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如何使「團結力量大」成為可能?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踐經驗分享(一)

 #麻園村參與式預算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如何使「團結力量大」成為可能?

麻園村參與式預算實況報導(一)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古坑鄉麻園村新庄仔是非常典型的偏鄉聚落,常住戶數僅20戶,因地處偏遠,聚落內的四條主要道路,早年都是由各家居民將自己的農地無償貢獻、分割出來,並靠自己的雙手齊心鋪建,才從原本的牛車路慢慢拓建為砂石路再改建為現今的柏油路,不過,鄉間小路非常窄小,每逢會車都是極為困難的事。

然而,新庄仔的地理位置恰好又位於古坑與斗南南勢之間的捷徑路線,是不少上班族與用路人的必經之路;再加上福智教育園區十多年前進駐麻園村,每天都有大量信徒與教職員出入往來,時常有人車速過快,為新庄仔的鄉間小路埋下各種交通隱憂與糾紛,多年來意外事故層出不窮。

此外,鄉間道路兩旁經常有路樹、竹子、雜草疏於修剪,更加佔據掉原本就很窄小的道路,不僅阻礙視線、容易打到機車騎士,還經常刮傷行經車輛;還有年久失修的柏油路,以及交通設施不足,都讓原本就已危機四伏的交通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偏鄉道路總是有各種狀況讓交通問題雪上加霜

多年以來,居民們嘗試過各種方法卻始終束手無策。由於大家早已各過各的,又長期缺乏公共民主討論,所以大家只能採取以下作為:


1・個別人私下向村長提供不同的建議。

但光是同一處問題可能就有好幾種不同的主張,村長實在難為;再加上村長既無經費,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用路大眾,村長也無治理實權,每每行文政府單位後,總是得到不了了之的答覆(例如,經勘查後認定道路堪用)。


2・個別人各自行動。

例如,在經常車速過快的路段,私自架設竹竿,迫使車輛減速,但反而更加危險;或者,當發生事故後各自協調、各自解決;或者,個別人跑去福智園區大門口向警衛人員大聲嚷嚷,讓警衛人員也很困擾。


3・個別人只能自求多福、私下非議,任由不滿情緒有如滾雪球般,越演越烈。


總之,居民們的狀態猶如一盤散沙,人人只能各行其是、莫可奈何。

從去年起,敝協會非常榮幸,能有機會與麻園社區發展協會以及福智團體的心靈生態村工作室合作,於麻園村推動民間自辦「參與式預算實驗計畫」(註1),並由總共十來位社區義工及福智義工每週持續共學討論,同時進入社區展開參與式預算之挨家逐戶訪談。

社區高齡義工投入挨家逐戶訪談,訪問高齡居民

當訪談工作才剛進入新庄仔,義工們立刻感受到居民們對於交通沈痾怨聲載道、怒不可抑,甚至還有居民認為問題無解,說再多也沒用,而顯得受訪意願低落。

此外,該聚落的常住居民只有20戶,人口老化,且該聚落距離社區活動中心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導致過往居民也都鮮少參與社區會議或活動。因此,當有義工提議召開社區會議來討論交通問題時,居民們紛紛表示可能沒什麼人會出席,都感到非常悲觀。

所謂「團結力量大」,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然而,現代社會早已人人各過各的,這究竟如何可能?

(待續)

註1:世界各國乃至台灣各地的參與式預算,經費來源主要都來自政府預算,並向人民主張「咱的稅金咱來作主」。而雲林縣長張麗善於2018年選前,亦公開承諾上任後將成立「參與式預算專責辦公室」,要將預算民主推行到全縣每一個社區,可惜至今仍然沒有下文(請見當時競選文宣:參與式預算#雲林上場)。

目前的麻園村參與式預算乃民間自辦,由利仁基金會提供10萬元善款,指定用於在地居民經充分民主討論所共議共決之用途。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社區參與及培力(empower)怎麼做? 參與式預算的運用(一)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參與式預算


社區參與及培力(empower)怎麼做?

參與式預算的運用(一)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編按:

日前本協會受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端容老師邀請,至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社區健康營造〉課堂進行單次分享,課堂中的研究生們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於課堂間也已分別在台北市四個里進行訪談、嘗試凝聚推廣社區健康促進方案。


此次分享以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實踐參與式預算經驗為例進行交流,對一個短短兩年的年輕駐點工作者阿茶而言,反而是透過這次的課堂分享,進行一次較為完整的思考準備,獲益良多,以下將課堂分享進行書寫整理供大家參考。


一、回顧目前普遍之社區生活現狀


首先,在談社區參與及培力(empower)之前,邀請大家先一起回想自己在社區生活的經驗。

1.你是否曾在你所居住的社區參與活動?

參與社區會議?社區大掃除?到活動中心或里民中心參與社區舉辦的活動?下班或下課後到社區裡參與健身活動(如太極拳或健身操)?


藉由以上回顧,我們或許可以發現,「社區」幾乎只是我們每天出家門去工作求學或從外面回家睡覺前必須經過的地方,人人幾乎沒有社區生活,鮮少在社區裡活動,更重要的是,我們基本上不太與社區裡的鄰居發生互動。我們最常在社區裡進行的活動頂多只是在社區的超商消費,或是帶著自己的愛犬到社區裡遛遛,但這些活動基本上都是自己一個人進行,或和家人朋友一起,我們幾乎不與社區其他居民發生交流互動,社區人與人間的關係非常疏離。


2.當你需要幫忙時(譬如:「需要出遠門時,是否有託養寵物的需求?」、「當你人在外,接到送貨司機的電話,是否需要他人幫忙接收包裹?」、「當你身體不適時,是否需要他人協助備餐或陪伴就醫?),你都找誰幫忙?

找同學?找朋友?找同事?找家人?找鄰居?


經過這幾個情境回顧得知,當我們需要幫忙時,都是優先找少數幾個較熟識的親人或朋友,因為社區間人人關係疏遠,與大多數的社區居民沒有往來,所以,當我們需要他人協助時,不好意思請求鄰居協助,只能請託少數幾個較為熟識的親朋好友協助。


因此,我們可以將目前人人普遍的生活樣態進行小結,必然發現以下之「四不一無」——社區居民之間「不交流」、「不來往」、「不相識」、「不互助」,故社區必無參與公共事務之認識與「需求」。即,你過你的生活,我過我的生活,各不相干。此即學理所稱之原子化(Disintegration of society)


二、造成社區參與及培力(empower)困難之根源:原子化


原子化,是我要與大家分享,用於認識剖析全世界各種社會矛盾與危機之核心概念,是社區參與及培力(empower)所必然時時面對、必須透過實踐參與式預算才能逐漸克服,才能解決之根本矛盾,所以,必須花點時間與工夫,向大家闡釋原子化的界定,我們若不能精準而深刻地掌握原子化,必造成社區工作無以開展,且不知原因,只有挫敗、悲觀與放棄相伴。


何謂「原子化」?生活所需、生命所需,獨力獲取以滿足,同樣地,生活與生命所遭遇之一切矛盾、困境,歸於一個人之責任,獨自擔負,獨自承受。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將原子化定義為「獨存」,而何謂獨存?大致上可以五個獨存的面向:獨力、獨用、獨責、獨擔、獨受來進行理解。


獨力: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人人必須販賣自己的勞動力、「獨力」賺取貨幣以穩定生活,使得人人之間必然是競爭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然疏離。


獨用:獨用為獨力之其中一種具體表現,也是現在生活中被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即,利於我們生活可以順利進行下去所需的一切物品或資源,人人都是獨用的狀態,也因此,當我們需要物品時,我們除了想辦法靠自己「獨力」賺更多的錢來購買之外,沒有其他選擇,這也使得人與人關係疏離化。


獨責:因為「獨力」、「獨用」,因此,所有生活中會面臨的一切需求、矛盾、困難,皆屬自己的責任,只能靠自己獨力面對、解決。


獨擔:因為獨力、獨用、獨責,所以一切矛盾、困境只能獨自一人、靠一己之力擔負。


獨受:因為獨力、獨用、獨責,所以一切矛盾的後果,包含物質上到精神上所有一切,只能一人獨自承受。


三、上述「五獨」現象,造成甚麼結果?──以龍潭村「倒垃圾不便」為例


我們去年在龍潭村挨家逐戶的問卷調查中,統計結果有七成以上的居民表示面臨「倒垃圾不便」的困擾。村民們可能因「地廣人稀或風向問題而無法聽到垃圾車的聲音」、「行動不便追趕不上垃圾車」、「住處位置較邊緣,垃圾車沒有每天行經」、「垃圾車因每天垃圾量多寡而難以準時」等因素而無法順利倒垃圾,造成老人追趕垃圾車時跌倒或只能以焚燒/任意丟棄處置,衍生成長照問題、空氣汙染或環境汙染,村民們抱怨連連。


但.為什麼明明有七成以上的居民表示有此困擾,問題卻依然存在?


※原因及造成之結果一:人與人關係愈來愈疏離,小問題衍變成大問題

人人各自工作賺取貨幣,再用貨幣去購買各自所需、維持日常生活,物品為個人所有、個人所用,因此,人人主觀認為可以不需要與他人發生互動就可以生活。人人不再一起共用物品、不再一起共勞動、不再一起共力/合力解決生活問題,所以,人跟人之間很少接觸、碰面、交流、來往,也就不可能互助,不可能共享,人人關係越來越疏離。

 

因此,有一部分的人,且比例越來越高的人,過著趨於獨居化、趨於宅化的生活,因為原子化,漸漸地不與他人來往,不與社區來往,甚至也不與家人來往。

 

即便是倒垃圾這件每個家庭天天都需面臨的日常事務,鄰里之間也無法形成互助關係彼此協助。因為原子化,居民之間鮮少來往,或來往程度有限,讓人人程度不一的認為「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不需要與他人來往」,在需要協助時,自然也就面臨難以向鄰居開口請求協助,久之,不想參與社區,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離,家家戶戶普遍面臨之倒垃圾不便問題長年無解、持續惡化。

 

※原因及造成之結果二:一切矛盾,以「五獨」應對,故主觀上覺得不需要也不應當與他人、眾人民主交流討論

 

因為原子化,人人漸不交流、不來往、不相識、不互助,人人生活中所會面臨的問題與需求皆被視為是「個人的責任」,人與人之間也就不可能發展「共同討論」的關係,一切問題只能自己獨擔、獨受。

 

延續上面的例子,雖然有七成以上居民表示面臨「倒垃圾不便」的困擾,但因為原子化,居民們普遍認為這是個人的責任而不願意出來討論,居民們常常會說:「哎呀!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也不能要求公所,或要求他人幫我們什麼」。也因此,倒垃圾的問題其實困擾著居民們的生活已久,但家家戶戶還是獨自承擔、獨自承受,忍耐著過生活。


由此可知,這些人人都會面臨、遭遇的困難與需求,因為原子化,而被視為是個人的責任,只能自己獨擔、獨受,不需要也不應當與他人討論,因此,也就不認為有參與社區民主討論會之必要性,即便是人人天天面臨之倒垃圾問題也就長年無解。

 

※原因及造成結果三:一切矛盾,「五獨」應對,造成所謂「公共事務」都是政府的事,而非人民自治

 

當居民面臨倒垃圾不便之問題時,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即發展「自治」,社區居民會將社區需求視為集體共同的事,並且願意透過集體的力量共同討論、共同決定施行方案、並將方案進行分工並付諸實行,群策群力共同解決。

 

但因為「五獨」,一切的矛盾,一切的需求,都被認定為「自己的責任」、自己面臨困境是自己無能解決,因此就不可能將各自所遭遇的問題視為是社區集體面臨的問題,人人也因此不會出來參與公共事務,長久下來,集體也自然不會發展「自治」的能力與動力,最後演變成「公共事務是政府的事」,只能交給政府處理,而這也就意謂著,人人皆認為人民只能受政府統治,而無自治的可能。

 

延續龍潭村倒垃圾不便之社區需求為例,當時候雖然有居民出席會議,但關於倒垃圾不便的問題,普遍居民依然將此需求視為「自己的責任」、「需要各自去克服的問題」,因此,要不將此需求認定是「少數人特殊需求」(例如:行動不便之村民特別有這方面的困難,而整個社區普遍並沒有這個問題),無討論之必要,要不將此社區需求認定為「僅能要求公所及清潔隊改善」,對於鄰里間透過群策群力自治倒垃圾不便之可能性,缺乏信心與想像。

 

※原因及造成結果四:由於「五獨」及人與人關係愈來愈疏離,而必然自我中心

 

因為原子化,人人「五獨」地活著,故言行不可能預先同理、顧慮是否影響他人、眾人、下一代,所以,我們生活中的所有行為無法也不可能真正同理及顧慮他人,更不可能以同理他人作為優先考量。

 

所以,當社區長年面臨倒垃圾不便,而許多人家中堆置了該丟而丟不掉的垃圾時,最簡便並即刻有效之處理方式就是焚燒,或任意找地方丟棄,雖然這些行為將會造成他人的不便、環境的汙染,但在「五獨」的現狀底下,只有任意丟棄或焚燒處置,得以維持基本生活品質,因為原子化,人人不由自主地、只能自我中心地從自己的需求出發,沒辦法顧慮他人。


(未完,待續)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農村,需要超商? 還是村民共有共治共享之綠色消費合作社?

 農村,需要超商?

還是村民共有共治共享之綠色消費合作社?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許多人都認為超商是都市化與進步的象徵,住習慣都市的孩子們每次返鄉最重要的事,大概就是尋找超商,對他們來說,超商非常便利,是他們最常向父母耍賴討買東西的地方,似乎他們想要的所有東西,也都能在那個空間被尋

得,但這是真的嗎?我們都知道,超商不可能什麼都有,有更多時候,我們其實是被廣告刺激消費,或者被促銷活動刺激消費,或者因為超商離家很近,這些讓我們最終選擇去超商購物的原因,同樣發生在X聯或各種大小賣場,而這些我們買進來的東西,究竟是真的需要、非它們不可,或者是我們只能在有限的選擇下所做出的「相對便利性」選擇呢?


  以上這些令人難以抗拒的廣告、促銷、便利性,背後還是有被忽略的某些犧牲,比方說,超商會有許多因為過期而被迫銷毀浪費的食物,超商會有許多我們真的需要卻找不到買不到的東西,超商有許多加工食品為了保存保鮮,不僅摻雜許多化學添加物,也需要透過精緻繁複的塑料予以包裝,超商為了爭取更多的消費者所採取的24小時營業,讓許多店員熬夜傷肝、日夜顛倒地工作著,只為了換取微薄的時薪……


  上述這些事若發生在都市,或許我們還可以勉強認為是某種程度的必要之惡,畢竟都市人口密集、職業類別紛繁複雜、工作壓力沉重,隨時需要來杯咖啡提振精神、為爭取時間而在超商解決三餐、上夜班後果腹的僅存選項、甚至是低薪月光族最能省錢度日的方式。那麼在農村呢?多數的人其實普遍早睡早起,他們不需要24小時營業的商店,他們有相對充裕的時間與食材,可以在家自煮解決三餐,更營養健康也更省錢,他們期待在貨架上看到的,更可能是滿足農務所需的各種器具、滿足現實生活的其他物品,而他們所期待看到的,可能是開朗可以聊天互動的對象,而非因為過勞而漠然且一副爆肝樣的店員。


  如果超商未必是農村所必須/必需,那我們就可以直接接著探討農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了嗎?當然無法。我們之所以反對消費者只能被迫在有限的選擇下進行消費,就是因為超商貨架上陳列的商品多數是為了「被賣出去」,而非真正為了滿足人們「實際需求」,所以,只由個別人來認定什麼是「實際需求」,就肯定會有所不足,農村究竟需要什麼,唯有透過農村裡各社區居民集體民主討論,以滿足社區集體需求、並盡可能滿足個人或各家庭的需求為前提,打造一個村民共有共治共享的綠色消費合作社。


  一個村民共有、共治、共享的「綠色消費合作社」,優越性正在於有「進貨自主權」,我們賣的是合作社員需要買的,不只物品能避免浪費或過期,父母也不用再擔心孩子的選擇只剩下垃圾食物,合作社也可以要求廠商不過度包裝,促成社區垃圾減量更環保;一個村民共有、共治、共享成的「綠色消費合作社」,優越性正在於有「自主經營權」,所以我們能夠聘用合作社員作為店員,不只增加社區就業機會,也確保其薪資與權益都能受到保障,也因為配合農村作息,自然不再需要24小時營業,那麼我們能接觸到的店員,就都是健康開朗又親切的樣貌,更別說此合作社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絕不可能像都市那樣陌生、咫尺天涯。


  休旦幾勒!沒有了超商,那當我們需要繳水電費、繳電話費、繳稅、繳罰單、購票、影印、網購取貨、物流宅配的時候,還能像現在一樣方便嗎?要知道,這些超商之所以能夠承接這些公務機關或民營公司的業務,都是因為他們很「連鎖」啊!過渡時期,只能跑遠一點去找超商解決,但若是每個農村都能有自己的綠色消費合作社,當合作社也「連鎖」起來的時候,這些業務又豈會辦不到的?此時我們應該慶幸,還好台灣農村很多,只要努力就會有成果的。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去年被動握住的鉛筆,今年主動提起的畫筆

 #龍潭村長者識字班

去年被動握住的鉛筆,

今年主動提起的畫筆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龍潭識字班教師杜憶如


  長方形課桌上那一雙雙,被歲月刻記斑點與皺褶的手,以農務烙印黝黑且粗糙的手,他們以過人的膽識與勇氣扛起了自己的家庭與整個世代,卻怯於面對那枝比小指頭還細的鉛筆。他們有時候感嘆或抱怨,因為小時候家境不好,才害他們當初未能就學,要不然他們都覺得自己會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聽著他們的抱怨我覺得可愛,但是他們最常用貌似開朗的口氣說「不識字也沒什麼大不了,頂多就是生活上有些不方便,日子還是照樣能過嘛!看我現在也是能夠吃得飽、有子有孫、沒有煩惱」最後這段話聽起來樂觀,在我聽來卻是最深沉的無奈,因為受限於外在客觀條件的不俱足,為了讓自己內心不要太遺憾失落而產生的妥協與讓步。

 

  所幸,這些不知如何對外言說的苦楚,在識字班裡其實也毋須費力說明,因為彼此處境相似,更能互相同理、陪伴、激勵、協助,打開大家的習字作業簿,每本都會有許多被橡皮擦反覆擦拭後造成的破損,那是努力習字與不放棄自己的「有形痕跡」。我還有個令人玩味的觀察,識字班開辦後有大半年的時間,多數學生對於別的同學或老師要觀看他的作業簿,會感到難為情、有壓力,可能是覺得自己還沒寫完或者字太醜,有時甚至因為怕被取笑索性停筆,現在把各自的作業簿公開拿出來讓人欣賞,完全沒有心理障礙,每本作業簿上所聚集的關心欣賞眼光則是專屬識字班的「無形痕跡」。


 

  有形痕跡與無形痕跡不斷的累積,識字班成員不只漸漸提升成就感與自信心,大家互相關愛關心的人情味也越來越濃厚,上週中秋連假才停課一次,這次上課,開心果三叔公就帶著一本畫冊前來,他說自己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在畫畫,畫的是所有識字班的成員,這個具有童心的九十歲老畫家,用色鮮豔大膽,心思細膩程度驚人,每個人物各自有著不同的表情與穿著,比方說,他透過觀察覺得我不是一個富有的人,他就幫畫像上的老師穿金戴銀,祝我能更有財運,在他充滿關懷的筆觸之下,每張畫看起來都很美。如果說,大家努力學寫字,用鉛筆寫出的是對自己人生的信心,那麼三叔公用心畫畫,用色筆畫出的則是對他人的關心與分享的喜悅,識字班給我甚大的啟發就是,一個具有共同目標與共同情感的集體,可以把很多事情都做得很棒!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當農產品滯銷成為常態且必然

 #《維持原子化小農,好嗎?》系列


當農產品滯銷成為常態且必然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不管是為了滿足基本生存的外在物質需求,或是看著作物長大茁壯的內在精神成就感,總之,作為一個農民,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田地裡的孩子們能夠成長茁壯,也因此,我們經常可見新聞中的農民因為風災水災造成農損而潸然落淚,但是有很多時候,他們更因為無法預期的「盛產豐收」,增添了幾聲沒被聽見的無奈與喟嘆。


  盛產滯銷與農損歉收無異,對農民帶來的傷害仍然分成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當農作物生產過剩,市場價格必定狂跌,農民這一季的收入經過加加減減,說不定連成本都拿不回來,影響生計甚鉅,這是對農民在物質層面的影響;農作物生產過剩導致滯銷,隨之而來的可能是被迫賤價出售,甚至有的農民還會因為連僱工採收的錢都付不出來(反正賣了也賺不到錢),最終落得找台鐵牛(曳引機)直接耕鋤的絕情處理,賤價與耕鋤的不只是可供變現的農產品,還有曾經像照顧孩子般的殫精竭慮!這是對農民在精神層面的傷害。


  過去我們總喜歡用道德眼光責難那些「要吃不討賺」(好吃懶做的台語)的人,說他們不事生產致使自己陷入生活困頓,也間接成為家庭與社會的負擔,那麼對於每日在田間被風吹被日曬,皮膚粗糙黝黑換來的結果卻是餵不飽一家子的農民呢?莫非能夠批評數落甚至謔笑他們心甘情願入錯行?要知道沒有他們的勞動付出提供糧食,整個國家社會將直接面臨無法維續生存的危機。其實,過去幾十年來的全球氣候變異、飲食文化改變,已讓農民在農事生產與銷售方面磕磕絆絆,而今,生產過剩、進口衝擊,更是第一線糧食生產者無法迴避的挑戰。


  生產過剩,表現在政府並沒有積極進行計畫性生產的規劃與輔導,何以能夠放任個別不掌握整體生產情況的農民隨意生產呢?此乃根源於政府並未將糧食安全視作國家安全的一環,如果重視糧食安全,絕對不會陸續以休耕補助之名而行滅農之實,輔導轉作或許是更好的選擇;而災損補貼政策也不過是將農民視為需要憐惜、救助的對象,明明餵養著整個社會,農民竟淪為被濟助者?


  此外,敞開大門讓國外農產品進口,讓「自由貿易」頂著至高無上光環,不只是在對國境之內的農業/農民進行無情肆虐,更是用糧食主權、國家安全、食安來交換自由貿易的入場券,當台灣農業因此萎縮甚至消失,當全民的嘴巴只能仰賴進口糧食,自由貿易縱有再多不公平條款,我們也只能全數吞忍進肚,現在出賣糧食主權以交換這張入場券,怕是日後就要犧牲國家主權來交換他國政府的糧票了?


  從飲食文化改變、全球氣候變異,到缺乏計畫性生產所致之生產過剩,再到自由貿易浪潮下的進口衝擊,加上這一兩年突來的嚴峻疫情,都使得農產品滯銷越來越高頻化/常態化/必然化,而我們習慣性全稱的「農民」,卻因為市場競爭而被拆解成一個個原子化小農,無法連結成為一個整體的他們,注定看不到國內市場的供需實況,更看不到自由貿易即將對他們予以重擊!現在的他們還是依然如故整天盤算著「下一季要種什麼?這一季能賺得多少?」,諷刺的是,上述變因將使他們未來再也無法對各種數字精打細算,因為計算並無法逆轉外在的政治大環境,最後只能聽天由命,或者索性離農,維持一個原子化的小農,好嗎?


  面對國內市場競爭、國際自由貿易浪潮,其實政府應該基於確保糧食安全,首先盤點國內各糧食作物的生產現狀(包含農作物種類、生產面積),其次調查統計滿足國內糧食安全所需的糧食種類與數量,積極輔導農民成立、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如此除可調節產季與產量,也可在確保食安的立場上,由合作社員集體實踐農藥減量,全民共享共迎糧食安全與安心!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這封下筆千斤重的家書,從無到有的各種精彩

 #龍潭村長者識字班

這封下筆千斤重的家書,從無到有的各種精彩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龍潭識字班教師杜憶如



  對我們多數人來說,其實無法想像不識字的困窘,為了與人溝通的文字交流、為了汲取知識的文字閱讀,甚至純粹為了娛樂放鬆的觀影追劇,無一不需「能夠識字」;從簽收郵件、就醫掛號、銀行辦事,到防疫所需實名制,「能夠寫字」才能滿足各種日常需求,識字班就在這樣的追求下,為了文盲長者而開辦。


  眾人皆知,學習最大的天敵與痛苦,就是「派不上用場」,因此識字班曾學過他們熟悉重視的年節慶典,以及,與他們農民身份息息相關的相關字詞,縱然勤奮練習如他們,放在他們袋子裡的作業簿與鉛筆,依然缺乏與外界互動溝通的能力,為了讓每日磨劍的戰士有實踐場域,我們首次嘗試「寫信」給自己的家人。


  家書計畫在最開始討論時,有很多抗拒意見:現在用手機講電話已經很方便了;寫信還要買郵票還要寄很麻煩;書信往來是古人在做的事。但經過識字班成員一輪輪民主交流意見後,大家又覺得這是一件有趣的事,他們開始笑著想像當兒孫們收到信時,可能會有的各種反應,此時又轉而擔心:不知道信件內容要寫什麼?用那麼醜的字寫信會不會被小孩笑?郵差會不會看不懂我寫的地址?



  家書挑戰就從信件最前面的名字開始,雖然每個長輩都能叫出自己兒孫的名字,但精確是哪個字卻毫無頭緒,加上那有點可愛的台灣國語,即使我嘗試寫出各個近音字以供辨識,沒人能確定,後來就各自打電話搬救兵,最有趣的是直接打電話給收信者「你的名字怎麼寫?」,我也只能接手這通電話,拿筆認真寫下來。


  接著就是信件內文的挑戰,我問他們寫信想表達什麼,他們彷彿把這封信當成祈福的許願池,祝福對方身體健康、成績優秀、事業有成,後來,我們全班同學一起聆聽收信人們的故事:有疫情後就更少回鄉的兒子,有舉家搬遷後就很久不見的孫子,有忙於學業而越來越少通電話的孫女,有對記憶中胖胖壯壯的孫子的思念……


  識字班的長輩當然不想在信紙上寫太多字,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樣太過吃力,但只不過短短幾十個字,卻很神奇地能讓人感受到這封家書內所蘊含的萬千情意,要說他們不識字,卻又比我們更能言簡意賅。


  要寄出的信除了信紙一張,信封上的收信人地址也不能出絲毫差錯,否則這封家書形同前功盡棄,我們一位可愛的伯母為了確認地址,也打了通電話給兒子:「跟我說一下你家的地址,我要寫信寄給你」,這次我真的忍不住噴笑了,因為她上一秒才說:「寫信給他是秘密不能說喔!因為我要給他驚喜」,此外,從他們不斷想塞錢讓我買郵票的舉動,就知道他們有多麼期待親人能收到這封信;當我在全班同學面前念出大家各自所寫的信,很多人都掉了眼淚,才知道他們是如何滿懷情意完成這封信。


  識字班成員從一開始的沒自信,到後來的躍躍欲試,從信文的制式保守,到後來情感奔放的「我很想你/妳」、「阿母愛你」、「阿嬤愛妳」,這些平常說不出口、讓人難為情的話,更讓我感受以書信(文字)的形式,其實更能解放他們表達情感的勇氣,期待這封家信是能建成識字班與社區/社會橋梁的新進程!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防疫破口所掀開之原子化孤老, 如何應對?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參與式預算


防疫破口所掀開之原子化孤老,

如何應對?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國內疫情逐漸降溫,一度被視為防疫破口的「萬華茶室」也早已不再成為新聞焦點。然而,這項當初隨著疫情相關報導而被揭露的「原子化孤老」現象至今仍然存在、並未隨著疫情消散。


在疫情升溫、萬華茶室成為媒體焦點後不久,就有不少媒體披露:許多年長的茶室常客們長期高頻率地到茶室消費,其真實動力並非耽溺美色,而是因為在充斥著孤獨的社會中,茶室能為他們提供平日生活中難得的關注、傾聽與陪伴,暫時沖淡日常生活中的孤寂感。換言之,茶室當時之所以廣受矚目、被視為防疫破口,真正原因其實是早已存在的「孤老」現象。


這個隨著疫情被揭開的「孤老」現象,其實並非茶室常客們特有的境遇。在當前的台灣社會,早已有相當比例的年長者們,或因未婚無嗣、或因子女旅外謀生、又或因各種難以抵抗的變故,而長期過著獨居生活。尤其在日益衰微的農村,更有相當比例的長者過著無人聞問的生活,即便與家人同住,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與心理距離也未必親近,也就是說,這些長者們平時就處於極度原子化(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ety)的狀態。於是,這些處於「原子化孤老」的長者們,其中一部份人透過茶室消費來尋求自己需要的人際互動也就不足為奇,哪怕其中帶有商品化社交的成分、哪怕冒著染疫風險,也無法阻止他們試圖滿足自己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由此來看,當初被視為防疫破口的年長茶室常客們,其實和你我身邊常見的那些在公園下棋、在樹下泡茶、在自家門口閒坐的長者們並沒有太大區別,他們同樣需要關懷、需要傾聽與陪伴、需要透過日常性的人際互動讓自己免於孤獨。


所謂「孤獨」,無非是在生活中面臨需求或遭遇困境時,缺乏交流陪伴、溝通討論、協力共濟之對象。但追本溯源,從人類歷史來看「孤獨成為籠罩社會的普遍現象」其實只是最近不到五十年的事。


在過去的農村共同體中,由於單靠一人一家之力,必不足以興修水利滿足灌溉需求,在農地尚未因繼承分割而零碎化之前,一人一家之力亦不足以讓整地、播種、採收等農事工作來得及配合時節氣候進行;生活中婚喪喜慶乃至於住宅修繕等大小事也同樣需要透過互助協力方能順利,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互動頻繁而緊密,所謂的「孤獨」不至於成為普遍現象。


但隨著農村人口因資本主義發展而流向都市、農村共同體逐漸裂解,過去人人相依互存之關係也隨之轉變——對流向都市的人們而言,由於各自受雇謀生後,過去成為人際關係基石的「協力勞動、互助生活」悄然無聲地塌毀,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一切困境或需求時,由於過去共同承擔解決的共同體已然瓦解,只能以「獨力、獨用、獨責、獨擔、獨受」之原子化方式,訴諸購買各種商品或勞務來應對。而此番人與人關係之巨變,正是「孤獨」的社會根源。因此,「原子化所致之孤獨」絕非長者們所獨有、亦非獨見於台灣社會,越來越多國家政府苦惱於「孤獨」及其衍生的社會問題,日、英更於中央政府設專責之部級單位,顯見已成為全球資本主義國家共同面臨的流行病。


面對由孤獨所衍生的種種治理困境,對治之道唯從變革原子化狀態著手,由日常居住生活的社區起步,構築人人相依互存之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由社區居民透過頻繁且日常化的民主討論,跨出「獨力、獨用、獨責、獨擔、獨受」之窠臼,針對各種日常生活需求共商對策、協力落實,使包含高齡長者在內的每位社區居民,時時與人保持緊密的交流、來往、聯繫,從而根絕孤獨。


例如,對長者、尤其獨居長者而言,「如何打理日常三餐」就是個容易讓人感受到無助而孤獨的問題——長者食量不大、除了基本營養需求以外,多半另有因慢性疾病或咀嚼吞嚥能力退化而產生的特殊飲食需求,加上未必有足夠的體力經常出門採買,致使許多獨居長者都是以「煮一頓吃一天」的方式來處理日常飲食,除了營養問題外,又徒增保鮮食安方面的隱憂。


然而,若重建人人相依互存之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經由社區居民聚集民主討論,能使全體社區居民充分知悉、同感同理獨居長者們在日常飲食方面的困境,進而將同感同理發展為群策群力,醞釀籌辦社區共餐,在討論過程中使長者們感受到自己的處境獲得理解、關注與支持;而在籌辦社區共餐的過程中,更能透過共同討論規劃,使健康狀態尚可之長者們找到發揮自身經驗技藝的舞台,例如擔任共餐志工協助備料烹煮、或者藉由共餐分享傳授其烹飪經驗或加工技藝,使長者們在此過程中逐漸融入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拓展多元社交、發揮自身長處。


同時,由於長者們、乃至於全體社區居民在籌辦共餐的過程中不再感受到孤獨,自然也就不致產生「因孤獨而趴趴走」所造成的各種防疫破口;另一方面,由於社區共餐是經由社區居民共同民主討論而籌辦,因此共餐本身可能造成的接觸傳染風險,也能夠透過籌辦過程中的討論,因地制宜地事先安排相應的預防措施。使得防疫破口與原子化孤老同時獲得對治、使每一位社區居民都能在「抗疫」與「抗孤獨」兩條戰線上積極應戰、發揮貢獻。


由此,當每一戶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相互熟識關心、經常針對社區公共事務進行民主討論」的日常關係,過去處於原子化孤老狀態的長者們將與全體社區居民一同重建多元人際互動、找到發揮自身知識技能與經驗的場域。相較於當前將年長者們視為「被照顧/服務之對象」、甚至視為社會負擔的普遍觀點與政策思維,重建人人相依互存的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不僅能根除社區居民們的孤獨,更能從社區起步,打造一個「老當益志、老而彌能、公民不退休」的社會。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我們龍潭識字班值得驕傲的內在精神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參與式預算


我們龍潭識字班值得驕傲的內在精神

龍潭村長者識字班系列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每每與朋友提起在龍潭村這個小小的長者識字班,大家很容易從「識字/寫字」的成效予以關心,畢竟這些高齡又近乎文盲程度的長輩,若能在遲暮之年學會認字、寫字,不只代表他們很厲害,某種程度也代表我就成為聖賢之師了吧?面對這樣的他人期許,我深知他們至今能靠自己寫出的字可能不超過二十個,導致有段時間覺得被挫敗感籠罩著,大概是以前我在學校教過幾年書,基於學生們升學考試的壓力,所以過去檢視學生學習成效的主要判準就是成績,但為何我會對眼前這些長輩也設立相同標準呢?自此引發筆者深切反省。


  識字班當初成立的機緣是社區接受了政府樂齡課程的補助,所以參加者多是被人情動員而來,也因此,之前願意來上課的學生,最多只抱持打發時間、順便交個朋友的念頭而來,後來樂齡課程終止後,識字班就少了幾個成員,現在還願意留在簡易工寮裡面克難上課的,總有一些他們的理由:有人缺席,其他人就會擔心是否生病了?能感受到鄰里間相互關心的溫暖人情是其一;有人寫字進度落後或缺乏自信,同儕間能相互鼓舞激勵是其一;練習寫字會手抖、眼睛老花看不清楚黑板和作業簿、耳朵重聽導致與老師同學講話吃力,在能夠相互同理、體貼、包容的識字班,不需因為年邁所致之身體退化感到自卑是其一;過去可能因為文盲身份而自我歧視,現在卻因勇於挑戰自我而能感受到進步的喜悅、感受到自己心態年輕化也是其一。


  上述這些他們願意留在識字班的動力與理由,其實才是我們師生共同的學習收穫與成長,不僅帶我脫離當初的「教不會學生寫字的無能老師」之挫折苦海,更讓我體認到,長者識字班的課程目標不能依循升學主義的邏輯,而應該設置在「鄰里間互助分享」、「情感上體貼同理」、「能力上勇於挑戰自我」!龍潭村長者識字班開辦已超過一年半,若要問他們習得了多少字,作為授課老師的我只能汗顏,頂多就是他們能把自己的名字寫出來、幾個簡單或常見的字能認得出來;但若要問他們是否有學習成長?是否感到收穫愉快?是否更加自信嘗試新鮮事物?扮演一個與他們共同學習的角色,我又不禁驕傲自滿!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