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 星期六

誰說民主不可愛──雲林東勢龍潭村的參與式預算

誰說民主不可愛
──雲林東勢龍潭村的參與式預算


『此文為本會邀稿全文照登』

/徐文路 (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助理教授)

    上週日(11/3)跑了一趟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了解參與式預算的實際運作。
   台灣自解嚴以來,政黨輪替、兩黨政治似乎運作成型,但在民主的實質方面即人民做主,則反而有倒退的跡象。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檢視實質民主的倒退,一是社會中各種有關社會正義的倡議團體和獨立媒體的生存日益困難,二是公眾輿論場域被主流媒體與公關公司封鎖與誘導。
    在主流媒體封鎖方面,1990年代曾經流行的扣應廣播與電視政論節目,雖然題目都不是民主討論決定,而是製作單位設定的,大量集中在主流政黨和政治人物的吹捧和批評,但至少還面向大眾。但是隨著民眾的言論無法掌控,故媒體先是被安排自己的暗椿民眾佔滿電話線,後來乾脆廢除,如今只剩預先帶有各自立場的名嘴,一再向觀/聽眾單向灌輸。
    至於在網路媒體方面,著名的討論區ptt實業坊,每逢重大政治和社會議題,越來越多的公關公司租借/購買帳號,大量發布單面訊息和評論,操作輿論風向。而臉書或line群組,則形成了同溫層效應,難以形成較開放的公共討論空間。
   這些民主劣化的發展,並非沒有制衡的力量。較為主流可接受的便是審議式民主和參與式預算。兩者希望透過公民參與審議公共事務,規劃公共支出,一方面可以落實實質民主精神,二方面也可以消弭預算方面的黑箱作業。然而真正要產生作用,還得有人真心推動,而非掛羊頭賣狗肉,淪為統政治頭人的綁椿工具或政績展現。
   而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近年來在在地的用心與推動,大量排除了這些負面的發展:一個戶籍人口八百人,常駐人口兩百多的村子,青壯人口大量外流,再扣掉未成年者,,實際居住的只有約兩百多人,一共到場一百餘名,現場既無影視歌星,亦無政治名嘴,也沒有會後的辦桌,平均年齡可能突破六十歲的現場村民,只討論兩個既關自身、又極公共的事項:全村大掃除和每週共食。
   全程超過兩個小時還有點欲罷不能。參與掃除的村民都有著到一個共同的感覺:環境的髒亂,大家早已不滿,但就是沒有人願意跳出來解決。以往都期待地方政府和民意代表出面解決,如今透過分區討論,再進一步全村討論,大家發現「原來不是只有我看到這個問題」、「與其等頭人來處理,還不如我們自己來解決」。就這樣,你報名我參與他分工,幾次大掃除之下,村子的道路、廟埕甚至是田埂,煥然一新。這樣的改變是大家共同決定、共同投入的結果,如此一來,彼此振奮著,心中的豪情又重燃了。
   每週一次的共食,一開始只是為了解決若干獨居老人的用餐問題,後來演變成村中許多人共同的社區活動,比土風舞還受歡迎。共食當天,有人負責採買,有人負責烹調,有人負責喊大家出來一起吃,有人負責打桌面,有人負責收拾清潔……。這些原本大家在家中私人的活動,放到一起共同分工合作之後,竟然成了社區聯誼和情感聯繫的活力事項。
   而這些成功的背後,內含豐富的社會內容:誰說農村沒活力?只要公共事務和預算可以交由人民實質參與和審議,花朵自然會綻放。長照在農村,完全可以有不同面貌,讓上了年紀的人透過參與公共事務,重新找回熱情,身心自然健康,更多不需被「照顧」的人,可以反過來重新成為社區活力的來源。
   可貴的是,不論是台前的黃村長,還是幕後的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的工作人員,都把事前的決策權和事後的成果留給村民,我認為這是台灣當前社會少有的品格。
   誰說民主不可愛?問題在於你真的民主了嗎?
 (本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 #邁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作伙運動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圖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日前,我們咱敬愛的一位龍潭村長者享頤壽過世,我們為了懷念他、向他學習,好好地感念他,作伙辦了一場追思會,希望能透過這個追思會回顧咱社區長輩的一生,並總結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