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當農產品滯銷成為常態且必然

 #《維持原子化小農,好嗎?》系列


當農產品滯銷成為常態且必然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不管是為了滿足基本生存的外在物質需求,或是看著作物長大茁壯的內在精神成就感,總之,作為一個農民,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田地裡的孩子們能夠成長茁壯,也因此,我們經常可見新聞中的農民因為風災水災造成農損而潸然落淚,但是有很多時候,他們更因為無法預期的「盛產豐收」,增添了幾聲沒被聽見的無奈與喟嘆。


  盛產滯銷與農損歉收無異,對農民帶來的傷害仍然分成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當農作物生產過剩,市場價格必定狂跌,農民這一季的收入經過加加減減,說不定連成本都拿不回來,影響生計甚鉅,這是對農民在物質層面的影響;農作物生產過剩導致滯銷,隨之而來的可能是被迫賤價出售,甚至有的農民還會因為連僱工採收的錢都付不出來(反正賣了也賺不到錢),最終落得找台鐵牛(曳引機)直接耕鋤的絕情處理,賤價與耕鋤的不只是可供變現的農產品,還有曾經像照顧孩子般的殫精竭慮!這是對農民在精神層面的傷害。


  過去我們總喜歡用道德眼光責難那些「要吃不討賺」(好吃懶做的台語)的人,說他們不事生產致使自己陷入生活困頓,也間接成為家庭與社會的負擔,那麼對於每日在田間被風吹被日曬,皮膚粗糙黝黑換來的結果卻是餵不飽一家子的農民呢?莫非能夠批評數落甚至謔笑他們心甘情願入錯行?要知道沒有他們的勞動付出提供糧食,整個國家社會將直接面臨無法維續生存的危機。其實,過去幾十年來的全球氣候變異、飲食文化改變,已讓農民在農事生產與銷售方面磕磕絆絆,而今,生產過剩、進口衝擊,更是第一線糧食生產者無法迴避的挑戰。


  生產過剩,表現在政府並沒有積極進行計畫性生產的規劃與輔導,何以能夠放任個別不掌握整體生產情況的農民隨意生產呢?此乃根源於政府並未將糧食安全視作國家安全的一環,如果重視糧食安全,絕對不會陸續以休耕補助之名而行滅農之實,輔導轉作或許是更好的選擇;而災損補貼政策也不過是將農民視為需要憐惜、救助的對象,明明餵養著整個社會,農民竟淪為被濟助者?


  此外,敞開大門讓國外農產品進口,讓「自由貿易」頂著至高無上光環,不只是在對國境之內的農業/農民進行無情肆虐,更是用糧食主權、國家安全、食安來交換自由貿易的入場券,當台灣農業因此萎縮甚至消失,當全民的嘴巴只能仰賴進口糧食,自由貿易縱有再多不公平條款,我們也只能全數吞忍進肚,現在出賣糧食主權以交換這張入場券,怕是日後就要犧牲國家主權來交換他國政府的糧票了?


  從飲食文化改變、全球氣候變異,到缺乏計畫性生產所致之生產過剩,再到自由貿易浪潮下的進口衝擊,加上這一兩年突來的嚴峻疫情,都使得農產品滯銷越來越高頻化/常態化/必然化,而我們習慣性全稱的「農民」,卻因為市場競爭而被拆解成一個個原子化小農,無法連結成為一個整體的他們,注定看不到國內市場的供需實況,更看不到自由貿易即將對他們予以重擊!現在的他們還是依然如故整天盤算著「下一季要種什麼?這一季能賺得多少?」,諷刺的是,上述變因將使他們未來再也無法對各種數字精打細算,因為計算並無法逆轉外在的政治大環境,最後只能聽天由命,或者索性離農,維持一個原子化的小農,好嗎?


  面對國內市場競爭、國際自由貿易浪潮,其實政府應該基於確保糧食安全,首先盤點國內各糧食作物的生產現狀(包含農作物種類、生產面積),其次調查統計滿足國內糧食安全所需的糧食種類與數量,積極輔導農民成立、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如此除可調節產季與產量,也可在確保食安的立場上,由合作社員集體實踐農藥減量,全民共享共迎糧食安全與安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下)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下)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本文《 中篇 》 (https://yulinpd.blogspot.com/2024/04/blog-post.ht m)裡提到,即使村里長已最大程度使每位社區居民都能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