何?

新階段的共餐,有什麼樣不同的意義?

新階段的共餐,大家懷抱著怎樣的期許?

且讓我們看看,新階段共餐的第一天,志工、共餐參與者和村長,他們說了些什麼?

※觀賞影片請點此:https://tinyurl.com/uyez9qk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社區共餐樂融融!--阿蘭姐的故事

編按:共餐在龍潭村引發的迴響是什麼?龍潭村民們又是為什麼喜歡共餐?來自台中的欣恆提供了她在龍潭村試辦共餐期間的觀察。

#社區改變了什麼?

社區共餐樂融融!--阿蘭姐的故事



◎文/劉欣恆(台灣新社會協進會)

10月20日,因為阿茶的熱情邀請,我特地從台中開了近兩個小時的車到東勢鄉參加龍潭村的第四次共餐(試辦)。在來之前,我對龍潭村的共餐抱著許多疑問。除了想知道在經歷了一次參與式預算後,龍潭村到底改變了什麼?更想知道的是,村民們到底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來參加社區共餐?

原本我以為參與社區共餐是一個簡單的事:參與者又不是志工,不必參與準備工作,只要當天前來就好,主辦單位也不收錢,在免費又無負擔的狀態下吃一餐,應該全社區的人都會踴躍參加吧?但到了現場才知道,原來事情並不簡單。

參與共餐的居民,很多都是行動不便的長者。有的雖然行走不便,但基本還能仰賴電動車自由來去。但有些拄著柺杖,若沒有家人或志工接送,很難自己到達現場。阿蘭姊就是這麼一位帶著年邁公公前來共餐的居民。

阿蘭姊家就住在青風龍壇附近,但她並沒有方便的交通工具,因此她與公公需要仰賴志工接送。共餐結束後,我受託順道載大姊回家。路上,就趁機與她聊起了這次共餐的經驗。

阿蘭姊說,她過去住在永和,原本很少回來。幾次想要接公公北上共住,但都因為公公難以適應都市生活而做罷。為了照顧公公,她只好常常南下陪伴。龍潭村已經舉辦了四次共餐,但他們不是每次都能夠參加。上次共餐因為帶公公到台北看診,所以很可惜錯過了。但她很珍惜社區共餐機會,因此,這次特地排出時間帶著公公來參加。

過去在永和,她與公公也曾被里長邀請參加社區共餐。但,都是一次性的活動,像龍潭這樣連續性舉辦的共餐,她還是第一次參加。她也曾聽說新北市政府有補助共餐經費,但,不知是不是不符合資格,還是跟里長的關係不夠緊密,從那次參加後,里長就再也沒有邀請過她。

在聊天過程中,她幾次興致昂然地說,她很喜歡龍潭社區共餐的氣氛。不但社區志工都很親切,長輩們在聚餐時談談笑笑,就像是跟老朋友的聚會。不時還會交換一些養生小技巧,公公心情愉快之際,對運動、復健的積極度也提升了。她知道這次共餐的經費是來自於參與式預算,但預算經費很少,她很擔心如果因為沒有政府補助就停辦,那就太可惜了。她甚至想過,是不是大家一起繳錢讓共餐能夠持續?

阿蘭姊的話,讓我對龍潭的共餐活動有了新的認識:原來居民喜歡的不是免費的午餐,而是其樂融融的社區。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雲林垃圾危機的解方,張縣長早已提出

雲林垃圾危機的解方,張縣長早已提出


◎文/畢誠(水林居民)

『此文為讀者投書全文照登,投稿原則請見連結』

  垃圾危機在全台早已發生,只是財政充裕的縣市政府總是有更多的處理選項,但在財政吃緊的雲林就不光是舊聞,成為未來的常態窘境更可想見,此次能再博新聞版面,乃因雲林縣政府終於針對超過五萬噸難以去化的垃圾,祭出「垃圾打包暫置」的處置方針,縣府預計在明年五月底前完成兩萬噸垃圾打包並就地暫置。

  事實上,有限的暫置空間,面臨大量垃圾無比飛快的製造速度,著實是一大困境,因此我們必須先忽視眼前的五萬噸垃圾總量,不要急於「一次全部消滅」,理性分析並細想,垃圾究竟從何而來?以及,垃圾為何始終無法減量?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巨量垃圾原本就是從每個小小社區所積聚而生,因此,問題的解方也正在每個社區。試想,如果每一個社區都能確實做好垃圾分類與回收,並減緩垃圾生產速度、減少垃圾生產數量,我們所面對的垃圾矛盾就不會如此嚴峻了。每人每天在家生活,或是在外工作、飲食、娛樂、交際,無時無刻都不在製造垃圾,這些困境絕非強調環保道德意識便能解決。

  那麼,主要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問題在於人人習於各過各的生活,我們不關心他人、不在乎整個社區的生活品質,也當然就不具備總體的視野;因為不是過著集體生活,所以面對垃圾,也頂多希望達到自己家裡乾淨就好的低標。

  試想,如果社區集體共餐,就能垃圾大減量;如果設立社區資源回收站,垃圾分類與回收就輕而易舉;如果社區有自己的二手物交換跳蚤市場,減少無謂的商品採買,垃圾就能減量;如果社區透過民主討論制定綠色生活公約,就可以集體購買低度包裝或是無塑、可回收之商品,垃圾就能減量。

  希望社區能實現這些目標,就要有參與式預算作為基礎,方能引領居民學習集體民主討論、集體解決社區困境、集體追求社區共好共榮,讓每個社區都能像個大家庭一樣,雖不簡單但絕非天方夜譚,筆者深信,雲林縣民必如此深切期待,當張縣長落實了2018年之參與式預算政見,不但樹立了垃圾減量進而往零垃圾目標前進之全國典範,並且能將雲林打造為領導台灣民主深化之泱泱大縣!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是啥款魔力,乎咱歡喜開會?——見證龍潭村志工會議的劇變!

◎文/王俊凱(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總幹事)

龍潭村今年的參與式預算實踐雖然暫告一段落,然而,因社區大掃除與試辦共餐而初步凝聚起來的志工鄉親們依然士氣高昂,甚至有好幾位志工主動詢問村長「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籌備明年的共餐?」。於是,村長在11/11晚上再次召開了一場無比精彩的志工會議。

這場志工會議之所以精彩,不在於樸實無華的議程內容——所謂的共餐籌備會,無非就是討論「如何確定報名人數、縣府補助規則與收費標準、如何採購備料、如何安排志工人力」等各種事務,並無特異之處。這場會議真正的精彩之處,其實來自於志工鄉親們「看待會議的態度」出現了鮮明的躍進。

回想七個月前,從四月初召開第一次參與式預算說明會開始,有好長一段時間,龍潭村的社區會議都是這樣的狀態:出席人數雖然不少,多數人卻總是姍姍來遲;儘管松霖和阿茶都會提早到場把桌椅座位佈置好、擺上村長準備的茶點,但抵達會場的村民也都會站在門口觀望不願就座,必須由松霖和阿茶一而再、再而三地半催半請,才會慢慢入座;入座後,更有不少村民整場會議都不發言、也很少主動與其他人交談互動。

是啥款魔力,乎咱歡喜開會? ——見證龍潭村志工會議的劇變!

「就跟你說吧!誰會那麼重視社區會議?鄉下地方很難改變的啦!」過去,每次看到這樣的景象,這類酸溜溜的聲音就會浮現,在深深的腦海裡嘲諷著我。

然而,在這次的志工會議,我親眼見證到,短短七個多月的時間,龍潭村的志工鄉親們看待會議的態度,發生了何等驚人的劇變:

在半年多前,「靠LINE群組召集會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夢想。然而,在會議前一天,村長剛在群組中徵詢開會時間,啟瑞大哥馬上就回答「+1」,相較於過去總是扮演「藏鏡人」、因為工作忙碌而很少出席會議的狀態,啟瑞大哥等於是在會議開始前就預示了這場會議將有多麼精彩。

是啥款魔力,乎咱歡喜開會? ——見證龍潭村志工會議的劇變!
同樣也忙於工作的堃榮大哥,過去每次會議必定撥空出席,這次因為工作繁忙不敢公開承諾準時出席,我們原本還擔心他太累而無法與會,但當我們抵達開會現場,卻看見堃榮大哥早已拚完工作進度、從斗六殺回來,準時坐在活動中心等著會議開始。
是啥款魔力,乎咱歡喜開會? ——見證龍潭村志工會議的劇變!
從未缺席的文教阿伯和美雲伯母,不但提早十分鐘到達,還自己帶來不少茶點招待大家,會議現場的氣氛更顯得熱絡融洽。
是啥款魔力,乎咱歡喜開會? ——見證龍潭村志工會議的劇變!
前幾天才剛動過白內障手術的商志大哥,過去曾經因為「我都在外面工作,跟村裡人不熟」而不好意思出席會議,這次竟然特別戴著眼罩出席會議,我們也因此親眼見到了志工鄉親相互關心問候的人情味美景。
是啥款魔力,乎咱歡喜開會? ——見證龍潭村志工會議的劇變!
獨居的阿梅姐以前很害羞、不敢在會議上發言,又害怕在黑夜中落單,若沒有信任的人陪伴,晚上根本不敢出門。然而,在會議討論到「如何採購環保餐盤」時,阿梅姐竟然主動舉手「我前陣子買到一個很便宜又好用的不銹鋼餐盤,我去拿來給大家看!」說著就獨自騎車回家,不久後又帶著餐盤再度現身、向大家介紹她買到的餐盤,說是脫胎換骨也毫不為過。
 是啥款魔力,乎咱歡喜開會? ——見證龍潭村志工會議的劇變!
在村裡宮廟擔任副主委的當錦大哥,過去由於旅外工作,雖然高度支持參與式預算,但只能以精神相挺,即使出席也是匆匆來去、無法全程參與。但這次竟然特別撥出時間從頭到尾全程參與,更在會議中提出了非常務實又有智慧的建議,甚至在討論到「萬一申請不到政府補助,如何籌募經費」的時候,當場掏腰包主動捐出兩千元作為共餐基金。
是啥款魔力,乎咱歡喜開會? ——見證龍潭村志工會議的劇變!
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當我和阿茶騎著機車抵達活動中心時,村長也還沒到場,但志工們已經開始合作排列桌椅、擺放茶點、互相招呼入座,而且竟然還有兩三位志工故意跑到活動中心門口送給我們一個「鼓掌歡迎」!要不是當時自己也嚇傻了,真想給這些阿公阿嬤級的志工鄉親來個大大的擁抱!

想要讓偏鄉農村不再冷清死寂?要鼓舞阿公阿嬤參與社區事務、甚至把社區公共事務當成自己的事?以前,我也覺得很困難。但是親眼見證龍潭村在會議方面的迅猛變化後,雖然仍不敢誇口說容易,但我已深信,透過實踐參與式預算來打好基礎、創造機會條件,改變農村風貌、讓阿公阿嬤重獲新生,絕對不是遠在天邊的口號理想。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幸福行動學 「社區大清掃」掃出共事的想像(下)

◎文/吳建忠助理教授(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在台灣,每一個歧義都會引起爭議,可以開啟政治對話,卻以封閉這些替代方案的方式解決了這些問題,最終增強了專家的力量、代議士的權威,並重估了這些既有機制的作用。在一般論述裡,常常是既期待政府能夠真正地做些什麼(解決根本的問題),但卻又強調政府可能對民眾做出的干涉。換言之,我們究竟有沒有一套基本原則來決定政府該不該介入、該如何介入、或是給予民間最大的自由去自行發展?參與式預算是個好工具,換言之,我們是根據什麼樣的基本原則而要求國家應該給予資源與支持,又拒絕政府對共識想象的妨害?
    這裡不一樣,土角厝沒有喧嘩吵雜、隔絕了鼎沸的人聲,讓東勢鄉仍維持原來悠靜的生活形態。東勢鄉沒有爭議,這群年輕人卻來到農村詢問老人家,老人有哪些需求呢?喚醒公民意識是重要的,從學理來看,「理想的農村」與對應著的農村問題,試問,若說農村人口外移嚴重,那麼究竟農村要有多少人口才適當呢?若說建設與公共設施不足,那麼究竟農村之所以作為農村而有別於都市,其所需要或允許的建設與公共設施是什麼呢?三合院、與其他老舊房舍究竟是「傳統特色」還是「落後」呢?
    長期性是這裡的特色,這些年輕人有扎根的企圖心,過去民間只能在短短的參與過程中得到資訊、形塑觀點。本文認為,當集體制定參與過程時,有關參與的批判性關注衝突,歧義和結束之外,還要關注「公民為何不參與」?不只是政府必須付出成本公開資料、設計機制,還必須盡可能地鼓勵民眾參與、協助公民扮演好公民的角色,這樣「公民參與」才能真正到位。
    討論牽涉的層次之深、議題之廣,都不是一般公民就能具備的知識或意識,要進行這樣的討論,這些年輕人需一層一層地導引民眾討論參與。而這,正是台灣普遍忽視的專業。社區的阿公阿嬤發揮的淋漓盡致,簡直是即興大師,因為沒有套招,所以等於每次都考驗默契和臨場反應。作為直接民主的過程,PB(參與式預算)模棱兩可。從原則上講,PB(參與式預算)對所有人開放,但無法在技術專家,民選代表來了解和提出主張者。因為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原則上不會賦予某些群體特權,所以對於誰可以代表整個團體發言。
    具體來說,這群年輕人,在公民參與的機制中顛覆現況、抵抗不完美的決策與機制,而後為社會提出進步的具體意見與想像。唯有培養強而有力的公民團體長期耕耘在地、監督議題,才有可能在政府、民間取得真正的草根民主。
(全文完)

※幸福行動學   「社區大清掃」掃出共事的想像(上)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幸福行動學 「社區大清掃」掃出共事的想像(上)

『此文為本會邀稿全文照登』


◎文/吳建忠助理教授(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這裡是我的家鄉,雲林縣。一個樸實的農村,國人想像或許不具體,但倒也未必偏離現實太多。基層農村社會,政治的一切都顯得很遙遠,只有投票時間截止前,樁腳或各派系便會出動趕緊把人找出來投票,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家還有人負責熱心接送,前往投票。也唯有在這種時刻,異常能感受到手中「神聖一票」的現實感吧。
    這幾年的台灣,政府強調的新科技、達標的資訊揭露,我們的公民真正參與了嗎?在台灣的議題設定,會關注不確定性和爭議議題。「公聽會」、「公民參與」、「聽證」,打開台灣的電視新聞,這些字眼幾乎都與衝突畫面相連,如果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加入更多的公民參與是現代治理的必然趨勢,那遊戲規則該怎麼訂?
    公民參與不一定肇因於衝突,而可能是關懷家鄉。這裡沒有會後的炒米粉和貢丸湯,平均年齡超過六十歲村民,只討論關於自身卻又公共的議題,從全村大掃除到共餐的提出。這裡思考了雲林的一種創新且初步成功的經驗,參與式預算(PB)的流程,這裡的年輕人將其視為過程中的過程,如何邀請公民便成為這裡的核心起點。
    從喚醒出發,Lukes(1974)所談到的「權力的第三種面孔」,強勢族群透過意識形態的形塑,使得弱勢族群根本無法意識到權力被剝奪,因而無從產生反抗的企圖。老人家因為農忙,而忽視的公民參與的權力;老人家因為有了民主選舉,把權力交給了代議士,卻少了人民主權的意識。政黨(代議士)不只能夠要求人民做人民不想做的事,政黨也能夠影響、塑造以及決定人民的需求,並且,政黨(代議士)發揮權力的方式,也不僅止於不讓人民進入決策場域,而是根本就不讓人民產生需求。這些年輕人天真的想法,就是為了打破權力的不均等,進一步走入農村,這一切還在進行中。
    直言之,相較於資料的視覺化、審議過程直播,這裡沒有華麗的參與數位化。有限範圍的參與式預算,做出更扎實的公民社會溝通、教育打底,這些仰賴大量資源、長期教育才能建立起的基底,反而在近幾年並不是台灣的討論焦點,這些年輕人從陌生到逐戶拜訪,坐在三合院前開講,點滴建立信任,從活動帶出社區共事。從挨家挨戶的拜訪過程當中,都有著一個共同的聲音,也就是環境的髒亂。居民早已不滿,但就是沒有人願意跳出來解決。以往都期待地方政府和民意代表出面解決,參與掃除的村民,自己動手來參與。社區大掃除後,透過休息的時刻,大家面對面坦承的議論,東勢鄉如何更好?打鐵趁熱,這群年輕人趁機提出開會的倡議,邀請大家走出來,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
    平心而論,新的科技或許能減低參與門檻、更便利的將資訊傳播、讓公民知情,但下一階段的形成意見、討論後形成共識、接著進行監督,這些仰賴的不只是新科技的發明,而是紮實的社區踏查,需要有人願意花時間、進行真誠的對話。

(待續)


※觀賞《參與式預算改變了什麼—以東勢鄉龍潭村為例》記錄片:https://youtu.be/UwxZTvl8cmg

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轉載】參與,不只是決策而已,更是重新建立村民對村子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感謝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為龍潭村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所寫的報導!

也特別感謝身為東勢鄉子弟的農村發展基金會黃仁志主任專程返鄉、全程參與成果共享會!

以下轉載自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臉書文:

▓【轉載】參與,不只是決策而已,更是重新建立村民對村子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文/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今天舉辦「參與式預算」成果發表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在村長黃詩媛的積極引入下,由「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與「虎尾溪社區大學」合作,以龍潭村為基地,號召居民共同推動了一次罕見的農村參與式預算行動。

這項實驗性活動以虎尾溪社大的「學習型城市」所提供的十萬元預算為規劃目標,讓所有龍潭村居民共同作主、一起學習當村長、分配資源。今日的成果共享會,更吸引北、中、南等地的民眾共同前來觀摩與學習。

為了動員村民共同參與、翻轉「資源分配只能頭人決定」的想法,村長和參與式民主協會的夥伴,先是挨家挨戶拜訪村民,讓所有村民都知道這個計畫,同時也蒐集每位村民的意見和想法,進而鼓動大家一起參加村子的公共事務。



歷經反覆的社區訪談與村內東潭、西潭、中潭、南潭等分區會議,以及集體的共同會議討論,居民們最終達成共識,決定將經費用於自治社區環境與老化危機:發動社區大掃除、試辦四次社區共餐與樂齡活動。



過程中的訪談和討論,都成為動員社區一起參與活動的根基。因為有所討論、能夠發表機會、共同形成決策,村民也更加認真看待自己的角色與貢獻。

參與,不只是決策而已,更是重新建立村民對村子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在這個七、八十歲是常態、五、六十歲是年輕世代的龍潭村裡,大家開始有機會在討論會、社區掃除、社區共餐的活動中,讓彼此有了更深刻的連結。

社區掃除的過程,讓村里的老少集結在一起,共同清除村內被垃圾堵塞的水圳、被廢棄物和雜草所掩沒而導致蚊蟲孳生的角色,也讓大家重新看見家鄉的美好風景。

社區共餐則是讓村內居民有機會可以分享自己的烹飪才能,增加居民服務他人並看見被服務長者笑容的機會,既拉近彼此的關係,也強化村內照護關懷長者的能力。

為了更深化村民對共同參與行動的榮譽感和自信心,今天的成果分享會也公開表揚每位參與的村民志工,頒給每一位村民志工感謝狀。在唱名上台受獎的過程中,也強化了後續持續參加的意願和認同感。其他前來觀摩的鄰村村民,也羨慕地直說想遷戶籍來此共居生活。



農村推動參與式預算,真正的意義在於透過動員而重建居民自信與集體行動的能量。相較於由公部門直接分配的建設項目,這些為了共同討論而籌劃的動員活動與行動,更能夠深化大家未來一起努力創造共居生活的意願和認同感。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推動參與式預算的經驗,值得加以重視和持續關注。

(本文完)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參與式預算帶來哪些改變?以東勢鄉龍潭村為例 --記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三)

參與式預算帶來哪些改變?以東勢鄉龍潭村為例
--記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三)

分享會上,除了讓村民表達對參與式預算推動過程中的觀察與感動外,也現場放映由雲林參與式民主協會王俊凱所製作的紀錄片。在影片介紹時,王俊凱特別指出:「在影片初剪完成時,有人問我〝怎麼沒有特別放入『村長』的畫面?〞。但我在拍攝與剪輯時,是按照黃詩媛村長提出的『參與式預算就是村民一起當村長』精神來製作,所以,影片裡不是滿滿的參與居民的身影,其實是滿滿的『村長』的身影。請各位『村長』一同輕鬆的欣賞。」

觀賞龍潭村記錄片請點此:https://youtu.be/WGipgGGp7ik

(待續)


相關文章:

參與式預算真的能讓村民一起當村長嗎? --記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一) 

龍潭村民:參與式預算讓阮莊活起來--記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二)

2019年11月9日 星期六

誰說民主不可愛──雲林東勢龍潭村的參與式預算

誰說民主不可愛
──雲林東勢龍潭村的參與式預算


『此文為本會邀稿全文照登』

/徐文路 (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助理教授)

    上週日(11/3)跑了一趟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了解參與式預算的實際運作。
   台灣自解嚴以來,政黨輪替、兩黨政治似乎運作成型,但在民主的實質方面即人民做主,則反而有倒退的跡象。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檢視實質民主的倒退,一是社會中各種有關社會正義的倡議團體和獨立媒體的生存日益困難,二是公眾輿論場域被主流媒體與公關公司封鎖與誘導。
    在主流媒體封鎖方面,1990年代曾經流行的扣應廣播與電視政論節目,雖然題目都不是民主討論決定,而是製作單位設定的,大量集中在主流政黨和政治人物的吹捧和批評,但至少還面向大眾。但是隨著民眾的言論無法掌控,故媒體先是被安排自己的暗椿民眾佔滿電話線,後來乾脆廢除,如今只剩預先帶有各自立場的名嘴,一再向觀/聽眾單向灌輸。
    至於在網路媒體方面,著名的討論區ptt實業坊,每逢重大政治和社會議題,越來越多的公關公司租借/購買帳號,大量發布單面訊息和評論,操作輿論風向。而臉書或line群組,則形成了同溫層效應,難以形成較開放的公共討論空間。
   這些民主劣化的發展,並非沒有制衡的力量。較為主流可接受的便是審議式民主和參與式預算。兩者希望透過公民參與審議公共事務,規劃公共支出,一方面可以落實實質民主精神,二方面也可以消弭預算方面的黑箱作業。然而真正要產生作用,還得有人真心推動,而非掛羊頭賣狗肉,淪為統政治頭人的綁椿工具或政績展現。
   而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近年來在在地的用心與推動,大量排除了這些負面的發展:一個戶籍人口八百人,常駐人口兩百多的村子,青壯人口大量外流,再扣掉未成年者,,實際居住的只有約兩百多人,一共到場一百餘名,現場既無影視歌星,亦無政治名嘴,也沒有會後的辦桌,平均年齡可能突破六十歲的現場村民,只討論兩個既關自身、又極公共的事項:全村大掃除和每週共食。
   全程超過兩個小時還有點欲罷不能。參與掃除的村民都有著到一個共同的感覺:環境的髒亂,大家早已不滿,但就是沒有人願意跳出來解決。以往都期待地方政府和民意代表出面解決,如今透過分區討論,再進一步全村討論,大家發現「原來不是只有我看到這個問題」、「與其等頭人來處理,還不如我們自己來解決」。就這樣,你報名我參與他分工,幾次大掃除之下,村子的道路、廟埕甚至是田埂,煥然一新。這樣的改變是大家共同決定、共同投入的結果,如此一來,彼此振奮著,心中的豪情又重燃了。
   每週一次的共食,一開始只是為了解決若干獨居老人的用餐問題,後來演變成村中許多人共同的社區活動,比土風舞還受歡迎。共食當天,有人負責採買,有人負責烹調,有人負責喊大家出來一起吃,有人負責打桌面,有人負責收拾清潔……。這些原本大家在家中私人的活動,放到一起共同分工合作之後,竟然成了社區聯誼和情感聯繫的活力事項。
   而這些成功的背後,內含豐富的社會內容:誰說農村沒活力?只要公共事務和預算可以交由人民實質參與和審議,花朵自然會綻放。長照在農村,完全可以有不同面貌,讓上了年紀的人透過參與公共事務,重新找回熱情,身心自然健康,更多不需被「照顧」的人,可以反過來重新成為社區活力的來源。
   可貴的是,不論是台前的黃村長,還是幕後的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的工作人員,都把事前的決策權和事後的成果留給村民,我認為這是台灣當前社會少有的品格。
   誰說民主不可愛?問題在於你真的民主了嗎?
 (本文完)

2019年11月7日 星期四

龍潭村民:參與式預算讓阮庄活起來--記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二)

在表達對志工的感謝後,黃村長也當場邀請村民來發表自己的感想。有青風龍壇廟的委員談起了當初籌建活動中心的艱辛,以及欣慰此次活動中心在這次參與式預算推動的過程中,能成為促進村民凝聚向心力的場所,真正發揮當時預想的功能。也有參與社區大掃除與共餐的志工踴躍的發言,表達眼睜睜看著社區改變的激動心情。
龍潭村民:參與式預算讓阮莊活起來 --記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二) 
有位在莊年輕人瑜琛,在黃村長的邀請下,羞澀的講出他的觀察:我有參與大打掃的部分,蚊子真的減少了,社區也乾淨了,參加這些會議期間,感受到長輩們的努力,以及大家的想法在討論中逐漸一致,社區也因此更有凝聚力。
 龍潭村民:參與式預算讓阮莊活起來 --記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二)
也有從都市返鄉生活的金順大哥表示:十幾年前我剛返鄉,社區給我的感覺很寂寥。連中秋節這種大日,大家都在睡覺,街上都沒人。但,這幾個月,我真的感覺到社區的改變,越來越熱鬧、越來越有人氣。阮莊真的活起來了。
 龍潭村民:參與式預算讓阮莊活起來 --記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二)
在整個推動過程中付出很多努力的榮吉大哥與美雲姨,也在接到傳遞的麥克風後,欣喜的表示:我們透過大家一起大打掃,讓社區變得很乾淨,這些都是志工們的努力。阮莊沒有這麼熱鬧過,真的希望這樣對老人好的營養午餐與老人活動可以繼續下去。
龍潭村民:參與式預算讓阮莊活起來 --記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二)

(待續)

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參與式預算真的能讓村民一起當村長嗎? --記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一)

參與式預算真的能讓村民一起當村長嗎?--記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一)
11月3日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這場活動不僅對龍潭村而言,是史上第一遭,對整個台灣而言,也是第一次。

九點鐘一到,祀奉九天玄女的青風龍壇活動中心,便陸續湧入來參與盛會的村民。龍潭村分為東潭、中潭、西潭三個聚落,對許多鮮少到聚落外「串門子」的村民而言,這種集結三聚落的活動,顯得既新鮮又熟悉。新鮮的是,在半年前,其實很難想像社區裡會有這樣的活動盛況;熟悉的是,在經過半年的民主討論會、以及社區大掃除、社區共餐,村民們也漸漸熟悉起這種不分聚落做夥逗熱鬧的場面。有每次都會換上最體面的衣服,配戴上心愛的珍珠項鏈當作參加喜宴盛裝出席的阿嬤。也有眼看是剛放下田裡的工作,頭上還戴著防曬用的花布帽匆匆趕來的農婦。還有行動不便、拄著柺杖,也要由孩子接送而來的阿公。更多的是一手拖著一個孫兒,當成逛夜市般全員出動的家庭。

參與式預算真的能讓村民一起當村長嗎?--記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一)
圖說:村長黃詩媛率先發表整個推動過程的心路歷程。
九點半一到,分享會正式開始。村長黃詩媛首先感謝今天村民們的踴躍參與,也率先向村民表露這段期間她的心路歷程。雖然在年初由她喊出「參與式預算就是要讓所有村民一起當村長」,也在整個參與式預算實施的過程中,不斷的向村民闡述這個全新的民主理念,但在此以前,連她自己心裡都很惶恐,無法預期如此新穎的民主理念是否能在龍潭被村民所接受。但經過半年的實踐,阮庄真的不一樣了,從人人不相信,到真的有村民跳出來一同努力,這些變化都是透過村民們共同努力所達成。黃村長也準備了一張小小的感謝狀,一一唱名感謝每位在這個過程中付出努力的志工。其中包含有八十多歲身體還很勇健的吳素女阿嬤,以及還在就讀小學,利用放學後的時間跟著阿嬤一起打掃社區的黃家姊弟。
參與式預算真的能讓村民一起當村長嗎?--記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一)

圖說:此次接受表揚的社區志工有近30位,其中包含80幾歲的阿嬤與還在唸國小的學童。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民主盛宴 各界「雲」集--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

全台首場參與式預算成果共享會 
民主盛宴  各界「雲」集

※時間:2019年11月3日(星期日)上午九點半
※地點:雲林縣東勢鄉龍潭社區活動中心
        (東勢鄉仁愛路41號。Google地圖定位搜尋:東勢青風龍壇)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今年與虎尾溪社區大學合作,於東勢鄉龍潭村推動參與式預算之民主實踐,將十萬元經費交由所有村民經民主討論後作主運用。村長黃詩媛史無前例主張:「要讓所有村民一起當村長!」
    11月3日將舉辦全台首場以村民為主體之成果共享會,回顧並分享實踐參與式預算對社區帶來的改變,引發全台各地學者及社運戰將高度關注,將從台北、台中、台南、新竹、苗栗聚集雲林,共饗民主盛宴!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之實踐,對比全台各地,有三項獨特創舉:

一、挨家逐戶紮根訪談,力求知情率百分百

有鑑於各地參與式預算最普遍之致命要害,即,實施範圍內之居民知情率極低,只由少數人決定,注定悖離民主精神。故,本計畫由黃村長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實踐工作者合作,於全村反覆進行逐戶訪談,務求知情率與參與率最高!

二、堅守「聚集民主討論」原則,凝聚全村共識至上

國內參與式預算實踐經驗證明,在絕大多數居民不知情、不參與、不在乎的情況下,就直接開放個人提案,必導致提案內容缺乏民主共識、無法符合集體利益。本計畫強調持續聚集民主討論,分區召開社區會議,以利各聚落居民就近與會,並鼓勵每位居民暢所欲言,凝聚民主共識,落實真民主!

三、以打造「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為實踐目標

    本計畫致力於讓原本不重視社區公共事務之村民,從表達意見開始,激發其參與動力。今年之實踐過程,即由居民充分民主討論,共同議決將經費用於社區大掃除與試辦共餐。如此由居民民主自治社區環境、對抗老化危機,正是打造「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之群策群力實踐。 
    因此,這場意義非凡的共享會,吸引各界學者與社運戰將聚集雲林。其中,前台南牛埔里長陳永和還特地在臉書發文:「打造公民城市不是不可能的任務!我雖然沒有選上台南市長,但我的政見『百姓自己的預算自己編』已在雲林縣落實了!11月3日星期日,一大早,我要專程從台南開車前往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以尋找感動與期待,重新激發我的熱血!」 

附錄一:前台南牛埔里長陳永和之臉書發文




附錄二:與會來賓(按姓氏筆畫排列)

※吳建忠(台北海洋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專攻研究參與式預算)
※吳爾夫(吳爾夫國際文教有限公司董事長)
※阮桃園(東海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社運前輩)
※林金順(雲林縣復健青年協會總幹事)
※林惠如(東勢鄉民代表)
※徐文路(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助理教授、社運前輩)
※陳永和(前台南龍崎區牛埔里長,2018年台南市長候選人第三高票,有「地表最強里長」之稱,也是反台南龍崎事業廢棄物掩埋場戰將、政論節目名嘴)
※許又仁(台南市議員、社運前輩)
※許志豪(雲林縣議員)
※許菀庭(前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執行長,來自台北)
※張嘉郡(前立法委員)
※張健福(前雲林縣議員)
※黃仁志(《農村發展基金會》主任,致力推動地方創生,來自台北)
※黃勝豊(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理事長、黨外運動前輩)
※黃周對(東勢鄉嘉隆村長)
※劉育宗(苗栗縣議員陳品安服務處顧問)
※戴守谷(雲林縣虎尾溪社區大學執行長)
※魏培文(台北市政府公務員)
※蘇治芬(立法委員)
※蘇俊豪(雲林縣副議長)
(與會來賓聯繫確認中)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