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0日 星期三

一個也不能少的民主共好生活——#實踐參與式預算為什麼?

#實踐參與式預算為什麼?

編按:在實踐參與式預算的過程中,經常有朋友好奇地詢問:你們到底為什麼想要實踐參與式預算?「預算」兩個字乍聽之下就很難懂,以台灣民眾的民主水平現在是時候來推動這麼困難的民主改革了嗎?在都市推動就這麼困難了,鄉村有可能嗎?在我們看來,實踐民主一刻也不能等、參與民主一個也不能少。我們誠摯的希望藉這個專欄,把我們的想法、初衷,讓更多的朋友瞭解,有更多的伙伴能夠因此而與我們並肩同行。

實踐參與式預算為什麼?
「一個也不能少的民主共好生活」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我們每天不需別人叮囑也自然而然會做的事就是吃飯,吃飯之所以會變成日常正是因為「需要」,就像居住於社區之中,同樣是基於「需要」,才會演變為日常。吃飯最基本至少要足夠飽足、足夠營養,才能達到維續生命的目的,健康與美味則是進一步對生活的美好追求,那麼居住在社區之中,如何才能對生活的美好追求更進一步呢?

  在每天生活的社區裡,總是會有一些煩心或不滿意,噪音、髒亂、空污、路面不平、路燈不亮,或是停車糾紛,乃至其他方面的人際衝突,這些此起彼落的社區矛盾,天天都阻礙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解決不斷發生的社區矛盾,極其重要與必要。

  理想社區的樣貌,需要集體共同擘劃,理想社區的實現,需要集體才能實現,所以社區公共事務也就需要人人參與,因此,想要解決不斷發生的社區矛盾,首先,在社區參與方面就不能有排他性,不分性別、年齡、身分、戶籍,舉凡住在同一社區內的所有人,都有權利參與,因為每個人都受社區公共事務的影響,也都影響著一切社區公共事務;其次,每個居民表達的意見都應該被聆聽與重視,作為社區主人之一,這是他們應當擁有的權力,生活其中就是最重要的資格與憑藉;最後,在我們享有參與社區的權利、擁有決定社區發展的權力後,不可一日或輟地日常化參與,就是我們集體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上述這些又如何可能實現呢?先將社區居民的日常相互連結起來!

  興辦發展社區公共食堂,就能透過每日必吃三餐的日常,實現居民們討論社區公共事務的日常化,集體討論最大的好處便是:掃除居民對待社區公共事務的或無知、或無感、或無能力、或無動力、或無信心。

  當社區居民都習於在公共食堂集體用餐,除了必然使關係更加親近之外,餐前與餐後的時間,就能有效宣傳說明各種公共資訊與知識,使居民進入對社區公共事務的知情狀態,彼此間的交流互動,能逐漸產生對公共事務的共感,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動力與信心,也會因為相互激勵鼓舞而增長,討論與處理的能力提高,當然自不在話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