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如何全面朝向AI發展?(上)
原子化小農不可能實現AI農業
——台灣農業如何全面朝向AI發展?(上)
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簡稱AI)已經發展流行許久,也早已實際運用在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無論從工作安全的風險考量,或是省時省力的效率考量,人工智能的確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小的貢獻。近年來,AI跨足農業,農業智慧系統讓向來難以高度機械化、高度依賴人力的台灣農業看似有了一線生機,畢竟農業缺工對於原子化小農來說一直是個難以克服的障礙,加上AI還能精確計算掌握各種農業相關的科學數據,讓氣候與環境變因可以得到更理想的控制,使得農作物產量與品質有機會同步提升。
但是,這樣的農業智慧系統可能被一般的原子化小農順利地應用落實嗎?首先,AI所需耗費的成本極高,光是智慧系統的建置就所費不貲,以一般農民的財力其實根本無法負擔;其次,想透過AI有效控制氣候與環境變因,就需要累積大量而複雜的各種科學數據,始能進行有效分析,而這對於農業人口結構中佔比最高的老農而言,不諳電腦使用的他們,初始就必須被排除在農業智慧系統之外;再者,要有效率應用AI農業智慧系統,就必須要有相對廣大的農地,才能發揮AI的經濟效益,而這對於農地普遍又小又零碎的台灣農民來說,又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門檻;最後,目前台灣的AI農業生產模式尚未成熟,能進入目前實驗階段的農民,大部分都是設施農業,因為他們能將環境與氣候變因控制到最小,也方便各種科學數據的累積與分析,這樣的條件同樣不是一般原子化小農所具備的。
綜合上述分析,原子化小農不可能有財力購置AI,也無現實條件可以高效能使用AI,而且由於市場極小,必桎梏台灣AI農業之技術發展,所以,我們認為唯有組成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台灣始能全面發展AI農業,並致其效能極大化,過渡期間所需克服的各種障礙與困難,我們將於下篇細緻闡述之。
延伸閱讀:
台灣農業人口老化,AI人工智慧幫大忙。|當AI走入田間|公視 #獨立特派員 第780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