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原子化小農,好嗎?》系列
組織農工團,為何不是解決農業缺工之解方?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農忙時縱有農工團,勞動力也供應不足
對農民來說,每逢農忙時期,除了自身勞動負擔益發加重,更令他們苦惱的則是勞動力缺口,舉凡播種、除草、採收等等農務,無一不需要大量勞動力投入,所以經常可見田邊停著好幾台機車,更經常可見一台小貨卡後面載著裝備齊全的老農婦們。然而這些受僱的農工是怎麼被聚集起來的呢?若非依靠田主本身的人際網絡,就是透過農工頭一車一車從鄰近鄉鎮,甚至外縣市載送過來,但是透過田主人際網絡能調度到的人力有限,而農工頭就算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滿足農忙期缺工之困窘,隨著這些年邁打農工的長者逐漸凋零,缺工、搶工的現象就越演越烈,因此而造成人際矛盾衝突更是多如牛毛。
組織「專職」農工團不可能實現
根據我們長期以來的訪談所穫,目前農村可見到的農工團,皆非「專職農工團」。何以如此呢?
就市場法則來說,有需求方則必然有供給方,有農工需求卻沒有農工供給的現象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因為農工團的成員都並非「專職」!平日裡可以作為被臨時調度的農工,有許多都是有些自耕地的小農,頂多在相對農閒時,去打農工增加收入。但以蒜頭為例,因為商品化種植,使得鄰近農田幾乎都在種蒜頭,既然大家都種蒜頭,那麼蒜頭的播種、除草、採收期,大家的時間也勢必都會卡在一起,經常產生「有錢也請不到工」的狀況,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小農絕不可能成為專職農工。
那麼一般非務農的青壯年,有可能成為專職農工團成員嗎?
首先,因為他們缺乏務農的經驗與能力,不可能會是現有農民眼中堪用的農業勞動力,加上,短暫的農忙期只能為農工帶來短期收入,但是更長的非農忙期,農工形同沒有收入,所以這些原非務農的青壯年,也會因為沒有穩定收入而不可能選擇加入農工團。
綜上所述,想要實現組織專職農工團絕無可能。
新型農業生產合作社才是解決缺工的治本之道
在面對農業缺工、搶工問題方面,我們首先要看到的是,這些問題之所以會產生都是因為小農為了搶奪消費市場而選擇栽種相近之農作物,即便如此,還是經常因為這些特定作物在大量搶種後,最終產量供過於求,致使穀賤傷農,虧本賠本情事屢見不爽,也直接影響到小農的經濟收入。
所以,若不能有效進行市場調查,據此實施計畫性生產,缺工、搶工、少賺、虧本,小農的處境就只能於此不斷惡性循環。但是個別小農何嘗有力量去做這些事呢?唯有組織去除田埂、農地共有、共營、收益共享、共勞動之新型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民集體才可能實現計畫性生產,且能透過交工避免缺工問題,進一步尋覓到理想的通路管道共同獲利。
(全文完)
延伸閱讀:
復興農業交工(放伴),突破台灣三農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