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龍潭有座多功能多媒體活動中心

#阮老師的龍潭觀察筆記


龍潭有座多功能多媒體活動中心

群策群力,超威的!


圖/文阮桃園




「沒錢免談!」,貨幣,是資本主義思維下,利益交換的基本媒介。例如,現今社區的基本建設:一座活動中心,必定要從爭取「預算」、「補助款」開始進行,否則一切免談。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正缺一個活動中心。

在現任村長奔走下,一時仍經費無著,而以均齡65歲的村民結構,亟需一個免於「孤獨老」的聯誼場所,這彷彿與時間賽跑著。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駐龍潭工作室,此時正可實踐其理念,以眾人參與式的「群策群力」來解決此問題,看看會發生甚麼變化?

從工作室後面的寮仔開始;   
            

                     

  

「少油少鹽少三高!」,「按摩下巴讓你口水多,呷飯免配湯。」

這是每週五的健身課,「健身房」設在協會駐龍潭村工作室後面這間寮仔,「教練」由工作室資深夥伴王俊凱母親—俊媽擔任。

俊媽,陳國秀女士,考取推拿師、長照師二張執照,曾以城市獨立自在老人自居,卻被醫師判定,身心狀況不宜獨居,「那就搬到龍潭這『老人荒村』試著來跟大家共老看」沒想到這一嘗試,讓她不僅成為農村新住民,連那放暑假、疫情假的孫兒也接來共度一段祖孫樂融融的日子。

戶外識字班

「一定要無縫接軌!」


原借用的樂齡中心無法續用而新場地緩不濟急之際,駐村夥伴共商對策,腦筋動到屋後這個,屋主曾經養過鵝,已閒置二十多年、屋頂破好幾個洞,雨天漏雨、冬天四面受風的寮仔,夥伴們卻認定,這是個實踐「參與式民主討論」的好空間,如今,就要用來解決第一個問題了。

「阿伯阿姆,咱識字班照上哦!」「咁有影?咁有法度?」,他們真的被準時通知來寮仔上課,期間,除了三級肺炎疫情、等待疫苗期間被迫停課二個多月外,一接種好疫苗就來復課。

「阿嬤,妳好認真我要頒獎給妳!」

陳勝玉述說,金孫仔對她上識字班一年半,除了要幫90多歲母親送藥之外,從不斷課又認真寫作業的讚賞。

但是勝玉的兒子認為,是母親越來越熱衷於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才走出因機車車禍造成不良於行,而幾乎陷入憂鬱症中。

金桃要寫信給忙碌的村長女兒,他們天天見面

卻沒時間好好說話

開課一年半,這些65至80歲、平生首次得到如此規律上課機會的老學生,已從寫漢字如畫圖到掌握寫字的筆劃感,開始挑戰「寫一封信」。

 

烏藤三叔公,多才多藝:說故事寫字兼畫



最高齡的黃烏藤幾乎是想到誰、就寫給誰,草稿拿進教室請老師改正,一個少年時就牽著盲母下田,成家後種過西瓜:「我是瓜王!」,多年來靠唱歌認得許多字,八十歲後得到這從未間斷的識字課機會至今一年半,還畫圖配圖說,烏藤嬸說他已經認真到「狂」的程度。

參與 自在 解放

再一次,農民讓農村的戶外空間發揮了高度的融合力;這間「戶外識字教室」,被路過村民作「創意發揮」,有人把自種蔬果、或撿拾自農地被盤商淘汰高麗菜、地瓜、花生,送到這兒來分送、交換。有阿嬤帶幼孫進來讓大家逗一逗,重聽、平日四處收資源打發時間的阿嬌,也會進來坐坐聽聽,偶爾插句八卦,眾人同聲打趣:「哟,阿你耳朵今日卡聽有咧!」。


老伴兒黃章才數月前於睡夢中離世的秀英,努力讓自己回歸日常,但再也無力獨享到田地撿拾收割餘的樂趣,作市場生意的兒媳晚餐時會送餐來陪伴,白天就只能四處走走坐坐了。看到寮仔有人笑語聲,必定拄著她特製的竹杖走進來。

就這樣,老師認真說文解字,台下寫字、開講、喝茶、喫茶點,今天有人輪番掰十二生肖的由來,換位成老師對鄉土傳說聽得趣味盎然。

美雲陪文教來上識字課時,不是泡茶、就是端來一鍋炒米粉。「今天下課了!回家要寫作業。」,但是烏藤三叔公好心情地說:「咱來唱一下歌啦!」,工作室夥伴下載了一個唱歌APP,試唱後大家都滿意:「這個好,讓不會唱的人也可以哼二句仔。」,推拿師俊媽,此時就趁機幫大家這裡推一下,某處摩一下,在她專業的眼中,每個人筋骨都有欠調理,「乾脆,咱寮仔再來開一個運動課,好嘸?」,俊媽都展現熱忱了,工作室夥伴當然要配合商討出另一個《村民共同參與》時段,結果,這個以運動、唱歌為主的聚會繼續創造更多的參與感。


天氣漸入冬,風頭水尾的麥寮台西,有名的風沙,偶有氣流夾帶的寒雨,寮仔,豈經得起風霜摧折?「要設法讓參與活動持續不間斷」,黃琮仁把他曬花生的油布拿來作成擋風簾。有人協助有工藝天分的阿茶把屋頂破洞補好補滿。

  

右:寮仔水泥柱受風蝕,地上那根水泥柱,是85歲的烏藤三叔公從他的田地上設法拖載過來供撤換的。

這天,陳勝玉練字認真過度,眼鏡片掉了出來,周圍的人幫忙把螺絲裝上,但一個不小心,螺絲掉地了「啊,這下混在沙土裡更別想找到、修好!」,「嘸要緊啦,我兒子早就想幫我到街上配新鏡片了。」

一起努力想幫陳勝玉把眼鏡片鎖回去

哎呀!要找掉在沙地上的螺絲,考倒師父了

當我們團在一起,歸屬感凝聚起來!

一座荒蕪的寮仔,訴說著一個農家族群,曾經就地奮鬥謀求安身立命,之後選擇離鄉進城尋求發展:「家鄉太苦、而且毫無希望。」,這是台灣七0年代中南部農村的離鄉潮背景。

此後二、三十年歲月,留守家鄉的老父母是離鄉人對家鄉唯一的牽繫?這倒也未必。城市固然勞動所得高,但房價、房租、安親班、補習費,樣樣事物「沒錢免談!」。許多人想念起家鄉那一塊土地、一棟老屋,應該是個可供自在發揮創意安頓生活的好空間?

在這個協同參與式民主駐村工作室夥伴共同思考、修復、改造一座年久待修的寮仔,讓它再度活用,且這次必須具備大家共同期盼的功能:用很大、也省很大。整個過程,讓大家獲得重拾,那曾在城裡謀生所練就的工技;水泥土木裝潢,粗細工藝兼具,更珍貴的是;面對困境的韌性、務實性、靈活度,是個足以讓我們從「萬事無錢皆免談!」中鬆綁的契機!

 


龍潭村,返鄉定居的老中壯青輩,從年過80的許金鶴,到四十歲出頭就帶著兒子回龍潭國小就讀的蔡商志,開墾種地的黃琮仁、蔡金榮等,全都成了《雲林縣參與預算式協會》駐村工作室,這次「開發、建設」寮仔的珍貴人力資源:想像力、創意與經驗。

咱來參商開個同學會吧?

識字班開班一年半了,大家說要謝謝老師從不間斷的熱心教學,「實在歹勢,要包錢、要送禮物老師你通通都不收。」不然,

「我們來辦個同學會,每人帶一道菜過來,作伙聚個餐,怎樣?」雖一陣叫好,但還是有雜音,「啊,我沒那麼會煮不敢帶來。」、「啊,煮燒燒卡好吃,帶過來就涼了,不然我們一人繳500,看誰卡會料理讓她來辦?」、「500哦,這麼多嗎?」、「我又不會煮,就不好意思吃,不敢來了。」,年近90的許金鶴阿嬤,曾在土城經營洗車業,積蓄所得幫兒子成家立業後便返鄉定居。協商結果是,個人隨意彈性,工作室夥伴下廚補幾道,有一道鵝肉盤,原本陳勝玉向綉英兒子訂好送來,結果雞肉攤老闆黃志錫免收費,算他幫母親準備的餐點,是二家、二代所共,為聚會又添了一味。

 

將看似荒廢的空間,變身成具備現代化功能的場所,是「群策群力」超越「金錢萬能」的理論,在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仁愛路旁寮仔,一個進行中的實驗。

(全文完)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因為一起運動,所以得以唱歌同樂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因為一起運動,所以得以唱歌同樂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目前龍潭村參與式預算工作室開始舉辦了一些運動課程。運動課程由龍潭村實踐工作者——俊凱的媽媽帶領(沒錯,俊凱的媽媽國秀姨也因為覺得龍潭村宜居,而移居龍潭村),擅長經絡保健及運動的國秀姨在運動課程中,通常會帶社區長者拉拉筋骨、鍛練長者平常疏於鍛鍊到的肌肉,防止突然無力跌倒,也透過一起運動,交流彼此近況、分享保健知識。


每當運動課程結束後,村民三叔公(外號)總是會提議改進行唱歌活動,雖然唱歌不是一開始運動課程的主要目的,但由於運動課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讓村民們得以藉由運動能夠更民主凝聚、聯絡感情(另一個目的是藉由運動健身、保健身體),所以既然每次都有報到參與運動課程的三叔公主動提出:「大家聚在一起最重要的目的是同樂」,而三叔公的興趣、專長剛好是不少人也喜歡的唱歌,那就以唱歌同樂、凝聚參與者的感情吧!


當唱到知名歌星的歌曲時,村民會開始細數歌星們的生命史,時而為A歌星的英年早逝感慨,時而為B歌星的名利雙收感到開心、羨慕,三叔公還常講解歌詞的內涵、隱喻給大家聽,讓唱歌不只是唱歌,還能彼此分享、交流、增廣見聞,更理解作詞人想要表達的意涵,也讓大家都更能帶入歌曲的情感、氛圍中,因為有三叔公的解釋,大家也更能感同身受每部MV主角的境遇,更能投入其中,有些村民甚至還感動到哭了出來。


雖然一起唱歌看似與健身的目的不相關、甚至違背,但大家也是因為運動課程才得以相聚,才得以快樂的同樂唱歌,特別的是大家唱歌時是一起唱,沒有麥克風,不特別突出唱者,也不特別突出聽者,就也不會有爭唱的糾紛,愛表現、喜愛掌聲,以往唱歌總是搶第一、唱最多首歌的三叔公在這樣的氛圍下,甚至會主動讓其他人先唱,特別是比較少唱歌的村民,三叔公還很貼心地記住勝玉姨等其他村民愛唱、會唱哪些歌,特別幫她們點歌讓所有人都能參與其中!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參與式預算,讓用路人與居民不再只能自求多福!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參與式預算,

讓用路人與居民不再只能自求多福!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雲林縣東勢鄉最近發生一起嚴重的死亡車禍,肇事原因為車速過快,以及路口視線不佳(路口位於農田區,路口視線遭住家圍牆、甘蔗田遮擋),據目擊者所述,為一台預拌車撞擊自小客車(轎車)。從預拌車司機的角度來看,他有丟飯碗趕業績的壓力,無法於每個路口都減速慢行,甚至可能無法遵守各種交通法規,此即是受商品化、原子化桎梏之不得不然,並非司機道德多麼低劣;就死者家屬而言,可能也只能「自認倒霉」,最多爭取更多補償;就附近居民而言,一樣只能人人自危、自求多福,平常只能靠每一個原子化個人自己去忍耐適應這一切,但對於如何改善交通安全問題,總體而言依舊於事無補;就這起車禍而言,車禍發生是必然,發生在哪?誰肇事?誰受害?誰同時肇事與受害是偶然,此即當人人陷入原子化狀態下之必然。


■維持原子化,不可能改善交通安全問題

這起車禍絕對不是特例,全台灣無時無刻都在發生,這讓我們不禁想要知道台灣的交通安全出了什麼問題?車禍現場周遭居民又是怎麼想的?


為此,我們訪問了車禍現場的周遭居民,部分居民認為在道路設計先天不良的前提下,只能藉由告示牌或警告標誌,讓駕駛「良心發現」、自我提醒減緩車速,然後再靠每個人自己小心、自求多福,自己要去忍耐適應這個路口;有人認為可以透過減速丘減緩車速;但也有人認為減速丘會讓老人家龍頭握不穩,反而危險,最多最多設置跳動路面即可......等等,其實每個使車輛減速的措施都各有利弊,端看這個路口的特性是什麼而定,以及需要考量會經過這個路口的用路人特性為何等因素,再經過集體民主討論才能討論出最符合多數人需求,也最有用的共識,最後再據此要求相關單位改善。


誠然,最好的方式是要求代議體制將道路設計的部分權力還給社區,但這目前看來遙不可及,務實地來看,只能先透過居民民主凝聚、集體民主討論出一個強而有力的高度共識,迫使政府重視,即便不能根治,但至少可以有相當程度的改善,如同另一個參與式預算實驗基地—麻園村新庄仔部落的成功經驗、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的交通安全改善案例一般。


■要如何民主凝聚 唯有參與式預算

上述麻園與龍潭的案例證實了,只有透過高參與率、高知情率的參與式預算,將居民民主凝聚起來,形成一個強而有力、團結一致的共識,政府才會按照人民的意志做事,也才知道怎麼改善,實現比公投更直接的「直接民權」!真正將權力(power)還給人民。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從看門犬與寵物的內在一致性,來思考動物保護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從看門犬與寵物的內在一致性,

來思考動物保護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直到現在,在農村還是經常可見有不少人家在飼養「看門犬」,牠們多是擔任預防竊賊的功能,可能終其一生都是被鐵鍊鎖著、與自己的便溺為伍,也鮮少有為牠們打狂犬病疫苗或驅蟲的觀念,得病死了就直接從小黑二代變成小黑三代;而在都會區,家中所飼養的貓犬則屬於「寵物」位階,除了每年各種疫苗的施打必不可少,充斥在網購平台與實體店面的寵物零食、營養保健品,還有每逢週末必然門庭若市的獸醫院,皆清晰可見飼主們對寵物的疼惜愛護。


  今年《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辦理了第二屆「友善動物傑出村里長選拔」,主要想藉此徵選並表揚對動物保護有所貢獻的基層村里長,可以想見,未來的村里長競爭極可能也會加入「是否友善動物」此一參數。


  在傳統農村裡人際關係普遍緊密,只要有不熟悉的面孔出現,大家就會有所警覺、相互提醒,竊賊遂行偷盜意圖之機率相對低,後來因為人際疏離、漸趨「原子化」,才會需要看門犬界藉以防衛;而都會區之所以盛行飼養毛小孩,其實也是反映了人心普遍孤寂,需要在家裡多保留一個「類家人」的位置,職場辛苦下班後,可以有個情感寄託的對象,藉以填補「原子化」所致之人際疏離感;甚至,讓具有動保意識者極為反感的毒害或施虐流浪犬貓之現象,也肇因於「原子化」,施虐者只想到流浪貓犬帶來的不便與損失,動保者也逕以道德觀點批判,缺乏溝通勢必造成對立加劇、此題無解。


  由上述可知,「原子化」讓看門犬與毛小孩成為人們的需求,也讓施虐動物者與動物保護者相繼出現,當我們推崇突出某幾位致力於動保的村里長時,其實也該理解僅憑村里長一己之力,不可能使全社區齊心共力解決動物保護的各種問題,唯有思考如何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搭建出持不同立場者的溝通管道,唯此方能解決原子化所致之諸多亂象與糾紛,相信這也是真心愛護動物者,應當努力的方向!


(全文完)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人類生活與動物保育真是兩相不可調和之矛盾嗎?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人類生活與動物保育

真是兩相不可調和之矛盾嗎?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新冠疫情進入三級警戒以來,自然風景區暫不開放的狀況下,我們可以在新聞媒體上看到許多有關「野生動物現蹤跡」的訊息層出不窮。近期還有新聞指出:「三級警戒的這兩個月以來,野生動物就像是在放暑假,而在目前微解封的狀況下,也意謂著野生動物準備收假了」,這些新聞論述出一個主要面向是「人的干擾大幅降低,因此,野生動物都跑出來了!」但這些新聞其實同時引領著我們思考一個重要的命題:「人類生活與動物保育真是兩相不可調和之矛盾嗎?」,人類是不是勢必得減少或停止活動,野生動物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其實,人類的活動不必然危害野生動物的生存,若果真如此,那人類勢必毫無親近野生動物的可能性。但過去我們一定或多或少有遇見野生動物的機會,可能是一隻螢火蟲無意間飛過眼前,或是在水田看見高蹺鴴悠哉覓食,去爬山時不預期發現竹節蟲正在靜靜啃蝕樹葉,聽見大冠鷲在空中盤旋鳴叫,在深山竹林裡瞥見藍腹鷴蹤影一閃而過,也可能在海裡與海龜偶遇,在珊瑚世界裡發現許許多多叫不出名字卻驚為天人的各式海底生物。我們常常需要屏息以待或無意間與野生動物「撞見」才有機會在一瞬之間一睹牠們的風采與美姿。野生動物本能式的防衛,其實意謂著我們人類一直以來都不知如何與野生動物共存、共融;而這些親近野生動物的瞬間,也意謂著人們內心渴望著能夠有更多時間認識野生動物、與野生動物相處的機會。


之所以疫情期間野生動物頻現蹤跡之根本的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社會裡,同為原子化人的我們暫時暫停了一大部分的商品化活動(譬如:消費、旅遊、休閒觀光等)所致。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壓力下,人人不可免地必須分秒必爭的工作以謀取更加穩定的生活,但同時也幾乎喪失了生活品質,在人人相互競爭且各自「獨存」的原子化生活裡,我們必然自我中心,必然只能優先且絕大部分的從自己的角度及利益出發,因而必然無法顧及野生動物,報復性旅遊即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那我們到底又該如何才能實現與野生動物共存共融呢?有許多國家風景區會實施總量管制其實是作法之一,在規定範圍內限制遊客來訪人數,以降低對園區範圍內生態的干擾,但依賴管控機制畢竟也有其侷限,即便人數限制了,我們也極有可能在不了解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的狀況下,做出過度干擾甚至危及野生動物生存的行為而不自知。


若要實現與野生動物共存共融的願景,人人必須打破原子化現狀,重建緊密的人與人關係,社區共同討論並且制定大家皆同意之規範,人人才能逐漸脫離自我中心,因為沒有人是被「落下」的,每個人皆能因充分了解而將維護自然環境及野生動物視為責任,相互協調出與野生動物共存的規範,並且在無需外部約束的狀況下自主樂於遵守之。此時,人們與自然及野生動物共存之範圍已超出特定保護區範圍,人們享受與自然生態及野生動物共存共融之前所未有的愉悅,逐漸視與野生動物共存為人類生活之所需,並能夠繼續主動研究精進人類與野生動物共存的方法,野生動物擁有更好的生存條件,有棲息及繁衍的空間,而我們也因此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漸漸地,野生動物不會全面性地看到人類就立即閃躲,這樣的願景或許像是天方夜譚?其實這與我們日常所見許多早餐店門口會有成群麻雀一般,牠們的聚集並非只是因為可以覓食,更重要的是,牠們同時知道,牠們在這裡用餐不會丟失了性命,這是早餐店老闆、早餐店客人與麻雀共存之結果,或許麻雀「這號人物」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因此不認為有甚麼特別,卻也是幾十年以來少數常見的物種與人們共存的結果,是野生動物與人類共存的最佳例證。除了強勢物種,我們能否有可能親近那些更為稀見的野生動物,而牠們並不因此感到畏懼?你是否能想像有一天,藍腹鷴不再躲進草叢,而是與人們一起漫步於山林之間?或是夏日夜晚的星空下,人們臥躺溪流邊望著成群成堆螢火蟲飛行成一條地上銀河?只要人人重新建立起緊密的關係,人人自發主動且樂於遵守共同研究制定的規範,這樣的願景不會只是空談,而是真正可能實現之美好願景。


(全文完)


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

什麼才是導致青年 無法民主自治且獨立生活的原因?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什麼才是導致青年

無法民主自治且獨立生活的原因?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除了整體社會處於少子化趨勢,受限家庭經濟與父母身心壓力,通常一般家庭也都生得少,生養一兩個子女大概是極限,在這樣的情況下,哪對父母會不想更用心呵護照顧?不只傾注所有資源與心力,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到他們真的成家立業,甚至到自己年邁死前,憂心沒有一刻或歇。我們完全可以體會這些用心與艱辛,然而,高度介入子女們的升學、交友、工作、生活起居乃至婚姻,「不願放手」是極顯性的表徵,2023年起民法成年年齡正式下修為18歲,這對許多父母而言,對子女更快成年的開心遠不及憂心的程度。

  聯合報報導〈當代父母為何養不出獨立的成年人?專家點出3原因〉有專家指出:義務教育延長、高教擴張等現象,致使青年受教育時間拉長、出社會時間變晚,青年必然延遲「登大人」。事實上,過去有許多旅外留學生為了兼顧生計,有豐富異國打工的經驗,這些打工經歷,不只讓他們賺取生活費,他們也因此與大社會產生更多緊密的連結,從中學習到獨立生活的能力,但他們同時也是專家口中「受教育時間拉長」的那群人。

  那麼問題的關鍵究竟是什麼?恐怕不是「受教育時間拉長」,而是升學主義。升學主義已將求學與獨立生活進行徹底的切割,「你就好好讀書,其他都不用擔心」,這是父母們給的愛,同時卻也在桎梏孩子對獨立生活的學習。然而,獨立生活並不是父母放手這麼純粹,如前所述,重啟孩子的社會生活才是重點,其實,孩子們自小生長的社區,就是社會生活的起點,也是最親近的場域。

  孩子們能夠從社區學習到什麼?首先就是民主與自治的學習。因為整體社會幾乎都處在原子化狀態,致使人人顯得自我中心、欠缺同理心、充滿競爭意識,這些才是導致孩子被升學主義綑綁、無法與社會產生連結的真正主因。社區當中有很多公共事務需要學習、面對、解決,而這些都只能建立在不斷創造民主討論氛圍的社區環境中實現,學習聆聽別人的意見、學習與集體進行民主討論、學習合作以共同解決社區公共事務,唯有這些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的實踐,才能讓孩子真正擺脫升學主義的枷鎖,擁有更寬闊的人生視野,同時能以社區集體為師,自然也就具備了獨立生活的條件與能力。


(全文完)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