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農業淨零排放與糧食安全

#台灣農業

#農地農用


農業淨零排放與糧食安全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2021年十月底在英國舉行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後,迄今全球至少有136個國家宣示將在2050年之前做到「淨零排放」,而台灣政府也允諾把2050年淨零目標納入現有《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訂議程中,持續制訂與優化相關政策。

  所謂「淨零排放」指稱在特定一段時間內,全球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的量等於零。其實,碳排來自所有生活與生產活動過程中,使用各種能源與資源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政府規劃了四項低碳傳轉型策略,以我們目前所知造成空污主因的火力發電廠、某些高碳排產業(如石化業、加工出口業),就分屬能源轉型與產業轉型之範疇,它們必然是首先需要被討論改進的,除此之外,就是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其中與一般人民最息息相關,又最能在日常就被實踐的即是「生活轉型」,生活轉型不外乎人民的食衣住行等方面,因此我們試圖提出在農業方面如何可能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

  想要實現農業淨零排放,首先必須先提高國家糧食自給率、城市糧食自給率,方可能降低國際間食物里程、國內食物里程,避免因為長途運輸所增之碳排總量,而為了確保糧食自給率之提高,就必須將國家與城市之最低糧食自給率入法,在未達法定最低自給率前,農地及其地上物不得非農用途。提高糧食自給率的同時還有一個附帶的好處,就是因為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以進行光合作用,這樣一來,我們就不只是在消極性減少碳排,更因為土壤作為碳庫,能夠產生更積極的減碳效果。

  因此,從長遠來看,我們在實現農業淨零排放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以確保糧食安全,雖然看似百利而無一害,但目前我們的農業現狀卻是廢耕、休耕、供作種電的土地越來越多,願意投入農業生產的青壯年越來越少,究其因仍是單打獨鬥的原子化小農賺不了錢!因此我們主張發展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如此不僅可以讓農民生計無虞,也能捍衛國家糧食安全,也能達成農業淨零排放之目標。


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

農保給付增加是農民真福利嗎?

 #台灣農業

#農地農用


農保給付增加是農民真福利嗎?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立法院日前(1/10)三讀通過「農民健康保險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強調除了加倍提高津貼補助,還包含擴大納保對象、保障農業之職業傷害(傷病給付)等諸多福利,並特別說明此修法為33年來農民福利之重大調整。


大家或許會認為這樣的補貼有總比沒有好,但政府之福利政策是否真能解決農民生計問題,以及挽救農業衰頹的現狀?因此我們才需要探討對農民而言,真正的福利是甚麼?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必須回到造成普遍農民生計困境之根源為何?不外乎來自以下四種原子化小農之不可免:

1.不可能免於盤剝,售價唯盤商說了算,農民之收入必少且不穩定。

2.不可能免於滯銷,因為原子化小農各自選種,各品項之總產量必失衡,導致某樣作物產量過多或過少,因而特別廉價或高價。售價高之農作物通常於隔年被多數人選種,又因而淪為滯銷品項,農民甚至因不敷成本而直接放棄採收,農民之收入必不穩定甚至賠本。

3.不可能免於災損,近年來氣候變遷更加顯著,災害頻傳,原子化小農無抗災能力,只能任憑無情風雨肆虐,幾乎束手無策,收入必不穩定甚至賠本。

4.不可能免於孤苦勞動所必致之勞動傷害,原子化小農各自營生、各自勞動,必然因為勞動量大而必須長時間做著重複性勞動,持續不斷使用腰椎、膝蓋等身體部位,久了必然累積成身體病痛或疾病。


顯而易見的,農民健康保險無法解決上述四者,更無法阻止農業已逐漸衰微之客觀事實。每一次的修法與福利政策改革,必須面臨財政壓力,能撥出貼補農保津貼之經費額度必定有限,免不了淪為「挖東牆補西牆」,農民更加無所適從,累積一身病痛之下還是必須繼續耕作,當面臨重大疾病需要就醫時,只能期待可以領回更多一點的貼補費用,惡性循環。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之農業、滿足國民每日飲食需求之農業,卻長期被漠視,這般弔詭的現象,恐怕是祭出再多的福利政策都罔效。真正的「福利」,應該是「福國利民」的政策,絕非只是「插管續命」之補貼,要真正有效改善農民困境、扭轉農業衰微之窘迫現況,必須籌組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始能全面發展機械化/自動化,終結農民勞苦處境、免於勞動傷害,且因集體生產而逐步免於盤剝、發展科學進步之抗災技術,收益不斷提高,自然有更多青年願意從農,振興農業,農民之困境被有效解決,才是「福國利民」之真福利!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建立農產品牌真是台灣原子化小農的出路嗎?

#台灣農業

#農地農用


建立農產品牌真是

台灣原子化小農的出路嗎?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自從台灣加入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WTO(世界貿易組織)起,面對排山倒海進口農商品之劇烈衝擊,便興起建立農產品牌以為因應之道的倡議,迄今未衰,然而,建立農產品牌真是台灣原子化小農的出路嗎?

原子化小農與農會皆不具備建立農產品牌之財力

  何謂品牌呢?像我們熟悉的美國香吉士、紐西蘭奇異果就是知名的農產品牌,NIKE、愛迪達就是知名的運動品牌,蘋果、三星就是知名的3C產品品牌,其能勾起人們的消費欲望而競購之,何以如此?就是這些品牌的廣告行銷強大到幾乎滲入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所以提到特定商品的品牌,我們首先就會想到它們,然而縱使市面上有許多農產品稱之為品牌,消費者也不會因為它們是品牌而改變他們的消費行為與選擇。而這些特定品牌之廣告行銷之所以能無孔不入地影響我們的消費選擇、佔據消費市場,最需要的就是雄厚的財力。

  但是無論廣告行銷再怎麼強大,如果到處都有以假亂真的仿冒品,這些知名品牌的企業在獲利上就會大打折扣,所以上述那些所謂「知名品牌」的企業為了防止利益損失,他們還需要不斷花重金在聘請律師團隊、打侵權官司兩方面。

  所以,若想要建立農產品牌,一樣要耗費鉅資在廣告行銷與打官司上,然而,一般原子化小農或農會絕對沒有財力能夠負擔這些成本支出,最後,恐怕還是只有具備財力的大型農企業有條件可以建立農業品牌,也就是說,即使建立了農產品牌,最終受益的也不可能是一般原子化小農。

現實台灣並無家喻戶曉的農產品牌

  雖然我們剛才論述了「大型農企業才有相應之財力可以創建農業品牌」,但在台灣為何幾乎不曾有這樣家喻戶曉的農產品牌呢?首先是因為資本根本不需要透過建立品牌就能獲利,他們只要扮演好盤商這樣的資本流通角色就能大賺其財,其次是台灣的市場太小,加上原子化小農生產成本過高,當投資不能獲得相對應的回收,自然就沒有資本願意自己創建農產品牌。

建立農產品牌絕非原子化小農之出路

  然則,即使有大型農業資本願意投資創建農產品牌,那麼這些受雇於農企業的農民,相較於目前的處境會比較理想嗎?農民只不過是從被盤商剝削,變成被農企業剝削,而且即便短期之內可以有相對穩定的契作關係,但這個短期頂多也只是一年約,因為就長期來說,農企業本身依然時刻面臨市場風險、時刻準備承擔鉅額的廣告行銷與官司訴訟費用,萬一獲利不如預期,就隨時可以終止與農民的契作關係,農民終究還是要回到現狀,所以,農業品牌不可能會是台灣原子化小農的出路。

原子化小農之出路何在?

  既然農產品牌不會是原子化小農的出路,那麼,還有什麼路可走呢?

  我們所倡議的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除了可以使原子化小農免於盤剝、免於災損、免於孤苦勞動、免於生產過剩,更可以使大家進一步團結起來,合作社不僅有條件建立自己的經濟基礎,也因為民主凝聚而有了可以影響農業政策的政治基礎,相形之下,有無農業品牌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2023年5月9日 星期二

小農為何不間作?

 #台灣農業

#農地農用


小農為何不間作?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茄子與高麗菜間作(圖片出處:農委會農業主題館


就生物學、農業上,間作是很經常被討論到的,因為間作即是順應自然法則/規律的一種生物防治法,在自然界中,副熱帶氣候(以台灣平原為例)是極少會出現大面積單一物種的(植物),因任何大面積單一物種,或種植過於密集都容易產生病蟲害,不管是過往之蝗災,還是現在的稻熱病、蛾類幼蟲等蟲害,皆是出自此原理,這也是為何可以常見關於稻熱病肆虐的問題。


據我們田間訪談所知,許多小農皆知道間作有其好處,比方說:有效進行生物防治、涵養維護土壤、打造更符合地力規律的農田......等。但現實上採行間作的農民卻少之又少。農民們為何不願(或無法)間作?主要原因有二:


一、就需求面而言

原子化小農想種植何種作物,絕非完全隨心所欲,端看產地流通資本有無採購需求,通常盤商的收購分兩種,一種是整片田事先就包下來的契作方式,一種是農作物採收並經過初步處理後,再來察看品相、決定是否收購與收購價格。如果是事先契作,農民當然沒有條件可以間作,否則便是違約,如果採行後者,那麼另外一種間作的作物是否能銷售出去,又是一個大問題。所以,對農民想維護生計來說,間作不可行。


二、就勞動面而言

間作相較於單一作物種植,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因為畢竟作物至少要兩種以上,才能達到間作的生物防治效益,然而,平常小農光是要面對處理單一作物就已經面臨勞動力不足、機械化程度低的問題,所以單打獨鬥的小農,更無法負擔間作的複雜性,且台灣少有因應間作的機械,所以,間作對於原本勞動力就不足的小農,更是不可行。


職是,小農大多知道間作,但不願意也無條件為之,這也是間作常被倡議卻不普遍的原因。簡言之,間作之勞動時間、勞動負擔必大於單一種植,若前者之收益未多於後者,原子化小農怎可能間作?


唯有將原子化小農組織成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始能全面機械化,方有充足的動力與條件實施富有間作效果的農法,而更能友善農地環境,保障農產安全。

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台灣如何從過去的以農立國,走向現在的農業毀滅?

#台灣農業

#農地農用


台灣如何從過去的以農立國,走向現在的農業毀滅?

——談原子化小農與代工資本之結構關係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遭受工業污染而患病的作物,如同當前被「偉大犧牲」的農業。


  過去我們說台灣是以農立國,也歷經政府透過施行「以農養工」政策,以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今,政府看見的仍是日益壯大的代工資本,人民得到的卻是變身為薪資與勞動條件皆低的工人身份,還有仰靠政府補貼度日的低收入農民,日漸衰頹的農村經濟、無比重要的糧食安全,於此過程皆被「偉大犧牲」了!


  然而,除了政府刻意於政策方面為其開大路,代工資本具體上仰靠什麼而日益壯大呢?首先,當然需要大批量的勞動生力軍(工人)進入工廠,而這些勞動力來源,就只能從農村進行掠奪。試想,如果農民待在農村能有穩定的經濟收入,而且透過農業生產設備上不斷革新精進,使農民於務農時降低勞動辛苦程度,代工資本就會缺充足的勞動力,這也是為何政府不可能使土地改革後之自耕農朝向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而必使其淪為商品化原子化小農,以必致不可免於重重盤剝、常態滯銷、三不五時災損、低度機械化之重勞動及忍受風寒酷熱早起下田,故而,有時血本無歸,不賠本時,貨幣收入必比受雇於代工資本更少而不穩定,而小農之勞苦也遠甚於操作機器之工人,所以,農村人口必然源源不絕地流出,受雇於代工資本。


  其次,除了勞動力掠奪,代工資本也需要廣大土地資源,以供其不斷建造工廠,乃至運輸使用之聯外道路,所以我們經常可見的土地徵收爭議、農地工廠就地合法化現象,其實也不過是政府為代工資本敞開大門後的結果罷了!


  此外,代工資本還需要充足且廉價的水力與電力資源,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不斷興建水庫,以及政府始終不願積極發展綠能而鍾情於核電的原因。


  綜上所述,我們就能知道代工資本為何能在政府積極協助下,得以不斷從農村掠奪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水電資源,原來,代工資本之全球競爭力與巨額利潤的光鮮亮麗的表象底下,真正依靠的是對勞動力、土地、水電資源的強取豪奪。而當我們「成就」了代工資本,換來的結果就是國家安全之基礎與人民物質生存之基礎──糧食安全趨於毀滅,這些政府與代工資本共構的結構性問題,當然也就使得農村必然趨於消亡而迫切需要地方創生,但必罔效。


  因此,想要捍衛國家的糧食安全、想要振興農村經濟、想要提升都市受雇者的勞動條件、想要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首先必須終止代工資本對農地、農業、農村之無盡掠奪,然而,期待政府在意識形態與政策上轉向,皆是緣木求魚,所以我們只能從變革農業經濟之模式下手。


  當然,維持原子化小農絕不可能變革農業經濟模式,因為農民力量分散又苦於生計壓力,想要追求突破現狀並建立共同目標,唯有籌組以農地、農機入股,由農民民主共有、共治、共勞動、共享利益之農業生產合作社,方為台灣農業出路與解方,農業生產合作社不只能在產銷上集結眾人之力找到突破口,更能打造一股新的經濟力量與政治力量與代工資本相抗衡。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