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參與式預算,我成長了什麼?
實踐參與式預算,
回歸社區營造之初心!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何謂社區營造之初心?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非常榮幸於姊妹電台專訪前國發會副主委、台灣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重要推手曾旭正老師,曾旭正老師於訪談中談起「社區營造的根本意涵」。
曾老師說:「日本將英文的Community譯為『生命共同體』其實更著重、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台灣譯為『社區』雖尚保存結社之意,但台灣人普遍對社區二字的理解僅停留於地理位置、居住的行政區等意涵,而社區營造其實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營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人與人的關係更拉近,以重建生命共同體。」
如何貫徹「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之初心?
目前,我們於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與集體村民們一起實踐的參與式預算即不斷朝著此目標匍匐前進著,透過一次次的「挨家逐戶訪談」、一次次的「聚集民主討論會」逐步朝著「民主討論日常化」的目標前進,以讓每個各過各生活的我們皆能不斷地、一次次地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參與、決定社區事務,以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因為唯有讓人一次次的出來參與、人人的參與動力不斷提高,才有可能讓整個社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緊密;因為有了初步的參與,才有可能不斷加深參與的深度,共同營造一個群策群力、團結的社區,並使參與「日常化」、民主討論「日常化」,使參與變成每個人的習慣及責任,視參與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之事,而逐步讓大家主觀並且清楚感受到「我們與其他人之間不可能不發生關聯」、「我們與其他人之間是緊密相互依存的關係」、「我們不可能自己獨活、獨好」,相反的,我們是生命共同體,唯有「共好」,我們每一個人也才會好。
因此,我們發現,參與式預算並非全新的概念或實踐,與日本推動社區營造的意涵相同,也與台灣推動社區營造的初心一致,即「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而實踐參與式預算過程中的挨家逐戶訪談、聚集民主討論會即是「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不可省略、忽視的過程,更是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之所以可能的必要條件。
延伸閱讀:
<如何藉由社區營造共植生命福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