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龍潭村食堂交流記(2020.08.28)

 #實踐參與式預算,我成長了什麼?

 

龍潭村食堂交流記(2020.08.28)

文/阿茶(龍潭村參與式預算實踐工作者)

▲利用食堂開飯前的時光,大家一起聊聊這些日子以來的改變。

  今天雖然沒有樂齡課程,但有許多長輩已經習慣提前來到活動中心。

  因此,我們有機會一起看社區之前曾經拍過的影片,一開始看的是孩子們訪談長輩的影片,長輩們看到自己出現在畫面上,看得目不轉睛,還開玩笑說:「你甚麼時候把我偷拍進去了?」

  接著,聽了阮老師到姊妹電台的錄音,金順大哥說:「我已經聽過了!阮老師說他來到龍潭村是他夢寐以求的事!」,看來,金順大哥對這句話感到特別印象深刻。

  再來,我們播放了長輩去年開始學寫自己名字的影片,對比這幾個月以來上了識字班的進展,我問勝玉伯母說:「你還記得去年的這一天嗎?」,勝玉伯母不太記得了,我想,開始漸漸會寫越來越多字,也寫得越來越好(工整、漂亮)的他,早已經忘記那個時候的自己有多抗拒拿筆了。

▲食堂簽到讓長輩們從拿筆千斤重,到現在可以工整寫出自己的名字。

  後來,我們又看了去年成果共享會的影片,一起回顧這些經過,大家都印象深刻,看得目不轉睛,美雲伯母看著大家一起跳健康操的畫面,其中一段是梅云大嫂當時因車禍還未康復,拄著拐杖邊跳舞的片段,美雲伯母還對堃榮大哥說:「喔!那個時候還不知道那是你老婆呢!」也說:「那個時候真的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來到食堂煮飯!其實之前在家裡也會無聊,出去好像也只能花錢(因為沒有其他公共生活的可能)。」

  最後,我們播了跳蚤市場的影片,也做了簡短的分享,邀請大家回家整理家中還好但用不到的物品,中秋節時一起來共襄盛舉。後來,老迪大哥飯後準備回去前還跟我說:「其實還有一樣東西,就是衣服!你剛剛沒有講到。很多人都有很多沒在穿又捨不得丟的衣服,可以請大家拿來活動中心擺跳蚤市場」。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跳蚤市場的意義,美雲伯母還說:「我下星期可以拿之前在跳蚤市場買的,只要三十元,但還很新的包包來給大家看」。

  看來,大家只要能聚在一起,就可以有很多交流、互動,也會有越來越多想法和火花迸出來,社區自然就會有越來越多種可能!


實踐參與式預算,回歸社區營造之初心!

 #實踐參與式預算,我成長了什麼?

 

實踐參與式預算,

回歸社區營造之初心!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何謂社區營造之初心?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非常榮幸於姊妹電台專訪前國發會副主委、台灣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重要推手曾旭正老師,曾旭正老師於訪談中談起「社區營造的根本意涵」。

  曾老師說:「日本將英文的Community譯為『生命共同體』其實更著重、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台灣譯為『社區』雖尚保存結社之意,但台灣人普遍對社區二字的理解僅停留於地理位置、居住的行政區等意涵,而社區營造其實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營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人與人的關係更拉近,以重建生命共同體。」

如何貫徹「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之初心?

  目前,我們於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與集體村民們一起實踐的參與式預算即不斷朝著此目標匍匐前進著,透過一次次的「挨家逐戶訪談」、一次次的「聚集民主討論會」逐步朝著「民主討論日常化」的目標前進,以讓每個各過各生活的我們皆能不斷地、一次次地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參與、決定社區事務,以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因為唯有讓人一次次的出來參與、人人的參與動力不斷提高,才有可能讓整個社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緊密;因為有了初步的參與,才有可能不斷加深參與的深度,共同營造一個群策群力、團結的社區,並使參與「日常化」、民主討論「日常化」,使參與變成每個人的習慣及責任,視參與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之事,而逐步讓大家主觀並且清楚感受到「我們與其他人之間不可能不發生關聯」、「我們與其他人之間是緊密相互依存的關係」、「我們不可能自己獨活、獨好」,相反的,我們是生命共同體,唯有「共好」,我們每一個人也才會好。

  因此,我們發現,參與式預算並非全新的概念或實踐,與日本推動社區營造的意涵相同,也與台灣推動社區營造的初心一致,即「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而實踐參與式預算過程中的挨家逐戶訪談、聚集民主討論會即是「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不可省略、忽視的過程,更是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之所以可能的必要條件。

延伸閱讀:

<如何藉由社區營造共植生命福田?>

https://youtu.be/UWxwb6dNHAU

https://youtu.be/Q8cnxzN9HwI

https://youtu.be/-jWHoRyNPIM

https://youtu.be/ySa6BtWBXeE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龍潭村暑期兒少預算民主培力營期間,我的學習與成長

 #實踐參與式預算,我成長了什麼?

#龍潭村兒少民主培力營

 

龍潭村暑期兒少預算民主培力營期間

我的學習與成長

文/阿茶(龍潭村參與式預算實踐工作者)


回想我的童年


  龍潭村的暑期兒少營隊暫時告一段落,但暑假還沒結束,因此偶爾還是能像幾個星期前一樣隔個幾天就能在活動中心見到孩子們的身影,他們來參加社區的樂齡活動並留下來和阿公阿嬤一起共餐。不過,有些孩子因為還要上課,或者因家長忙碌不便前往活動中心而無法參加活動,他們會用家長們的手機與我們聯絡,我才發現,不是只有我習慣了與孩子們每隔幾天的相聚,我想孩子們也同樣很享受大家聚在一起學習、玩樂的時光。


  我與這些孩子們成長背景其實相差不遠,還記得我還小時,正值幼童綁票案的巔峰時期,加上新聞成天重複報導,整個社會人心惶惶,家中有孩子的家長只好把孩子看緊緊,孩子們無法脫離家長的視線,因此孩子們也幾乎只能足不出戶。我與我的姊姊們相差九歲左右,不到幾年的時間裡,生活方式相差甚遠,姐姐們的童年還尚可稱得上是「童年」,村莊裡家家戶戶都有三個孩子以上,他們不缺玩伴,而我爸媽成天都得為生計而忙,根本無暇看顧姊姊們,姊姊們也就這麼健健康康、自由自在的長大了。那個時候,整個村莊都是孩子們的遊戲場,孩子們互相串門子、到廟裡嬉戲、在路旁追逐打鬧,社區的孩子就是大家的孩子,每個人都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自然也就會幫忙看顧,孩子們成天和其他玩伴相處在一起,在社區裡玩耍的他們,對環境的觀察力與敏感度高,他們總是能自主、共同發展出一種又一種有創意又好玩的遊戲,也懂得如何照顧好自己及其他同伴。


  但我不是這樣長大的,若無家長陪同,我基本上也是個足不出戶的孩子,雖然我的童年並未受手機制約,但我缺乏玩伴,對於自家範圍外的環境認識得不多,還算慶幸的是,我還能在三合院祖堂前、禾埕上、相鄰的房舍間串門子,但只有我一個小孩,怎麼玩也玩不出甚麼名堂,超級孤單。


一場兒少自治的革命實驗,可能嗎?


  這次的營隊課程,主軸圍繞在「參與式預算」的概念上,但這個看起來艱深難懂的概念孩子們究竟可以理解多少呢?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堂課時,他們第一次聽見「預算」兩個字,對於這麼陌生的概念,要是以前的我大概早已將課堂學習拋在腦後,或是當下根本聽不進老師的話,但出乎意料之外地,僅僅只是第二次上課,孩子們就能記得並一口同聲地講出「預算」兩字。這讓我更確信,孩子們雖然年齡相對較小,對於事務的理解程度不如隨著年紀增長、經驗累積越多而能理解更多事物的大人們,但只要我們願意將欲表達的概念化作他們能夠理解的語彙進行說明,並以他們的經驗及認知為基礎出發與他們一起討論,他們就能理解更多,並且自主延伸想出更多更豐富的想法,而我們也才有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與孩子們一同成長。


  後來,有幾次的課程是關於「社區訪談」,在走進社區訪談長輩前,我們多次針對「訪談可能會碰到什麼狀況?」、「如何克服?」進行沙盤推演。在孩子們相互表達出眾多的社區想像後、理解到眾多社區想像需要更多居民的參與始能實現後,一起討論「如何向社區居民傳遞清楚的活動訊息?」、「甚麼樣的邀請方式,可以與長輩們建立關係並讓他們願意出來參與社區活動?」、「如何顧及社區居民們不同的參與條件還有機會進一步使長輩們或同學們願意出來參與社區活動?」經過這些層層討論後,我們一起到社區裡去訪談。


  走進社區訪談的這一天,除了訪談任務的學習之外,對我來說,也是與孩子們一起在村莊裡探險的難得機會。進行家戶拜訪的路途中,我們一起走在我們所生活但其實不算熟透了的社區裡,和孩子們一起指認這是誰的住處,如何從現在的位置移動到我們要去的幾個目的地,聽著孩子們說起曾經在哪個地方做過甚麼事,當遇到正在修路的工程時,和孩子們一起越過路障順利抵達目的地。



  訪談過程中,孩子們雖活蹦亂跳、興奮不已而時常忘了此行的目的,或是第一次走進長輩家中進行訪談,難免因害羞、生疏而忘記要說甚麼,但是一次次的拜訪下來,漸漸地,孩子們開始會記得要主動介紹自己是誰、說明自己來拜訪的目的、思考要問長輩們甚麼問題、甚至還新想到了幾種不同的邀請及回應方式,比方說,除了邀請長輩之外,也同時邀請他們的同學們,向同學們描述社區的活動以試圖引起同學們的興趣,並再次回過頭邀請同學的家長,以解決同學們到活動中心的交通問題,也包含,他們開始會顧及長輩們的感受,在極力邀請之後說:「如果真的沒有辦法來也沒有關係啦!但你有辦法來嗎?」


我們與孩子們的共同探索與成長


  這些總總經過,都是我們與孩子們一步步探索、成長來的,如果缺少了這段過程,我想孩子們如我過去的成長經驗一般,不一定有機會可以走在社區裡面、走進別人家裡,甚至可以與鄰居更加熟識。而我也同樣沒有機會更了解孩子們對自己、對其他人、對社區的想法,無法與他們更熟識,也就無法有一起學習、成長的機會。


  因為熟識,因為參與,他們開始與更多人互動並發展出更多的想法,就如同曾經參與多次大掃除的孩子們,因為用力掃過社區的街道,自然而然地會主動觀察所生活的社區環境,理解到不同的區域應該如何掃、用甚麼工具掃,並能夠進一步設想如何讓更多人參與大掃除。因為出來參與活動而更認識其他部落不同年齡層的小孩與他們的家長,因此開始有更多互動,這其實也就如同多次出來參與民主討論會的社區長輩們,因為相互交流、熟識,而更有動力出來參與社區事務,並進一步想與其他村民一起討論如何能夠改善社區問題。


  這次的兒少營隊讓我深刻感受到孩子們的理解力、思考的能動性與行動力,讓我打從心底相信孩子們與大人們同樣擁有無限的可能!身為大人的我們因社區實踐參與式預算而逐步朝向自治的培力過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因熟識而更加凝聚,社區的大人們逐漸發生改變了,孩子們當然也能。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我們的燃眉之急,振興券能解決嗎?

 #落實民主深化 #參與式預算


我們的燃眉之急,振興券能解決嗎?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為了刺激因為疫情而低迷的消費市場,我們可見中央政府推行振興券之用心,其中,光是多元的兌領方式就比過往類似的政策手段細緻許多,只是,筆者認為這個政策雖然能讓餐旅業者和許多商家受惠,但是,用一千換三千,對我們這些平民百姓而言,振興券不過就像是突然多了兩千塊的「零用錢」,多買一雙鞋、多吃一頓大餐,花掉了就什麼也不剩。

  我們即便不是經濟學者,也能理解,振興經濟是一項極艱難卻極其必要的長期大工程,但若回歸振興經濟的初衷,金錢與物質的不虞匱乏,只是為了使生活穩定,生活穩定方能滿足人們對美好與理想社會的追求,比方說,讓高齡化的台灣社會能夠幾乎不存在孤老、窮困、被遺棄的老人家。這才明白,所謂的「幸福感」,就必須要回歸集體共好的日常,皮夾裡突然多出來的那兩張千元大鈔,是不可能遮住我們每日從生活與新聞中目睹他人落魄處境的雙眼。

  上圖是衛福部所提供近五年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核定人數與金額的統計圖表,急遽攀升的曲線只是說明了,高齡化台灣社會完全沒有做好迎接高齡化台灣社會的準備,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做好迎接自己未來的一切準備,在政策上、在心理上、在物質上,皆然。

  這個數據圖表只能呈現遠被低估的中低收入老人人數,但令人害怕的不是精準統計後被提高的數字,而是這越來越多孤絕乃至自棄的長輩們,其實就生活在被我們刻意忽視的農村社區角落。如果有這樣一個社區,大家不僅願意關心彼此,還能夠經常討論社區公共事務,並透過集體實踐,讓他們確認自己對社區對社會還能有所貢獻,他們才不需要終日坐在電視前被電視看、枯坐在前庭發呆,腦子裡只有自己已經老而無用的悲嘆。要讓他們重拾對人生的希望,振興券絕非解方,實踐參與式預算以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才是解方,使長者物質不窮、心靈富足、生命共好。

 

延伸閱讀:

《自由時報》16萬老人申領中低收入生活津貼 創新高


照顧服務員實習奇遇記(六)

 #讀者投書 全文照登

#照服員實習心得

 

編按:

本報讀者日安為受照顧服務員訓練的實習生,將其在受訓階段所觀察到的各種長照現象與自己的思考,以報導文學的書寫方式投稿本報。有鑑於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長照已隱隱然成為台灣社會一項重大議題,對長照的需求與現況越瞭解,越有助我們思考如何共同努力解決、改善社區中的長照需求,故而本報在徵得日安同意的情況下,將此文以讀者投書全文照登的方式進行連載。 

前情提要:照顧服務員實習奇遇記(一)(二)(三)(四)(五)

 

照顧服務員實習奇遇記(六)

 

文/日安(長照服務員實習生)

 

  第三天,一早來,就遇到跟我們同一個樓層的另一位實習生,是一位外配,她說她嫁來台灣快三十年了,兒子也很大了,跟我差不多,而她也覺得來這邊,是一場洗禮,她照顧的那幾床中,有好幾位是年輕人,說是「年輕」真是一點都不為過,有些是三十幾歲的人,最小的是1990後的,也跟我差不多年紀,她說她連續兩天,都作惡夢,那是她兒子的年紀,她不懂為什麼?她也不敢問,帶她的照服員只跟同學說,年輕人是因為車禍。每次,只要碰到那位年輕人,外配都會想跟他聊聊天,他也還有些許意識,會有點反應,例如眨眨眼或一些臉部表情,但聊到一半,想到他大好年紀在這裡,淚珠總是在眼眶裡打轉,原來長照不是老年人的事。

  我感受到她真的是帶著「心」來的,但只要帶著心,就免不了掉很多眼淚,當然能的話,我們都想要「照顧好」,但是,現實就是大多都只能看到永無止境的迴圈,然後一天一天又一天的過。

  聊到一半,我們又要上工了。今天就是要自己來,分配到誰就照顧誰,但需要協助還是可以找同學或學姊幫忙。

  上手了之後,時間就過得很快了,學姊看我餵鼻胃管比較上手了,就問我說:「妳要不要來餵另外一個阿嬤?」我不知道情況,但也就是點頭答應,把原本還沒餵的床數,告訴餵食隔壁床的實習生,請她記得餵,我就過去了。

  其實這幾天,已經都接觸過這位阿嬤,不過都是學姊換尿布的時候幫忙,翻身之類的工作,這位阿嬤是少數沒有插鼻胃管的,所以要一口一口餵,需要餵食要很久,如果是學姊一個人,通常都是把所有人餵完之後再來餵,有實習生就剛好可以幫忙。

  阿嬤不願意說話,只會看著,不願意表達任何狀態,不哭不叫,是醒著的,但也像沒有反應。

  我注意到這間病房有些不同,不是男生一間,女生一間,隔壁床是一位阿公,學姊說:「他們是夫妻」,隔壁的阿公,大部分時候是眼睛閉著,插著鼻胃管跟尿管,更沒有什麼反應。阿嬤床頭的照片,讓我注意到,她年輕的時候應該是個大美女,我一口一口的餵她,但她貌似不太願意張嘴,而且嘴唇有點裂開,我以為是乾裂,但學姊說:「那是她自己咬的,不知道她為什麼要咬。」每一口都很慢,但是餵一口就感覺她吐一點出來,圍兜兜上的飯粒掉的都是,不太願意吃,但還是要餵完,而水,為了怕她吞嚥困難,家人去買了凝結寶,一罐要上千塊,調一點點放入水中,水會像果凍狀,比較不會嗆到,但她也是不願意喝,不會表示掙扎,但嘴巴也不願意張開,跟她說說話:「阿嬤,這是妳兒女幫你買的果凍喔!多少吃一點嘛!身體才會好喔!」學著學姊的各種話術,但阿嬤仍是沒有反應,最後只能一口一口送到嘴唇旁邊,等她願意張嘴,就這樣慢慢地餵完阿嬤。餵完才發現,學姊其他東西都收完了,果然會很花時間。

  「謝謝妳喔!」學姊擦了一下汗,好不容易坐下來。

  「剛剛那間房間的阿嬤,是照顧老公多年之後也倒下,他們年輕的時候感情不錯,但照顧到後期,也有憂鬱症,比阿公先進來機構,阿公的看護回國之後,才一起送進來同一間病房。」聽著學姊講述,發現老老照顧的困難,真的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容易,一個其實也需要被照顧的家屬,照顧另外一位更失能的家屬,往往照顧的家屬,最後都會變成第一個倒下,而這個重擔又有誰能扛的起呢?

  看了一下時鐘,學姊站起說:「時間差不多,剛剛灌過腸的阿公阿嬤要等我們換他們的便便了。記得要拿去秤喔!」說完又經歷了前兩天的輪迴與忙碌。

  回家後,忍不住想,如果我們有選擇,會怎麼做呢?尤其是,只能家人來照顧的現在社會,不管是育兒還是老人照護,只要是照顧都會顯得非常吃力,特別是老人照護,除了提供資源協助以外,真的沒有更好的辦法嗎?

  這些問題又可以讓我思考徹夜,身體的疲憊不允許,一個閉眼就天亮了。

 

延伸閱讀:

照顧服務員實習奇遇記(一)(二)(三)(四)(五)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廣播】龍潭村的農村公共智慧發展與推動瓶頸

 #姊妹電台FM105.7 姊妹新幹線 每週六上午7:00-8:00 

#社區能比總統更偉大

#公民不退休運動


龍潭村的農村公共智慧發展與推動瓶頸

主持人:松霖

來賓:阮桃園(東海大學中文系退休老師)


上一集節目(大學老師退休後為何來到龍潭村蹲點?我們訪問了東海大學退休教師阮桃園老師,分享她為何放棄輕鬆愜意的退休生活,卻到偏遠的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進行參與式預算之蹲點訪談、紀錄的心路歷程。


這一集節目,阮老師繼續分享這半年多來,她在龍潭村已參與了數不清場次的社區會議、課程與共餐,並進行了許村民的訪談後,所觀察到的點點滴滴。


阮老師說:「我最感動的是,我看到了農村公共智慧不斷被創造出來的各種可能!因為參與式預算要不斷召集村民開會討論,讓原本被動等待政府或村長來服務的村民們,轉變為把社區大小事也視為自己事的主動態度。」


阮老師解釋:「老人應該是社會的智庫,但現在的長照政策,講難聽點,其實是把老人視為只能被照顧、等死的廢人!然而,我在龍潭村卻看到完全不同的發展,他們因為經常開會討論社區大小事,有時,就連聽他們私下聊天,都能聽到很多公共智慧的火花!」


不過,談到龍潭村目前推動參與式預算的瓶頸,阮老師卻說:「也是開會討論!雖然有些村民們已經產生不少改變,但對大家而言,仍然很不習慣經常性的開會,他們雖然組成了共餐自治委員會,但我仍時常聽到有委員私下抱怨:『庄腳人沒讀書,不懂那麼多啦!一直開會,越開越花!』」


阮老師說:「但我認為那是因為他們不瞭解自己其實身懷絕技,因為自我否定而看不到自己的價值。都市人各過各的,遇到問題都只能用錢解決,但在龍潭村,卻有可能大家討論一下問題就解決了,所以如何突破當前的瓶頸,確實仍是不小的挑戰。」


更多詳細內容,請大家收聽這一集的「姊妹電台-姊妹新幹線」節目。


影片觀賞:

https://youtu.be/fDsCx2QmdKU

https://youtu.be/aCudDG89ihY

https://youtu.be/9J8dPnt89h8

https://youtu.be/QVEZrZP8jyI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參與,一個都不可少 — 龍潭村樂齡優先學習七月二十四日《學做芋圓》記

 #阮老師的龍潭觀察筆記

 

參與,一個都不可少—

龍潭村樂齡優先學習七月二十四日《學做芋圓》記

 

文 / 阮桃園(東海大學退休教師)


今天樂齡學習優先中心的課程是「教你做芋圓」。一開始就是挑戰;天降大雨,九點預定開始的時刻,只有田地已由兒子接手的吳塗樹夫妻能如期來到,加上共餐廚房已完成自己份內工作志工加入,課程準時開始。


考不倒的師父!


「來,因為廚房人手缺一須我填補,阿伯阿姆先看一下教學影片。」,村長有效率的調配下,志工前一天就備好影片投放出來,但是,「有字幕沒有聲音,看嘸!」啊,忘了眼前學員是,一生未曾進教室,都是從野台戲,廣播電台—聲音傳播—接收訊息的農民。


724鴨子聽雷2.JPG 724鴨子聽雷5.JPG

724動手就對了2.JPG 724我是高手2.JPG

 缺母語配音的芋薯圓教學you tube,讓長輩像鴨子聽雷,但是考不倒師父啦!

立刻搜尋有影音教學的,但是,「像鴨子聽雷,聽嘸!」,因為配音不是村民的母語。不過,畢竟是下廚幾十年,掌握食材的底蘊夠厚,聽嘸、看嘸,稍微看看便掌握要領。


今天,她必須一直轉檯

724多功能的她.JPG 724再轉檯.JPG

她,手腕上貼布下是剛剛的燙傷,繼續炸芋薯圓,洽公,常轉檯到廚房當志工


從廚房「轉台」過來的村長宣布,今天人少、經費多,所以加碼一項炸糯米糰」,「請大家先戴上手套、口罩」,聽村長講解過,5分鐘後便見到大大小小2、30個豆沙糯米糰,等待下鍋炸囉!村長匆忙中遭熱油潑灑到,「趕快去冰塊敷!」眾人立刻接手, 20分鐘後,經過運用村長在家製作的半成品,參考影片教學,炸糯米糰、薯圓、芋圓,薑糖薯芋圓,一一端上檯面。


此時,大雨漸停歇,在各自的農地完成稻田淹水,鋤草等每天預定的工作後,陸續加入,突然傳出歡呼聲,是笑咪咪的黃烏藤來到,「伯仔,你怎麼不早點來?咱攏足愛聽你講笑詼(ㄎㄨㄟ)。」


很快地,每人都可以分到一小碗,很快地,台灣鄉土甜點芋薯圓分食完畢。沒有人會在意,今天的芋薯甜湯缺了最佳搭檔:剉冰(臨時買不到)。歡喜就免計較。


724忙著張羅.JPG 724甜點與歡唱2..JPG


當歌王遇見歌后


「阿伯阿姆不能吃太飽,午餐很彭派哦。來唱歌、來唱歌。」,此時廚房志工把葷素午餐,一一上桌,罩紗罩,距11點開餐還有半小時,趕緊脫離廚房熱區,加入有風扇的歡唱區。


724就是愛唱歌.JPG 724歌王歌后路數有代溝.JPG

 724歌王歌后升堂揖讓.JPG  

     今天的歌王與歌后代溝出現,風度有夠讚


而此時烏藤伯漸感落寞起來,只點唱兩首,就默默收起媳婦為他謄寫的歌本,準備回去跟從農地回來的老伴午餐,他考慮以後跟妻子加入共餐,讓辛苦下田回家的老妻可以直接享用營養均衡的四菜一湯。


大雨等嘸人,缺志工,教學影片配音聽不懂,消暑甜湯缺大配角:剉冰,唱歌時間太短造成「向隅之憾」,發生油燙傷意外等等,今天是「諸事不順日」?


但是,對於一生都在面對生活磨練的農村老人而言,這些似乎根本微不足道,邊準備有分葷素的50多人份午餐,邊玩活動,所有的困境都可以被突破,圓滿完成。


724等嘸人.JPG724甜點與歡唱1..JPG

       天雨等嘸人            


724身經百戰的美雲歌王.JPG 

一小時後,是誰扭轉了局勢?甘嘸是你,每一個人?


龍潭村明天要更好,你我他都要參與不可少

高齡化、人口外移嚴重,被視為荒村的龍潭,人們原本過著原子化的自我封閉式生活。如今在參與式民主協會與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共好促進協會奮鬥不到一年的時光,有了明顯變化。


724吃午餐.JPG 724有新人加入共餐.JPG

共餐時光     有新人加入


待突破的瓶頸就是,人們必須從原本動機是「僅僅只是為了挺村長」,提升到「為了肯定自我」、「為了社區共好」而做,聚會動機必須從「不差我一個啦!信任委員們說甚麼都好,我沒有意見啦!」,進化到「不行,差我一個意見,結果就很不一樣。」鼓勵老人將積累一生的經驗能量,自我釋放出來,是協會下一階段要突破的目標。


※作者簡介※

東海大學中文系阮桃園老師,在教學生涯中,始終主張創作者必須到社會的第一線,通過實際的採訪、體驗,更能寫出貼近社會的文學作品。為此,不僅多次通過課程設計,鼓勵、帶領學生們參與、採訪許多台灣農村現況,更力主東海大學文學獎應開設報導文學項目,積極協助、輔導學生自辦的報導刊物<東海成報>,對東海大學校園暨週邊環境都發揮了顯著的影響力。

今年新春過後,「從教學現場退休、公民參與不曾退休」的阮老師拜訪了龍潭村,並且認識了龍潭村這群可愛的村民與共餐自治委員們。在瞭解參與式預算帶給村民們的潛移默化後,阮老師也經常到龍潭進行田野調查,透過親身的調查、參與,瞭解在參與式民主的實踐下,龍潭村會又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我們和社區的阿公阿嬤,今天一起上課!

我們和社區的阿公阿嬤,今天一起上課!


圖文 /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8月11日早上八點半,暑期兒少營隊的孩子們陸續出現在食堂,這個平常幾乎只屬於大人的活動中心,瞬間在吵鬧喧雜聲中,變得年輕了!今天孩子們主要是來擔任共餐小小志工,在食堂志工長輩們的引導協助下,他們完成了許多任務:揀菜、洗菜、煮飯(只有蓋上鍋蓋並按下煮飯開關)、鋪垃圾袋、掃地、擦桌子。由於欠缺家務勞動的經驗,所以看到菜蟲就尖叫,五根青蔥被挑到差不多只剩兩根,掃地時連地上紙屑都掃不進畚箕裡,但是跨出這小小的一步很有意義,因為他們多少能體會平常家長們的辛苦。

▲小志工體驗:瞭解食堂分工並討論今天的志工體驗內容。

▲小志工體驗:跟著志工阿嬤學習整理食材。

▲小志工體驗:跟著志工阿嬤學習整理食材。

  小小志工體驗過程狀況百出,但他們最終還是很得意自己的表現,並指使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他們今日功績。緊接著就是社區長者識字班的課程時間,看著阿公阿嬤們在上課學寫字,他們大概也覺得新奇有趣,所以剛開始觀課時不斷交頭接耳,直到他們拿起手中的畫筆,吱吱喳喳的交談聲,很快轉化成窸窸簌簌的畫筆聲。

  識字班上完課,孩子們也剛好完成自己的畫作,不約而同都是畫下正在認真寫字的這些老學生們,一個個輪流到台前大方呈現自己的畫作,而且拿到老花眼的社區長輩面前時,每個長輩都興致高昂地在猜這張畫誰、那張畫誰,約莫九成的畫像都成功被指認出來,極高的命中率足見孩子們的繪畫天分。

  畫作分享的過程中,除了此起彼落的歡笑聲,還穿插著孩子們在問「你是誰的阿公(阿嬤)?」,以及,阿公阿嬤們問起「你是誰家的孩子?」,並不斷稱讚「你畫得真好!」。這才驚覺,原來在這小小的龍潭村裡,這些異姓祖孫們彼此之間並不相熟識,但是我們深信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日後他們在路上遇到會認得彼此,當血緣不再是相互關心的唯一依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般的大同景象會離他們越來越近。



 #龍潭村兒少民主培力營報導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感恩有你:龍潭工作室有影像剪輯電腦了!

 感恩有你:

龍潭工作室有影像剪輯電腦了!

自從6/23向關心我們的好朋友們發出「請一同「振興」參與式預算影像紀錄工作」的請求後,持續感受到大家的關心,有朋友二話不說直接把振興券寄到我們工作室,也有朋友一見面就直接捐款,還有不認識的朋友來電表示關心,願意提供其他方面的協助,在此再度向各位好朋友致謝。在世新大學社發所研究生劉育宗、方以清的協助下,終於在8月初購置一台堪用的影像剪輯電腦主機,搭配過去募來的舊螢幕,相信將可大幅度的減緩剪輯工作佔用既有工作電腦的困擾。


感謝

王詩穎 捐贈振興券3,000元

王勢諒 捐贈振興券3,000元

方以清 人力與技術支援

李杰穎  捐贈收納木櫃乙個及剪輯討論時需要的液態麵包、日用品若干

李春麗 捐款1,000元

張素菁闔家捐贈振興券2,000元

張錦奇 捐款1,000元

阮桃園 捐贈振興券3,000元

黃 旭 捐贈振興券2,000元

楊俊朗  捐款1,000元

鄭美雪 捐款1,000元

劉育宗 二手電腦螢幕乙個

龔尤倩  捐款2,000元

無名氏 捐款2,000元

(此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列)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