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8日 星期一

為何小農似乎總有逃脫不了的宿命?

 #新型農業生產合作社


為何小農似乎總有逃脫不了的宿命?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作為農民,多數都在感嘆自己賺不了錢,不務農的人,多數也都能體會甚至心疼農民的辛勞,但是,面對始終辛勞卻也始終賺不了錢的巨大矛盾,如果缺乏認識的基礎,我們也就只能任由感嘆與心疼,像那些地震警報簡訊一樣,知道了也莫可奈何,弔詭之處正在於:無法控制的大自然現象,竟與因果都操之於人為的狀態,皆令人束手無策!始終辛勞卻也始終賺不了錢,究竟何以會成為小農無法逃脫的宿命呢?問題的關鍵還是因為處於原子化的狀態。

  首先,原子化小農有銷售方面的根本困境,因為急於將有保鮮期限的農作物銷售出去,往往不得不依賴盤商,若非產量低所致之稀有珍貴,否則,在與盤商討價還價的一番交戰後,被挑剔、被壓價,甚至被拒收,小農往往都是輸家,直接導致了原子化小農的收入少而不穩定。

  其次,因為原子化小農的收入並不足以多到能夠經常僱工,除了播種與採收的農忙期,其餘的時間往往只能單打獨鬥,許多農民在農活幾十年後,換來的只剩下長年務農後所產生的勞動傷害,駝背、腰椎頸椎受傷很常見,把僅有的存款拿去做復健,只為換得身體不疼痛的,更是大有人在。

  再者,因為原子化小農也買不起什麼農機設備,頂多在必要時臨時租用,所以在低度使用勞動機械的情況下,不僅勞動傷害加劇,許多原本可用農機取代的農務勞動,也只能獨自孤苦又無效率地進行著。

  此外,雖說氣候變異已是全球定勢,卻也未必沒有解方,以常見的農田淹水為例,若能採集體合作管理方式,平常就能合力將幾塊鄰近的農田的灌溉溝渠進行整頓,當水路清通,排水就不會變成難題,即便有驟強降雨,也不會招致過大災損,但是當原子化小農之間過於壁壘分明,自然也不可能免於災損與氣候變遷之侵害。

  最後,在這萬事萬物都被高度商品化的社會裡,沒有農民不希望自己的農作物以相對高價被賣掉,因為唯有獲得更多的現金,才能買到滿足商品化的各種生計與物質需求,使得原子化小農之間實質處於市場競爭關係更加顯性化,但其實,此前我們所描述的生產銷售、勞動傷害、缺乏農機設備、氣候變異等等問題,解決之道都必須建立在農民之間的通力合作之上,目前看來,唯有建立一個革除原子化小農狀態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方能使小農真正獲得解放!


2022年2月24日 星期四

新型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員們作伙革除田埂(上)

 #新型農業生產合作社


新型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員們作伙革除田埂(上)

田埂存在的意義、造成哪些束縛?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許多人認為,田埂是農田必然存在的地景。其實,絕大多數田埂的功能僅是小農用以分隔田界的設施,亦即昭示其耕作權利範圍的界碑。因此,田埂的存在,並非永恆不變。


小農用田埂區隔田地,同時,在人與人的關係上,也劃分了彼此,成為一個個原子化的耕作者,這使得小農相信能夠依靠的只有自己。田埂之內,依靠自己獨力辛勞的耕作,以求一家的溫飽,因此,風險獨擔,苦果也獨受。


在狹小的農地上獨力耕作的小農,必然遭遇兩種困境:


一、無法避免盤剝的困境:


所謂盤剝,指得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中間的流通環節。當生產者為不特定消費者進行生產時,面對原子化的消費者,生產者必然無能力也無條件自行將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因此,就必須仰賴中間的流通環節。根據農委會曾經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平均盤剝比例,佔終端零售價高達60%。


而個別小農所生產出來的農商品,具有兩種特性:其一,農商品的生產跟季節有很大的關係,因此,產季期間,會有大量的同種農商品被同時生產出來。其二,農商品保鮮不易,使得小農更需要搶在最佳食用期限內銷罄。這兩個特性,使得農商品面臨更大的市場價格不確定性,以及銷售的時間壓力,使得小農更難在時效內將農商品「直銷」到消費者手上,而不得不依賴盤商協助銷售。


處於原子化下的小農,人力、時間與經濟條件都有限。當小農想要快速將手中的農商品售出時,就免不了受制於盤商,當轉手環節越多時,農商品的產地價與最終售價間的價差就會越大。如果要繞過層層轉手,直接將農商品送到零售商,甚至消費者手上,除非手上能夠握有大量優質的商品,或者有能力將農商品予以保鮮、儲存,才可能擁有直接銷售給零售業者的機會。而這些都需要更多的資本、人力,絕非處於原子化狀態下的個別小農所能做到。


二、生產效率無法提升的困境:


相信每個人都清楚,單位農地耕作的產量要提升,就必須實施更科學化的耕作。這裡頭,最關鍵的兩點,一個是農技交流與提升,另一個就是機械化。


台灣的農地在歷經兩三代繼承後,都變得細小化、破碎化、零碎化。這使得機械化耕作,幾乎成了不可能的天方夜譚。在台灣,之所以人人對務農避之唯恐不及,除了收入低外,更重要的是體力負擔大。身體在長期勞動後,會面臨各種職業傷害。這樣的困境,不僅使得年輕人不敢投入,更讓老農也不願自家子弟投入。


唯有機械化,方可能大大的降低勞動負擔,使得務農能擺脱工時長、體力負擔重,逐漸成為一個「相對輕鬆」的工作。然而,個別小農要實施機械化,不僅財力上負擔不起,農地的破碎與畸零程度,也會讓現有的農機望之生畏。好用的農機進不了田,更是許多農友說不出的痛。更遑論,回過頭來,主動要求製造商量身打造更為適合的農機。


田埂除了造成難以機械化的困境外,同時也是讓小農從生產方式、種植方向、種植技術、收益等各方面,劃分彼此。因此,小農間,既無需要,也無動力進行農技的交流。每個人只能且必然專注於自己農地,無暇他顧。這使得每個人只能獨力摸索增產的技法,而這種歷經血淚教訓所換來的經驗,也必然使得每個人敝帚自珍,更加難以交流與傳承。而科學的種植,必然需要試驗,也需要透過大數據去摸索、增長農技的一般法則。這些也都是個別小農無條件去進行的。


當耕作難以科學化,小農只能更加精耕細作,嘗試各種差異化種植,去分攤風險。這也是得小農勞動負擔越加越大,實際勞動時間越來越多。


因此,田埂貌似是保障小農權利的界碑,同時也成為對小農的束縛,使得每位小農成為孤苦的勞動者。當小農們豐收也煩惱、歉收也嘆息。勤懇勞作,卻獲取不了應得的回報。當然年輕人越來越不敢投入農業生產,農村也越形凋敝。


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

共老不夠好,共好不怕老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共老不夠好,共好不怕老


文 /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圖說】年前,龍潭村識字班舉辦共寫春聯活動。

長者們在紅紙上寫下對於新的一年的祝福。


  過去我們總將長壽視為好事,所以經常在生日的時候祝福別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是因為在多數人的認知中,年老代表可以卸下工作與養家活口之重擔,因此,越長壽就代表,退休後能享清福的時間也越長,但為何當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出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當中就會有一個人是超過65歲),卻不怎麼令人期待與歡慶呢?因為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在退休後不僅原本的體力活動減少,致使身體日益虛弱,更因為逐漸遠離原本相對活絡的社交圈,在心理上漸趨孤獨,原本期待的「享清福」,其實反而更容易讓生活被孤單與虛無所填滿。


  或許,這就是為何年輕人總是被勸說要趕緊結婚生子,因為這樣老來才有兒女可以依靠、因為這樣老來才能有個伴作陪,但是兒女總有自己的生活要打拚,兩個老伴也終有一個人會先離開,想要終止孤單與虛無的局面,唯有將小家庭觀轉化為社區大家庭,方能實現。社區人際關係若能緊密熱絡,的確就會形成類似家人關係,相互照應相互陪伴,這樣大家就有了共老的條件基礎,「共老」雖然使人覺得相對不孤單寂寞,但其實只是一群長者結伴養老而已。


  而且,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矛盾,許多人當了一輩子深交之友,也經常因為偶發的衝突,致使關係破裂,老死不相往來,連家庭關係破裂也時有所聞,可以想見若社區內總有如許人際矛盾,即便只是期待共老,也絕對遙遙無期。


  讓我們姑且先把孤單寂寞視作要對抗的強敵,在抵禦外侮的道路上,就必須先相當程度減消社區內人際矛盾的產生與影響,方能團結有力,而僅憑個人的修身養性是辦不到的,唯有設置一個集體目標,在大家共同努力實踐的過程中,經過充分的民主溝通與討論,才能人人發揮同理心,也才能建立革命情感,簡言之,共老其實不是「共好」,共好是不分年齡層的民主共治共融。


  當「社區共好」是我們積極想培育長大的幼苗,那麼建成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以作為它的沃土,也就自然而然,在人人感情融洽、互信互助的基礎上,共同打造一個可以集體討論社區公共事務的環境,讓老來依然覺得自己對社區/社會有所貢獻,不只不感孤獨,而且「老而彌能」,每天有積極性目標、有幹勁,如此共好,當然使人不怕老!


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為每一社區興建永久性活動中心, 政府責無旁貸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為每一社區興建永久性活動中心,
政府責無旁貸

文 /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社區活動中心有哪些功用呢?讓我們最直觀聯想到的用可能無非下列所述,例如:選舉投票、召開村里民大會,開辦樂齡據點及共餐等等。不過,若社區沒有開辦共餐是不是就不需要活動中心了?即便是必須舉行之選舉投票也有不少社區因無活動中心而商借廟宇或學校作為投開票所。顯然,如果只是上述列舉的這些功用,社區活動中心只能稱得上是「可有可無」的需求,而非社區所「必需」,同時也顯現出,長年以來絕大多數居民使用社區活動中心頻率低,並未普遍成為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少數社區裡少數參與樂齡課程或共餐的居民,大多數居民很可能只是因為選舉,四年才有機會踏進活動中心一次。

其實,社區活動中心的功用不僅只是上述所列,更是必要的社區需求:

一、社區民主自治所不可或缺

常見的社區矛盾眾多,例如:環境衛生(垃圾亂丟、水溝不通、鄉村地區雜草叢生、亂傾倒廢棄物等)、老人獨居、交通安全;於都市社區則充滿汽車違停、噪音擾寧等等,上述這些困境幾無可能單方面透過政府或各層級民意代表而有效改善,唯有居民齊聚一堂民主討論、於會議中相互傾聽,了解彼此的想法差異及成因,才有可能在相互同理的基礎上找出共識、共謀解方,也唯有如此,方能因集體達成高度共識而人人於日常生活中將共識落實,有效解決上述各種社區矛盾。因上述基礎,社區居民們越趨熟識,社區矛盾獲得有效改善,而逐步發展民主自治,願意與他人共同拓展公共生活的內容與範圍,逐步加深社區自治程度,共同打造更宜居的生活。

二、培力居民成為選舉主體所不可或缺

社區居民也就是台灣社會的公民,除了有能力自治社區矛盾,也因逐步實踐社區自治,而逐漸奪回身為公民的權力,自主思考、分析社會矛盾,社區居民於活動中心共學共擬解方、於選舉期間辦理政見辯論會,要求各黨各派候選人發表政見,以政見之論述作為評判標準,使居民逐漸成為選舉主體,一改過去以來以綁樁固票,以利益劃分,將選民視為投票人頭的局面。

三、實踐公民投票日常化所不可或缺

除了大選,台灣社會舉行公民投票頻率越趨頻繁,要能真正實現公民做主之公投,促進公民充分認識各項公投提案、客觀判斷利弊得失、自主做出長遠來說利於台灣總體社會發展的選擇,也將會是現今社會不可或缺的民主培力。唯當居民開始於社區活動中心齊聚一堂民主交流討論,方能擺脫各自且單向接收電視、廣播等媒體所散布之訊息(各說各話、相互分化),藉由交流,相互補充更多面相、更完整之資訊內容,並從中區辨資訊之合理性,從他人不同的思考理路中,促發自己及他人進行更多元完整之思考,理性思索探討集體共同利益。

因此,為每一社區興建活動中心為政府之責任。1991年,內政部發布施行了《社區發展工作綱要》,法條中雖明訂社區發展協會配合政府之執行項目第一條即為社區活動中心之興修建,可見活動中心實質上為社區推動各項公共事務之必要基礎建設,但此法條之訂定卻也同時彰顯其最致命的缺漏,即未明訂責任主管機關,而被行文成「由社區發展協會配合政府政策之執行項目之一」,實質上,法條形同虛設。閱覽衛福部歷年之統計資料,更會發現台灣各社區活動中心總數出現減少的現象,活動中心興建之後為何會減少呢?表示原有之活動中心年限屆滿被收回,也就代表著社區活動中心最關鍵的土地產權問題一直以來就是個不確定因素,也是各社區發展協會最為窒礙難行之處,若無政府積極介入並有所作為,此問題勢必難解。

因此,唯有於《社區發展工作綱要》修法明訂「政府有責任提供土地與經費,於全國每一村里興建社區活動中心,若無公有地,政府得徵收私人土地以作為興建活動中心所需用地」,才能真正實現《社區發展工作綱要》「促進社區發展,增進居民福利,建設安和融洽、團結互助之現代化社會」。

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

唯有居民才能讓社區民主健康活化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唯有居民才能讓社區民主健康活化


文 /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許多農村社區正面臨超高齡化、貧窮化、發展停滯甚至後退,新聞上經常報導著的許多「人間悲歌」,也經常都以偏遠農漁村為基本場設,所以我們很習以為常地把這些悲劇肇始,經常歸因於他們在物質資源方面的匱乏,所以有很多所謂善心資源被導入社區,諸如錢財、物資與硬體建設的挹注;許多財富有限者,更憑著自己的善心善念,輾轉成為社區志工的角色,他們無私奉獻、試圖扶貧濟弱,當然也將自己視為另一種形式的「社區資源」。


  但是,不管哪一種形式的資源投入,都很難能夠持恆且有效地發揮作用,即使是某個農村社區突然被捐助一億元,我們可以想見,這筆鉅款絕不會帶來社區的長治久安、幸福美滿,因為,財富分配的過程會有衝突糾紛與人際分化,更遑論財富終有用罄的一天,因此,企圖透過挹注外來資源,以形成社區「善的循環」,肯定是緣木求魚,無論如何,我們得先找到讓社區成為現狀的根源,方能對症。


  過往的農村社區,因為資源有限,所以人與人之間不得不形成共同勞動的互助關係,在互助的過程中,就有許多事情要商量討論,也因為經常互動,就有親近感、信任感、同理心,反觀現在,互助關係被僱傭關係所取代,人與人不只在心理距離上更顯遙遠,貨幣也已能買到所有勞動力,在高度商品化與原子化下,小農間只剩激烈的市場競爭關係,對於要共同經營一個美好的民主自治社區,當然不抱希冀,這也是為何縱有再多志工投入社區工作,對於理想社區的實現也不敢奢求,頂多只能讓自己充滿濟弱扶貧的義念,進行短暫停留。


  其實,社區居民自身(而非外來志工)才是能讓社區活化的決定性因素,然而,社區活化必須立基於革除原子化與商品化的人與人關係,唯有重新建立社區居民之間的公共關係,並以實現打造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為共同目標,社區才能永續發展,而諸多社區志工也才能擺脫消極性濟弱扶貧的道德包袱,積極開創並培力居民,共同實現「善的循環」!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