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誰說民主沒效率? ——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踐報導(七)

誰說民主沒效率?

——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踐報導(七)

上一篇報導〈交通善治不能只靠村里長〉裡提到,唯有社區居民民主凝聚,始致交通善治。然而,當我們在社區推動民主討論時,最常聽到的質疑是:「十嘴九屁股(閩南語,指人多嘴雜),太民主反而沒效率!」

當然,仰賴少數人的決策與作為,相較於「盡可能使所有利害關係人參與民主討論」,決策速度看似比較快,但長遠而言什麼才是「真效率」?我們以新庄仔的實際案例說明如下。

完工後打掉 V.S. 讓工程設計切合居民需求

事實上,我們經常看到各種政府工程在完工後,完全不符合居民需求而淪為閒置設施,甚至最後還打掉或重做,這都是因為從工程設計就沒有讓在地居民參與民主討論,因而浪費公帑,何來效率?

反觀新庄仔居民,就是因為民主討論才能凝聚共識與力量,於政府現勘時團結據理力爭。後來,居民持續民主凝聚,爭取到總計143萬的修路經費,大家繼續民主討論,因為倘若工程設計與施工過於草率,道路壽命必然極短,且同一個路段勢必很難再次爭取經費,此前努力將功虧一簣。

於是,居民再度召開庄頭會議,針對路面修整的工程設計、尚未解決的交通問題、如何要求政府於發包前與居民溝通協商...等問題,展開漫長且密度極高的民主討論。但是多數居民竟然都很有耐心地全程參與、踴躍發言並努力謀求共識。

正是因為這些看似冗長的民主討論,居民與村長才有明確的共識依據(會議記錄),針對各項細節進一步與政府溝通協商,以爭取真正有效率的道路工程。

居民為了讓難得的修路預算真正發揮長遠效益,

展開漫長而紮實的民主討論


讓政府有理由推諉 V.S. 讓政府與民代必須重視

此外,倘若沒有民主討論,居民不可能凝聚共識,政府就有理由推諉。此前,新庄仔居民就是各持己見,而讓村長難為,政府也一再以經費不足為由消極以對。

當新庄仔居民透過民主討論,使人人放下己見,並將每個人不同的經驗、需求與意見融合起來,才凝聚出共識與力量,不僅讓政府立即兩度派員場勘,後續還爭取到修路經費。

而且,居民也透過民主討論,推派代表去拜會該筆經費的提案人--鄉代會主席,針對大家的擔憂向主席請益,並請求主席幫忙「關心」案件狀況。當場,主席強烈感受到居民(選民)所凝聚的力量與期盼,爽快答應居民的多項要求,並承諾幫忙爭取追加經費,一併處理其他交通問題。因此,倘若一切仰賴少數人的決策與作為,能有這些進展與效率嗎?

居民經民主討論推派代表拜會鄉代會主席,

取得更多難得進展


少數人心力經驗必然有限 V.S. 激發集體潛能、群策合力

再者,任何社區頭人即便再有心,其時間、心力、經驗、想法必然有限,倘若凡事仰賴頭人,所能解決的問題必然有限。然而,這次新庄仔居民卻透過民主討論,不斷激發集體智慧與潛能,相互培力出自主行動力,群策合力地定期大掃除、剷除交通障礙、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

這些邊坡上的樹木已破壞擋土牆,即便路面重鋪仍有坍塌

危險,但樹木處理不包含在該筆預算裡,最後居民經民主討論後

合力鋸除樹木並施以藥劑,才解決了問題。


不民主討論不僅無效率,且反效率

因此,從上述比較可以得知,不民主討論的結果:社區公共矛盾必然無法改善,反而還會浪費公帑、造成虛耗,不僅無效率,而且反效率!

正所謂「一個人看似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走得遠」,對於長期無民主討論經驗的人們來說,初期當然需要較多的時間充分發言而凝聚共識,但長遠來說,真正的效率唯有落實民主討論才能實現。相較之下,不民主討論,必然耗費資源卻效益甚微乃至於徒勞無功,誰說民主沒效率?


※延伸閱讀: 


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維持單打獨鬥,研發農業APP就是虛耗公帑

 #農委會簿記APP與農業發展


維持單打獨鬥,研發農業APP就是虛耗公帑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農委會自2015年即開始推動研發「農務e把抓」等農業生產管理之APP工具,除此之外,在Android和iOS兩大平台也可以找到許多標榜「協助農民耕作經營管理」的工具APP。然而,縱使工具垂手可得,但對小農而言,所能帶來的效益卻甚微、使用意願也甚微,無法扭轉因單打獨鬥的原子化狀態(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ety)所導致的各種困境。


放眼各種農業工具APP所提供的內容,不外乎收支紀錄、耕作行事曆、田區位置與工作內容管理、待辦事項清單或耕作行事曆等功能。然而,當農民處於原子化狀態,勢必因單打獨鬥而使得耕作過程中的一切環節都成為無從節省的貨幣成本或時間成本。同時,也因為單打獨鬥而無法免於人力短缺、各自面對盤商毫無議價權力而無可免於盤剝、更因獨自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而無法免於供需失衡、且因勢單力孤而無能力對抗災損。顯然,在單打獨鬥的原子化狀態下,農業工具APP工具功能再豐富,也難有用武之地、無法改變上述「四大不可免」之必然困境。


然而,一旦農民開始變革原子化狀態,例如組織交工放伴團、甚至籌組農業生產合作社,相同的APP工具就能開始發揮截然不同的效果——由於彼此合力協作,而開始讓「節省勞動時間」化為可能、開始能夠針對成本偏高(包含人力成本、時間成本、貨幣成本)的項目,利用以APP紀錄下來的資訊來發揮分析管理的功能、擴大互助合作之共利。而當APP的使用者不再是原子化小農,而是有組織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時,每季耕作結束後,就能根據APP所紀錄累積的資料來進一步共同規劃下一季耕作期程與各項具體工作、協調調度人力,使APP成為實現計劃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更重要的是,當農民從各自單打獨鬥、相互競爭之關係改變為合作共利之關係,必進而擴大合作人數、更增進團結,工具APP的應用才能開始協助農民逐漸具備扭轉「原子化小農四大不可免」的條件。


綜言之,維持原子化狀態,即便有APP,其作用甚微,農民的使用意願亦必甚微,且無法改變「人力短缺、盤剝、供需失衡、災損」等四大困境;而當小農組織成農業生產合作社,就必須也必需利用APP紀錄與管理農業產銷動態,進而,實現以全國範圍之計畫性生產。


延伸閱讀:

即使APP使用率達100%,小農也不可能免於「四大困境」

農委會力推簿記APP,為何使用率一直未見提升?

原子化小農不可能實現AI農業

唯有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才能讓AI全面化

台灣農業人口老化,AI人工智慧幫大忙。|當AI走入田間|公視 #獨立特派員 第780集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交通善治不能只靠村里長——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踐報導(六)

 #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踐報導


交通善治不能只靠村里長

——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踐報導(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上篇報導〈如何使原子化人民成為交通治理主體?〉裡提到,在參與式預算的培力下,麻園村新庄仔居民踴躍參與史上首次庄頭會議及巡庄頭討論,針對十多年來始終無解的交通問題,首次正式公開民主討論,在爭論不休後終於達成13項具體共識,並委由村長將討論記錄發文給政府,共同學習、參與交通治理。

然而,很多人問:「何必如此勞師動眾、大費周章?只要由居民向村里長反應問題,並請村里長直接發文給政府即可,不是更簡單?」

但是,新庄仔的經驗恰好證實,交通善治不能只靠村里長,因為村里長沒有交通治理之權力,一切舉凡需要動用到政府經費、執法或變更公共設施之權力,都在政府手裡,村里長只能代為反應交通需求問題。

那麼,新庄仔居民也無交通治理之權力,如此大費周章地民主討論,又有用嗎?

居民若無凝聚力量,政府必不積極重視

事實上,麻園村長表示,過去也曾多次向政府反應道路破損問題,總是得到經費不足、道路堪用等回應而一拖再拖或不了了之;但這一次,包含古坑鄉公所、雲林縣政府、交通大隊等各相關單位,卻立刻在發文後的隔週,接連兩度到現勘,與過往態度大相逕庭。為何如此?

試想,政府的人力、經費必然有限,但各地人民的需求與矛盾必然層出不窮,光是雲林縣就有四百多個社區與上千個聚落,因此政府施政必然以選票壓力作為排序考量,而新庄仔這個不到20戶的偏遠聚落,自然一再被往後排序。然而,這次新庄仔居民卻展現高度團結,正是這股政治力量才讓政府不敢不重視!

此外,台灣絕大多數的政府現勘,在地居民參與率都極低,導致現勘往往淪為形式;但這次新庄仔居民因歷經民主討論之培力,踴躍參與現勘,大批居民包圍著政府承辦,也讓這些公務員倍感壓力、不敢馬虎,因而當場給予不少具體承諾。

(居民踴躍參與現勘討論,讓政府人員倍感壓力並當場給予具體承諾。)

居民若無民主共識,政府必無所適從

再者,以新庄仔交通問題為例,針對每個路段的每個問題,每位居民都有各自不同的用路經驗、需求與意見,每個人也都認為自己最有道理,這次要不是經由民主討論來凝聚共識,村長又何來明確的共識依據發文給政府?此外,只要居民沒有共識,政府也無所適從且能輕易卸責。

(光是這個路口是否要設減速坡、警示燈、警示牌或地上寫字,居民之間就眾說紛紜且各有道理)

居民若無積極參與現勘討論,政府施政必難切合民意

然而,即便把居民的共識發文給政府了,仍遠遠不夠。例如這次承辦人員雖然已事先針對居民的各項要求寫下處理方式,但是,大多仍然與居民期待落差極大,所幸居民當場積極表達意見,反覆與承辦溝通、努力爭取,最終才取得大家勉強還能接受的共識。

由此可見,即使承辦人員具備豐富的經驗與專業背景,也絕不可能比在地居民更加瞭解其用路需求與問題,再加上政府官僚主義,往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倘若居民沒有積極參與現勘之民主討論,光靠村里長、民代與政府承辦等極少數人的主觀意見,任何決定都難以切合多數民意。

(居民仍需於現勘時積極表達意見、努力爭取,才能讓承辦真正理解其用路需求,並做出切合多數民意之決定。)

居民若無自主行動,政府可為終究有限

還有,政府所能作為也必然有限,針對新庄仔交通需求,不外乎就是花錢改善硬體,包含:變更交通設施、路面改善、縣道與鄉道之定期維護...等。

但是,還有更多部分必須仰賴居民的自主行動,包含整個社區的道路環境維護、私人作物阻礙交通問題、在地居民與用路人的用路行為與習慣...等,這些全非政府權責,更非村里長個人的事。因此,新庄仔居民經過民主討論才認識到:交通治理更重要的反而是居民的自主行動與責任。

於是,居民們展開數十年來首次庄頭大掃除,並召開行前會議;而後,還約定好至少兩個月一次庄頭會議與大掃除,甚至成立環保志工隊,由居民共同推派隊長與副隊長。

(居民在認識到自主行動之必要性後,展開數十年來首次庄頭大掃除)

(居民開始透過定期庄頭會議討論社區公共事務)

終於,歷經幾次工程浩大的大掃除後,新庄仔原本雜亂不堪的道路,逐漸明亮了起來;會嚴重阻礙交通與危害邊坡擋土牆的作物與路樹,也由居民合力鋸除了;作為主要用路人之一的福智園區老師、家長以及村民們,也在大家的宣導下,開始更加留意用路習慣。

(居民分批合力鋸除各處嚴重阻礙交通的作物與路樹,工程浩大)

居民唯民主凝聚,始致交通善治

因此,新庄仔經驗證實,交通問題當以在地居民為主體,絕非只是政府的事情,唯有在地居民積極參與、民主凝聚,並肩負起自主行動與責任,始致交通善治。

※延伸閱讀: 

2023年3月7日 星期二

即使APP使用率達100%, 小農也不可能免於「四大困境」

 #農委會簿記APP與農業發展


即使APP使用率達100%,

小農也不可能免於「四大困境」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農委會所研發之跨平台「行動e把抓」APP

台灣農民普遍飽受「盤剝、常態性滯銷、災損、孤苦勞動」四大困境之苦,收入低且不穩定。農委會自104年起研發「農務e把抓」APP程式供農民免費使用,同時又通過提供培訓課程,企圖提高APP使用率,顯然希望透過推廣使用APP工具來使農民收益穩定化。但至本文截稿為止,該APP在兩大平台的下載次數未滿5萬,對照全國農業從業人口54萬人來看,使用率不到一成。更重要的是,即便該APP使用率達到百分之百,是否就能能解決農民「盤剝、常態性滯銷、災損、孤苦勞動」四大困境?


四大困境之根源:單打獨鬥


綜觀台灣農民無一倖免的「盤剝、常態性滯銷、災損、孤苦勞動」四大困境,其根源皆是長期以來原子化(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ety)狀態所致之單打獨鬥——首先,當小農處於各自耕作、各自經營之狀態,必然各自將「自家農事勞動」視為第一優先、對「其他農民之勞動力需求」置身事外,因此,原子化小農只能仰賴自家家庭成員承擔農務勞動,凡事都要自家扛,終究難扛萬般事,這正是無數小農受囚於孤苦勞動、苦於僱工成本居高不下之根源。


同時,由於個別消費者之採購具有「少量、多樣、隨時變動」之性質,加上農產品往往有保鮮期之壓力,深陷人力短缺的原子化小農們難以具備「獨力將農產品銷予個別消費者」之條件,因此勢必得倚賴盤商收購其農產品,因此原子化小農各自面對盤商時,必然毫無議價權力而無可免於盤剝,又因耕作上的單打獨鬥各自決策而使得市場供需充滿不確定性,導致必然遭遇「歉收沒貨賣、豐收賣無錢」之供需失衡困境。


此外,隨著極端氣候常態化之趨勢,農民也日益頻繁遭遇災損。然而對抗災損之有效措施,必然需要集體力量與新技術之研發,此只能來自於政府支持與經費投入,原子化狀態下之個別小農何來權力爭取政府之支持與投入?故必然不可倖免於災損。


農業APP無法解決四大困境


再看看農委會推動研發之農業APP,其功能僅止於貨幣收支紀錄、田區管理與工作記事,顯然在功能設計上完全未觸及前述「盤剝、常態性滯銷、災損、孤苦勞動」四大困境,更未設計引導農民合作、脫離單打獨鬥之功能或機制,形同鞏固了使用者們的原子化現狀。


因此,即便該APP之使用率真能達到百分之百,也仍然無法讓農民告別單打獨鬥、免於上述「四大不可免」之困境。總之,任何不改變或維持小農原子化狀態之政府治理,必徒然、罔效,而且,必虛耗無盡之公帑與社會成本。


延伸閱讀:

農委會力推簿記APP,為何使用率一直未見提升?

原子化小農不可能實現AI農業

唯有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才能讓AI全面化

台灣農業人口老化,AI人工智慧幫大忙。|當AI走入田間|公視 #獨立特派員 第780集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