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敦睦:咱們放伴去——社區活動迎向需求,村民團結了

 #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踐報導


【福智之聲轉載】敦睦:咱們放伴去——社區活動迎向需求,村民團結了

編按:敝協會於2020年起,與福智團體的〈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工作室〉及〈麻園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於古坑鄉麻園村推動「參與式預算」,目的是為了一起營造一個民主自治的互助共好社區。

而令我們感到非常榮幸的是,這兩年多來由大家共同努力的理念與進展,得到全球福智團體最重要的代表性刊物「福智之聲」的肯定,成為最新一期福智之聲的主題:「向晚意悅 共耘桃花源——告別孤苦 社區共好」。

我們很開心地跟各位讀者分享這份喜悅,並陸續轉載相關內容。

《福智之聲 242 期》向晚意悅 共耘桃花源——告別孤苦 社區共好完整目錄

● 本期專題|365 天的營隊

● 本期專題|我在心靈生態村的第一年

● 本期專題|起步:家訪的逆習

● 本期專題|敦睦:咱們放伴去

● 本期專題|學習:照服重訓後

口述 / 劉義群

(「我在這住了七十年,村裡這麼團結還是第一次!」麻園村阿嬤的欣樂之情溢於言表。短短兩三年,村民如何從疏離凝聚出團結熱流?東吳大學主任劉義群退休返鄉,本準備輕鬆度日,意外經歷了這場轉變,甚至扮演其中關鍵要角......)

(以下摘錄部分內文)

不走老路子,重建村民關係

起初,只是為了減輕哥哥當村長的負擔、改善會議效率,一不小心竟當上理監事會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因擁有在地居民與廣論學員的雙重身分,不知不覺擔起彼此溝通的中間人角色,成為心靈生態村推動參與式預算的重要家訪戰力。

麻園村的社交場所,除了「店仔頭」就是宮廟,村長哥哥提醒過劉義群:「若沒去廟口,你就沒同掛!」但不習慣逛廟口的他選擇了村民也不習慣的方式——和心靈生態村的夥伴一起挨家挨戶拜訪。

即便身為同鄉、村長弟弟,劉義群的家訪之路也沒少吃閉門羹。由於有些村民並不接受廣論學員們的認知,所以一見人來,就把門關上;有些村民則是不解,這群人為何一直出現,台語說不流暢,還總問一樣的問題。

「以前他都拒絕我們,現在要做什麼都二話不說地配合。」劉義群說,經過多次訪問、重建關係,很多村民一改先前態度,願意訴說心聲,甚至在家訪中真情流露、痛哭流涕。

滿足村民渴求,活動獲迴響

因為實際走入村民生活,劉義群發現了他們心中的渴求,一反「輕鬆退休」的初衷,開始結合各方資源、策劃各種活動,只希望利益村民。

劉義群善於發現問題,並發想解決方案;而一切能夠付諸實行,劉義群表示幕後還有一個重要推手——黃秀琴。同樣都是總召,她更傾向於在背後支撐活動的運行,監督工作的進度,補救失誤......。「事情交給她都能處理得很圓滿!」談到黃秀琴,劉義群甚是讚許。

從官家老宅的維修合作社開始,他們便是合作良好的夥伴,兩年來,已經多次號召村民走出家門、參與大小活動,引起熱烈迴響。

◆ 全體動員大掃除

(村民同心協力清潔社區環境村民同心協力清潔社區環境)

讓村民投入公共事務的第一步,便是定期清掃社區環境。像新庄仔的居民已經習慣六點半集合打掃,阿姨、阿嬤們說說笑笑,手勁俐落,三兩下路上落葉一掃而空,阿伯、阿公們眼神精準、手腳矯健,一人抬起樹幹,另一人隨即幫忙抱起——村民們開心說著:「團結啊!」,重見當年「放伴」景象。

◆ 一戶一菜吃團圓

共同勞動,也要共同生活,麻園地區掀起了「共餐」熱潮。新庄仔居民會煮飯的都拿出絕活、端出好菜,其他則協力布置環境;不分新舊居民,板凳一坐、胃口一開,就像一家人,一晚上談笑聲不斷。全體鄉親動起來,不用請外燴,也能自己辦一場熱鬧空前的「辦桌」,吃完了意猶未盡,還相約下次「愛擱來」。

「我們要辦一場更大的!」中洲仔村民較起勁來可不得了,他們與南華大學建築系學生合作,平安夜的廟前廣場上,全村聚集三百多人,有歡唱、有表演,以及八十一道料理,都是由村民和學生共同準備,最後在全村共同點燈祈福下圓滿落幕。

從參加慶功宴的人數,就能看出村民對村子的認同感大幅提升,一位阿嬤說:「我在這住了七十年,村裡這麼團結還是第一次!」另一位阿姨也分享道:「自己嫁入麻園村四十年,都沒這麼熱鬧過。」而搬來不久的居民們則表示,能住在這裡真是太好了!

(本文未完,閱讀完整全文

※延伸閱讀:

【福智之聲轉載】起步:家訪的逆習——走出舒適圈,麻園義工歸零學習

【福智之聲轉載】我在心靈生態村的第一年

如何使「團結力量大」成為可能?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況報導(一)

沒有民主,如何凝聚?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況報導(二)

力求居民百分百知情,有必要嗎?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況報導(三)

為何政府再大有為也不可能善治交通問題?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況報導(四)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起步:家訪的逆習——走出舒適圈,麻園義工歸零學習

 #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踐報導


【福智之聲轉載】起步:家訪的逆習——走出舒適圈,麻園義工歸零學習

編按:敝協會於2020年起,與福智團體的〈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工作室〉及〈麻園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於古坑鄉麻園村推動「參與式預算」,目的是為了一起營造一個民主自治的互助共好社區。

而令我們感到非常榮幸的是,這兩年多來由大家共同努力的理念與進展,得到全球福智團體最重要的代表性刊物「福智之聲」的肯定,成為最新一期福智之聲的主題:「向晚意悅 共耘桃花源——告別孤苦 社區共好」。

我們很開心地跟各位讀者分享這份喜悅,並陸續轉載相關內容。

《福智之聲 242 期》向晚意悅 共耘桃花源——告別孤苦 社區共好完整目錄

● 本期專題|365 天的營隊

● 本期專題|我在心靈生態村的第一年

● 本期專題|起步:家訪的逆習

● 本期專題|敦睦:咱們放伴去

● 本期專題|學習:照服重訓後


口述 / 吳松霖

(投入參與式預算的家訪,對這群有心修行的退休人士來說,全是逆著習性來的!鼓起勇氣與陌生者對話,這才發現自身的局限,有了一番「心」的洗鍊;而計畫主持人——非廣論學員的吳松霖,不僅看見內在專制,也為生命找到療癒和方向......)

(以下摘錄部分內文)

家訪初期,種種習性障礙現起

吳松霖是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的一員,對社區營造有豐富經驗,因認同福智心靈生態村的概念,與夥伴劉欣恆在 2020 年底正式進駐麻園村,開始陪伴這群跟自己父母年紀相仿的義工們投入社區家訪。

家訪義工大多年過半百,是已退休的福智學員,因相應師父福智村的理念,從各處移居至麻園村。

誠如吳松霖所言,這些義工退休前多半已小有成就,有人在美國經營旅館、有人在美國是企業主管、有人是副教授。對於社經地位普遍中上的退休人士而言,要在農村進行陌生家訪並不容易,加上村民起初的三不態度:不歡迎、不信任、不友善,更需要克服心理障礙、放下身段,才能鼓起勇氣敲門拜訪。

吳松霖說:「我其實很佩服他們,他們很多人在世間都很有地位。我本來就是 nobody(小人物),沒有很多心理障礙要克服,但他們有。要去陌生訪談,像劉義群師兄是村長的弟弟,即使如此,他也常吃閉門羹。」

義工許雪瓊分享心路歷程時坦言,陌生家訪對她來說是很大的挑戰,這和過往在福智的經驗和訓練完全不同。以前做事都能事先聯絡和安排,家訪卻要機動敲門;加上過去的錯誤概念——把村民當「外道」,根本不會想和村民有任何互動。但家訪時要學習靈機應變、聆聽、真心關注他人的苦樂問題,這過程都是逆著習性,讓她很不適應、很想放棄。

家訪初期,義工們面對居民的各種抱怨都很不習慣,內心不時現起:「那是你個人的問題啊!」甚至心裡犯嘀咕:「我事情也很多啊,還有很多共學研討要參加,我為什麼要聽這些呢?」


內在療癒之旅,因互利而自利

大學時受到社團老師啟蒙,吳松霖開始關心社會議題。畢業後工作了幾年,因難忘理想,放棄原本收入穩定的教學工作,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故鄉雲林縣東勢鄉關注慣行農業、環汙等議題。多番闖蕩才發現須從最小也最易入手的社區營造開始,於是和同學們組成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投入辛苦又低薪的助理工作。但吳松霖並不覺得可惜,因為這份工作讓他學到千金難買的人生功課。

參與式預算的理想,是透過民主的方式,從集體智慧中發展出公共理性。每次的家訪都像是探索知識的浩海,再加上大家一起檢討、分析案例,可以重新建構更符合良善價值觀的知識。

但當實際坐下來進行討論時,村民和義工們的七嘴八舌、離題,常讓會議主持人吳松霖陷入焦慮,一方面想維持民主讓眾人充分發言,一方面又想以魄力令會議盡速達成共識,於是經常在兩個方式中拉拔;同時也擔心自己不自覺地陷入內在專制——理智上想實踐民主,感受上卻希望朝自己的想法為主。雖然常因討論進度不如預期產生很大的壓力,但吳松霖說,只要見到義工們,就會被他們積極投入的熱情感染,很神奇地當天心情就美麗了。

「利他最終成就利己」,本來對吳松霖有點玄妙的這句話,現在卻是實實在在的體悟。不論訪談、個案研討或是和義工們的互動,在在讓他觀察到,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是一場自我療癒的心靈旅程,譬如他和母親的關係:「我看到我和受訪者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雖然不同時空背景,但背後架構是一樣的,我就懂我跟我媽的問題出於哪裡。」

每每和母親講不到五句話就吵架的吳松霖,發現自己理智線斷裂,是由於內心強烈渴求母親的肯定,當聽不到肯定的語言,就會動怒。他警覺到自己可能會為了追求被肯定而盲目做事,導致最後偏離初衷,走上冤枉路。家訪初期,種種習性障礙現起

來到麻園村前,吳松霖曾有過低潮,想透過寫日記尋求解答,卻毫無幫助。但是和義工們共事後,不知不覺地得到解答:「越想顧好自己,卻越顧不好自己。和大家一起共事時,我發現我的獨善其身其實是自囚。人需要跟更多人交流互動,學習如何讓自己更好,而最高階段的自利,應該是互利才能自利。」

(本文未完,閱讀完整全文


※延伸閱讀:

【福智之聲轉載】我在心靈生態村的第一年

如何使「團結力量大」成為可能?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況報導(一)

沒有民主,如何凝聚?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況報導(二)

力求居民百分百知情,有必要嗎?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況報導(三)

為何政府再大有為也不可能善治交通問題?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況報導(四)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我在心靈生態村的第一年

 #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踐報導


【福智之聲轉載】我在心靈生態村的第一年

編按:敝協會於2020年起,與福智團體的〈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工作室〉及〈麻園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於古坑鄉麻園村推動「參與式預算」,目的是為了一起營造一個民主自治的互助共好社區。

而令我們感到非常榮幸的是,這兩年多來由大家共同努力的理念與進展,得到全球福智團體最重要的代表性刊物「福智之聲」的肯定,成為最新一期福智之聲的主題:「向晚意悅 共耘桃花源——告別孤苦 社區共好」。

我們很開心地跟各位讀者分享這份喜悅,並陸續轉載相關內容。

《福智之聲 242 期》向晚意悅 共耘桃花源——告別孤苦 社區共好完整目錄

● 本期專題|365 天的營隊

● 本期專題|我在心靈生態村的第一年

● 本期專題|起步:家訪的逆習

● 本期專題|敦睦:咱們放伴去

● 本期專題|學習:照服重訓後

文 / 謝侑均

(一位熱愛地球的藝術創作者,因緣際會跳了「坑」,卻開心地瞧見理想可以實現的曙光,更讓她驚艷的是,且能於完善生態之上締結心靈。作者以福友的眼光分享與福智人合作一路走來的成長與體會,充滿力量也成功在望。)

(以下摘錄部分內文)

從互相認識、交朋友重新學習

由福智義工與村民共同組成「社區家訪義工團隊」,透過每週共學與實地的深度訪談,收集居民對於社區的看法與展望,進而凝聚共識,找出社區能夠「一起」操作的項目,發展適切於居民期待的方案,培力村民對於公共預算、政策進行討論和決策的能力。我們期待以「參與式預算」作為工具,凝塑出「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村民」的民主共決精神與工作習慣,強化彼此的包容力,這樣的理想說來易懂,實際執行起來,卻著實已經花上了兩年的時間。

義工們首先要突破的是「陌生拜訪」的難點,如果你搞不懂這件事情到底有什麼難,不妨這樣想像:你走到街上,隨便敲開一戶你根本就未曾相識的家門,然後問對方:你在這裡住得開心嗎?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呢?願意跟我交朋友嗎?姑且不論是自己上前敲門,就算是有人這樣來敲你家的門,你可能也會覺得遇上詐騙集團了。

然而義工們還是硬著頭皮上了。第一年,大家兵荒馬亂,打頭陣的俊朗師兄、俶禎師姐不僅閉門羹吃得飽飽,時而還要觸碰到村民長期不理解而累積的矛盾,甚至被驅趕的狀況也時而有之,更有許多師兄姐卡在對農村認識不深、語言溝通不良、心理障礙等種種因素,可以說是各種疑難雜症都有的階段,因為適應不良而暫時退出的也大有人在。

為了協助跨越這個問題,來自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的兩位青年導師——吳松霖(小衛)與劉欣恆,在 2021 年研議了新模式,增加了共學前行的濃度,陪著我們一點一滴地理解「什麼是參與」,指導大家書寫「訪談紀錄」,更花費許多時間協助大家梳理各自面對訪談的疑難雜症,根據訪談紀錄研擬與村民溝通的對策,當然更重要的是未曾放手的共學激勵。最基本的估計,每週我們都要花上四個小時的共學,另外再四個小時的討論,然後每個人各自再花上四到十小時不等的時間進行挨家挨戶的拜訪,最終累積出了上百份的家訪紀錄,每個家庭各自去了可能四次至十數次不等,因而裡面詳細記錄了義工們與每戶人家的不同家庭成員的互動與反思。

迸發七十年來未曾有過的熱鬧

在每一次的家訪中,我們逐步加深與在地村民的認識與情誼,從一開始的拒絕或浮泛應付的回答,到開誠布公地說出心裡話,再到可以互相開玩笑情誼,慢慢參與到社區活動的籌劃,其中所耗費的時光與心血難以計數。小衛、欣恆身先士卒地投入家訪,更隨著家訪過程的脈動,細緻地研擬課題發起討論,增進我們對家訪與社區議題的理解能力。

因著這樣的學習與整理,讓村民們真正在意的社區問題或願景,得以慢慢地以真實面貌浮現;也因著過程中逐步建立的信任感,讓「零預算」的心靈生態村,竟然可以成為社區討論會、庄頭環保志工、一人一菜、麻園平安節等諸多活動的發動機,亦籌組了「維修合作社」,達成「認養社區老宅(官家)」並公共化的里程碑,過程中也引發了村民們自發投入活動工作事項的承擔,最終發展出連居民也讚歎「出生自今七十年沒有這麼熱鬧過」且深深為之感動的社區活動。

(村民籌組「維修合作社」,自發投入工作承擔,解決各種電器維修問題)

必須說,如此描述實在過於雲淡風輕,實質上每一個步伐都不簡單,不僅涉及義工對自己習性、舒適圈與勇氣的突破,還有各種價值觀之間的磨合。如何不主觀的評價,而是謙虛地、基於學習心態地聆聽他人的話語;如何不過度自我期待與期待他人,正念面對自己每次出訪的收穫;又如何真實地理解居民的語言、梳理問題背後的問題?老實說我自己常常被這些問題打敗,時而墮入自我懷疑的深淵,卻又更常因夥伴的相互激勵而繼續前行。

我常常在心中形容「福智人」是一種「前仆後繼型的義工」。每每回望,總是在各種不同的角落看到福智義工對一個美好理念的默默支援,即便我們可能還互不相識;每當我覺得某件事情很難,正想找個藉口脫身或閃躲,就又會接到某個師兄姐很勇猛地跳出來承擔,讓工作可以繼續往前推進。很多問題我們至今仍在探詢、共學、反覆推演,而這些透過家訪而來的學習與關係建立,成了我們走入社區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參與式預算」,建立出第一個心靈生態村的「家訪義工模組」。

(本文未完,閱讀完整全文


※延伸閱讀:

如何使「團結力量大」成為可能?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況報導(一)

沒有民主,如何凝聚?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況報導(二)

力求居民百分百知情,有必要嗎?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況報導(三)

為何政府再大有為也不可能善治交通問題?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況報導(四)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放長時間慢慢做」是問題嗎?

 #《維持原子化小農,好嗎?》系列


「放長時間慢慢做」是問題嗎?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田間訪談時,經常發現大部分農友們的工作時間遠超過一般上班族,尤其忙碌起來,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週休二日。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各自經營、各自勞動的小農生產模式所導致。

 

由於大多數農家能夠投入田間勞動的人越來越少,常見一人顧一塊田,至多夫妻倆一起出動。當小農們各自在自己田間打拼時,必然面臨時間有限、人力有限、體力有限的困境。但又因為生產成本一直提高,勞動所得幾乎只賺取到自己的工資,不少小農們便以拉長工作時間替代雇工或者購買更為便利的機械。也就是將原本一天多人能夠完成的工作,拆分成好幾天去陸續完成,這便是小農工時之所以越來越長的根本原因。

 

以果樹施肥為例,就有一些老農提到,年輕時自己跟家人一起勞動,為了求施肥效果最大化,都會認真研究要使用什麼樣的肥料,以及如何施用可以使固肥的營養效益最大化,大家一起動手,不僅效率高,效果也更好。但是,年紀漸漸大了,小孩不在身邊,老伴身體不好,想買機器省力,但要不是買不到,就是不合用或不划算,只好「慢慢來」,把原本一天可以做完的工作,拆分成好幾天陸續做完。反正花的是自己的時間,沒在田裡工作,也是在家裡被電視看。

 

試想,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當農友們將自己最精華的時間、精力花在重複性高、體力負荷大的勞動上時,能夠花在開發更多銷售管道,研究更好的農技、與其他農友交流、跟家人相處的時間、改善社區環境、身體的恢復與休養的時間就會跟著被壓縮。

 

工時長,不僅損害個人健康,影響家庭幸福,更重要的是,當農友們每天耗時耗力在自家農田勞作時,必然沒有精力研究發展更好的農法、開發更多元的銷售管道,思考解決成本日益上升、售價受制於人的問題,甚至不可能發展日常化的民主討論、公共生活,共同面對、學習治理生產與生活上所面臨的困境,更遑論,參觀學習吸收其他社區、社群經驗,激發智慧與能力,在相互支持與培力的實踐中,成長為農業大公民。因此,農友們在田間勞動的時間過長,絕非小農們該獨力承擔、獨自解決的小事,而是攸關總體農業發展、乃至於台灣民主能否深化的大事。

 

唯有農友們能團結起來組建新型態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打破地理上跟心理上的田埂界線,將經驗、智慧、人力與資源統合調度起來,才能實現效率最大化,以機器替代重複又沈重的人力勞動,使得工時能一步步的獲得縮短。而復興田間合作放伴,使農友們通過田間合作逐漸建立起共同打拼的信任與信心,就是邁向新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第一步。

 

 

(全文完)

 

延伸閱讀:

交工要成團,須體悟先共利始獲自利!

組織農工團,為何不是解決農業缺工之解方?

自由貿易浪潮沖襲不到與世無爭的農民嗎?

當農產品滯銷成為常態且必然

老農離農,徒留他們對土地的眷戀,還有我們對糧食主權的棄守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