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
#農地農用
建立農產品牌真是
台灣原子化小農的出路嗎?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自從台灣加入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WTO(世界貿易組織)起,面對排山倒海進口農商品之劇烈衝擊,便興起建立農產品牌以為因應之道的倡議,迄今未衰,然而,建立農產品牌真是台灣原子化小農的出路嗎?
原子化小農與農會皆不具備建立農產品牌之財力
何謂品牌呢?像我們熟悉的美國香吉士、紐西蘭奇異果就是知名的農產品牌,NIKE、愛迪達就是知名的運動品牌,蘋果、三星就是知名的3C產品品牌,其能勾起人們的消費欲望而競購之,何以如此?就是這些品牌的廣告行銷強大到幾乎滲入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所以提到特定商品的品牌,我們首先就會想到它們,然而縱使市面上有許多農產品稱之為品牌,消費者也不會因為它們是品牌而改變他們的消費行為與選擇。而這些特定品牌之廣告行銷之所以能無孔不入地影響我們的消費選擇、佔據消費市場,最需要的就是雄厚的財力。
但是無論廣告行銷再怎麼強大,如果到處都有以假亂真的仿冒品,這些知名品牌的企業在獲利上就會大打折扣,所以上述那些所謂「知名品牌」的企業為了防止利益損失,他們還需要不斷花重金在聘請律師團隊、打侵權官司兩方面。
所以,若想要建立農產品牌,一樣要耗費鉅資在廣告行銷與打官司上,然而,一般原子化小農或農會絕對沒有財力能夠負擔這些成本支出,最後,恐怕還是只有具備財力的大型農企業有條件可以建立農業品牌,也就是說,即使建立了農產品牌,最終受益的也不可能是一般原子化小農。
現實台灣並無家喻戶曉的農產品牌
雖然我們剛才論述了「大型農企業才有相應之財力可以創建農業品牌」,但在台灣為何幾乎不曾有這樣家喻戶曉的農產品牌呢?首先是因為資本根本不需要透過建立品牌就能獲利,他們只要扮演好盤商這樣的資本流通角色就能大賺其財,其次是台灣的市場太小,加上原子化小農生產成本過高,當投資不能獲得相對應的回收,自然就沒有資本願意自己創建農產品牌。
建立農產品牌絕非原子化小農之出路
然則,即使有大型農業資本願意投資創建農產品牌,那麼這些受雇於農企業的農民,相較於目前的處境會比較理想嗎?農民只不過是從被盤商剝削,變成被農企業剝削,而且即便短期之內可以有相對穩定的契作關係,但這個短期頂多也只是一年約,因為就長期來說,農企業本身依然時刻面臨市場風險、時刻準備承擔鉅額的廣告行銷與官司訴訟費用,萬一獲利不如預期,就隨時可以終止與農民的契作關係,農民終究還是要回到現狀,所以,農業品牌不可能會是台灣原子化小農的出路。
原子化小農之出路何在?
既然農產品牌不會是原子化小農的出路,那麼,還有什麼路可走呢?
我們所倡議的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除了可以使原子化小農免於盤剝、免於災損、免於孤苦勞動、免於生產過剩,更可以使大家進一步團結起來,合作社不僅有條件建立自己的經濟基礎,也因為民主凝聚而有了可以影響農業政策的政治基礎,相形之下,有無農業品牌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