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從培力「兒童為權利之主體」實踐往培力「兒少公民」之實踐前進,可能嗎?

 #龍潭村暑期兒少培力營帶給我們的學習與思考


從培力「兒童為權利之主體」實踐往

  培力「兒少公民」之實踐前進,可能嗎?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今年,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辦理將兒童權利之培力實踐與參與式預算之公民民主實踐結合起來之計劃,就是一次從培力兒童權利之主體實踐,往培力「兒少公民」之實踐前進的大膽民主實驗。

  兒少泰半時間在學校,回家後,還要完成作業與應付考試之答題、演算、背誦,尚有餘時、餘心、餘力進行公民實踐嗎?

 

就近化、社區化,才能激發公民實踐之熱情與動力

  所以,要使兒少於升學主義之身心束縛之外,被激發出公民實踐之動力與熱情,唯有就近化、社區化。也就是培力兒少就近參與其所居住社區之公共事務。於社區之外公共事務,必無條件親身參與、在場參與。

  資本主義商品化社會,解離了人人相依互存、共生共利的生命共同體(COMMUNITY),致人人各過各的生活,猶如人人如原子般的生活,行自我中心之人生觀。物理上,雖為居住同一社區之近鄰;但心理上,咫尺如天涯,可能終身未謀一面,或見面不識,擦身而過。成人如此,兒少怎能不如此!

  培力兒少就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就是革除原子化所必然產生的疏離化(ALIENATION)──從人與人關係之疏離到人對社區環境之疏離。使兒少重新融入、熟悉社區,開展人際關係,實踐、發展公共生活,成長、解放為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即由社區居民全體民主組織並人人參與分工運作之社區自治政府)之生力軍,此正為今年龍潭村暑期兒少民主培力營籌辦之目的與初衷。

 

兒少民主實踐有助加速生命主體之發展

  兒少之民主實踐潛能,並不止於兒少就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之公民實踐,當兒少以民主討論議決之文化變革、重建相互之關係,往集體民主自治前進,乃水到渠成。

   所謂兒少集體民主自治,就是對生活、學習、娛樂、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兒少之間相處倫理,由兒少集體民主充分討論,乃至理性辯論、協商,而議決方案、計劃、規範(包括罰則),使兒少人人自願自主依之而行,不再需要被家長照顧、管教,加速其生命主體之發展。

 

培力兒少集體民主自治就是落實憲政精神

   其實,培力兒少集體民主自治(self-government),並非最近新創之基進民主(Radical Democracy)思想,早在1947年,國民黨於中國大陸所頒布之憲法,已載為基本國策之一,只可惜至今,儘管歷經數番之政黨輪替,始終未付諸實行。因此,實踐兒少民主自治,就是落實實踐憲政精神。

 

《憲法》第十三章基本國策之第五節教育文化之第158條

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鄰里糾紛,報警、找村里長有用嗎?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參與式預算


鄰里糾紛如何解?(上)

報警、找村里長有用嗎?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平常我們生活在社區總是有諸多困擾,例如:家門前被鄰居放置垃圾、「噪音擾鄰」、「停車糾紛」.......等,面對以上困擾,有些人會採取報警或找里長來處理,但能根本解決,使鄰里糾紛與矛盾不再發生嗎?

 

「原子化」讓人人都可能成為擾鄰者

  以噪音擾鄰為例,執法者為地方政府環保局,找警察無用。縱環保局人員來現場檢測,若噪音製造者預先得悉而停止噪音,也不能開罰。縱開罰,也嚇阻不了、消除不了因人民「原子化」所致之此起彼落而沒完沒了之噪音。

 

  所謂人民「原子化」,就是人人以為各自獨力生活(獨力滿足生活之各種需求與獨力解決生活之各種矛盾),互不相干,無利害聯繫。故而,鄰里之間,雖物理距離相近,但彼此不熟識、不來往交流,更不可能聚集討論社區公共事務。這樣的環境,必致人人形成自我中心之人生觀與生活慣性,也就不可能在行為發生前,主動地、自覺地、時時地,考慮自己之行為是否會影響、打擾鄰居或社區。製造噪音時,亦然。

 

  只要維持上述之「原子化」狀態,人們之生活行為必然自我中心化,必然經常不自覺地、非故意地影響鄰里,而造成矛盾,乃至情緒性衝突。因此,積極報警、找村里長或檢舉執法,也難以奏效,更遑論根本解決。

 

政府資源有限 無法面面俱到

  以噪音擾鄰為例,不管是身為主管機關的「地方政府環保局」,或者是接受報案的警察。都不可能做到隨叫隨到,立刻判定開罰,因此,透過開罰產生的恫嚇力必然有限,使得經驗上每當我們遇到噪音擾鄰,往往只能摸摸鼻子認了。但即使警方人力足夠,每個村里都派駐一名警力24小時輪流站崗,由於糾紛此起彼落,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警察也會疲於奔命,因此,增加警力或者加大開罰都只能很有限的治標,若要治本,還是得要矛盾根源才能有效解決。

 

  這類社區糾紛之所以長久以來無法根絕,源於社區內居民平常各過各的原子化生活。同樣以噪音擾鄰為例,對於多數居民來說,社區只是睡覺的地方,與鄰居少往來,因此無法預想、同理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什麼困擾。例如在家唱卡拉ok、看電視、彈鋼琴、小孩子玩遊戲、乃至於使用老舊抽油煙機、在深夜時段使用洗衣機、翻修房子......等時候,既不會也不可能預想自己可能就是潛在的擾鄰者。當每個人只想到自己的需求,只圖自己一時爽快,就無可避免的會做出有害鄰里利益及生活品質的行為,諸多社區糾紛與人際矛盾便由此而生。

 

  若此時,社區居民有個可以理性溝通的平台,便可協商出全體社區居民的最大公約數,形成社區公約,例如晚上十點到隔天早上八點禁止製造噪音、噪音分貝上限、如何盡可能減少噪音等,也因此公約為居民討論協商而成,因此大家都有責任義務遵守,也都有責任互相監督,當社區形成這種氛圍,誰還敢製造噪音擾鄰?

 

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才能根絕問題、有效處理糾紛

  如何才能建立這樣理性溝通的平台或共同願意遵守的公約呢?唯有透過在一社區長期穩定實施參與式預算,逐漸改變鄰里關係。居民們,也因為相互關心、相互同理,進而打破原子化,不再認為單靠自己「獨力」就能獲得最好的生活環境;也認識到彼此不僅相互影響、唇齒相依,方可能透過日常性的民主討論與協商,共同訂出可以接受、也願意遵守的公約。

  在此環境下,居民逐漸產生穩定的公共事務參與動力,形成日常性公共參與、群策共治的文化。那些惱人的矛盾與困擾,也就逐步隨之化解,讓人人得以舒適、宜居的社區必然指日可待。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麵線煎、很好吃,「麵線煎」很難寫

 #阮老師的龍潭觀察筆記

 

麵線煎、很好吃,「麵線煎」很難寫


圖文 / 阮桃園(東海大學退休教師)


  今天12/15,共餐素食日,由和平路黃國材伉儷掌廚。篤信一貫道而樂於推廣素食,國材大哥首先露了一手:麵線煎,這道庶民餐點當地每一家都會做、吃過,但今天的身手就是不一樣吧?請看!

  在十點開始的識字班,蚯蚓 (杜憶如) 老師就順勢讓吃得開心的大家,學習寫:麵線煎。「麵線煎,好不好吃?」,「好出(吃),但是字很難寫!」但大家還是很認真執筆練習寫。


參與,讓我們不一樣

  龍潭村樂齡識字班自2020年五月開班以來未曾間斷,已讓幾位曾經為六、七0年代的農村經濟打拼,而蹉跎掉入學求知年歲的村民,開拓認字、練字的晚年新生活。

  此時,廚房區又出現另一對曬恩愛的賢伉儷:國材大哥與桂春姐,協助料理中午素餐。

  還有這位住忠孝路的蔡麗花大姊,她十多年前受炮竹聲震傷聽力受損,多年來只能說:「聽嘸,攏聽嘸!我每天只能惦惦坐著聽人講。」,然後在兒子鼓勵與榮吉鄰長的協助下,來活動中心從共餐開始,逐漸擴大參與所有樂齡課程,瞧,她與風趣的「三叔公」黃烏藤就聊起來了,「啥米,妳說尪婿對妳不好?那一定是妳沒好好煮飯給他吃。」,「你講安餒嘛係有理,阿我就忙著幫人雞舍注抗生素賺錢沒閒啦。」哈哈哈,所有老村民都對麗花翹起大拇指讚聲:「吼,她年輕幫雞隻注射,足賺錢的。可惜現在耳朵聽嘸,不然她說話也足趣味的。」

咱龍潭,尚進步!

  這就是參與式民主協會所要證實的一件事:如果,讓每人都能自由自在發揮自己的潛力,一定能利己利人,更能創造社區解決各種公共問題的力量。

  如果不要只是寄希望於政治人物,而是展現公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量,才是對政治人物產生督促最大的力量,民主因此將更進一步,龍潭村是否能成為被觀摩學習的民主進步村?

 

超越「男婚女嫁」的想像,如何?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在龍潭駐村的實踐,是台灣無數個非營利組織(NGO)行動之一,這些對社會改革充滿抱負與理想的非營利工作者,通常是在民主社會的自由思潮中才能孕育出。

  以台灣社會為例;戰後嬰兒潮創造了富裕經濟,卻也衍生無數環境、生態與社會問題,此時有志之士前仆後繼的,矢志投身實踐社會改革理想,他們已經不再拘限於「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謹守為家族傳宗接代的生命意義,試想像;如果女人都只是「相夫教子」,台灣可能擁有一位帶領我們邁向更富於國際聲望的女性領導人嗎?

  台灣社會更應該賞識,這些超越「男婚女嫁」傳統格局的有志青年,將個人生命價值做出極大化揮灑所做出的貢獻。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

  台灣沒有奇蹟,只有奮鬥的軌跡。


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獨居增長成定勢,台灣該如何因應?(下)

 獨居增長成定勢,台灣該如何因應?(下)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獨居」者在台灣越來越多,其中尤其以年長者的獨居狀況最令人擔憂,畢竟,年長通常伴隨著體弱,除了最基本的每日三餐、生活起居,甚至連急性病症或慢性病服藥,都會是個問題,而獨居所伴隨而來的,更有孤單寂寞與生活無助感。獨居長輩的身心健康狀況,雖然無一不令人掛心,但現實上我們無法為每個獨居長者找個伴貼身照顧,此時,如果社區鄰里彼此經常互相走踏、互相關懷問候,狀況就能改善許多,簡言之,原子化獨居狀態才是問題根源。

  在高齡化台灣社會,這些年長獨居者的困境,早就引起政府及民間關注,只是民間資源有限,能給予的關懷杯水車薪,至於政府方面,長期面臨財政赤字的窘境,能做所做同樣也是有限,政府採取的方式通常是電話關懷、社工訪視,或許是頻率與次數遠遠無法滿足實際需求,所以,我們才從新聞媒體經常曝光的現狀進而得知,收效甚微。

  縱使今天政府財政充裕,將電話關懷與社工訪視頻率提高到極致,我們唯一可以樂觀的,也只有當獨居長輩「餓了」、「病了」的時候,可能可以得到初步解決,簡單說,維持生命不成問題,但仍然解決不了原子化獨居導致的其他問題。畢竟生而為人,我們都知道,維續生命固然是頭等大事,但是當生活的目標只剩下維持生命,也就相當於每天在為自己的生命倒數計時,這樣的倒數計時,只會讓人活得越來越絕望,如此便能理解,為何越來越多人在自己還年輕健康時主動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因為僅僅維持生理性運作沒有意義。

  什麼時候,人們才會覺得活下去是有意義的呢?當我們對人生還有追求、當我們覺得肩上還扛有責任、當我們覺得還能對社會有所貢獻、當我們還能感受到暖呼呼的人情。透過參與式預算的實踐,我們能將社區變成一個大家庭,不只有人噓寒問暖,大家還有社區公共事務作為共同努力的目標,餓了、病了都不會是棘手的困境,連金錢也無法解決的身心靈空虛,因此若能實踐參與式預算、實踐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上述問題就能有解!

※上篇:https://yulinpd.blogspot.com/2020/12/blog-post_15.html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獨居增長成定勢,台灣該如何因應?(上)

 #落實民主深化 #參與式預算


獨居增長成定勢,台灣該如何因應?(上)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根據衛福部2019年的調查發現,15到64歲的婦女獨居比率,相較往年已增加4.3%,約36.6萬人,其中以離婚或分居女性獨居比例最高,此外,相關調查數據也顯示,65歲以上女性獨居比率高於男性3.8%,雖然女性較為長壽,對於此數據有所影響,但更值得關注的是,整體社會不婚人數不斷攀升,在不久的未來即將高達四分之一,也就是說,除了離婚分居因素,不婚的比例提高、生育率急遽下降,都更直接導致未來的「獨居」上漲趨勢。

 

  說到獨居,許多人或許會覺得這純粹只是個人選擇問題,畢竟獨居又不犯法,若沒有機緣找到適合的人共同生活,也許獨居能更自在愜意些?像是之前所提及,離婚或分居的女性獨居比率提高,相信就與過往婚姻生活受挫、覺得獨居會更好,有直接的聯繫關係。誠然,獨居看似既不影響他人,也看似沒有影響社會治安的問題,那為何會需要我們進行關注呢?

 

  因為人終究是群居動物,獨居會給人有寂寞感,有家人需要照顧扶持,自己也會更有存在感,而且,人總有身體不適或面臨健康危機的時候,這時候有人從旁關心照料,恢復健康肯定會更有效率。而近來媒體頻頻披露獨居死亡案例,足見獨居在安全與身心健康的高風險。即使不婚或獨居的趨勢,沒辦法快速直接從外在大環境逕行改變,這也不表示我們不需要身邊的人給予關懷。

 

  其實,每個人所身處的社區,就能有替代家庭的部分功能,比方說,我們能與社區鄰里培養家人般的感情,彼此相互照料守護,而且,社區的公共事務遠比家庭複雜許多,有很多我們能溝通互動的空間,在討論社區公共事務時,我們不僅能獲取新知,也能刺激許多想法的產生,更有甚者,透過彼此合作協力,共同改變社區現狀,除了增加自己的社會貢獻感,也能讓社區集體都能過得更理想舒適。

 

  透過參與式預算,增加鄰里間的信任關係,打造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讓狹義的家庭轉化為社區大家庭,不僅人人都能擺脫孤寂感,也能在社區中彼此照顧守護。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簡報 <探詢高齡社會難題之創新解方:龍潭村參與式預算實踐經驗分享>

 



觀看簡報影片:https://fb.watch/2gGZQVKgDD/

《農傳媒》 最孤獨的農村 參與式民主是自治老化危機解方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進行中

#邁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農傳媒:

最孤獨的農村 參與式民主是自治老化危機解方


文/許素惠


(節錄)


  一群年輕人蹲點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挨家挨戶拜訪收集大家對公共需求的意見,到廟埕、樹下、巷仔口聊天取得在地鄉親的信任,邀請村人參加社區會議,用民主方式討論最想改變村莊什麼事,過程中觸動、激勵阿公阿嬤步出家門,久未互動的親友開始相互關心,和諧熱絡的鄰里關係宛如大家庭,讓老人不再孤單,農村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林慧如認為,這種支持陪伴的軟實力,讓農村走在共好共老的路上,是自治農村老化危機的好方法。


「生」不如「死」年代 雲林老人最孤獨

  內政部日前宣佈臺灣正式進入「生不如死」時代,全國368鄉鎮中已有241鄉鎮的「粗出生率」低於「粗死亡率」,恐爆死城危機。其中雲林縣早在12年前就已「生」不如「死」,總人口數在12年內銳減4萬6千人,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就公佈研究調查指出,全臺屬雲林縣老人最孤獨,許多老人甚至需要獨自去開刀。

林慧如指出,國家必須有安全糧食,家裡的土地就被劃定為農業區,但農人要子弟出外打拚,就是不希望下一代又在農田找生機,農家子弟一個一個離開了,走進聚落,觸目所及,多為深鎖的三合院,孤寂的巷弄,荒蕪的角落,青壯年離開,老一輩的走了,無人居的老厝越來越多,龍潭村2004年全1,214人,2019年剩885人,不到20年減少27%,是臺灣農村的典型縮影。

(閱讀全文請至<農傳媒>網站:https://reurl.cc/2gdMZm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龍潭村「民主綠美化」,正在蘊釀中!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進行中

#邁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龍潭村「民主綠美化」,正在蘊釀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透過挨家逐戶拜訪,我們發現其實村民們對於社區綠美化都有期待與想法。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是一個台灣典型的偏鄉農村:村裡田地廣闊,其中分散座落著幾個聚落,因青年外流、常住人口高齡化,不少原本子孫滿堂的三合院如今都變成了空屋(裡頭還祀奉著祖先,子孫們於逢年過節時返鄉祭祖),荒廢了的農田、空地或堀仔蔓草叢生,形成另一個環境問題,孳生蚊蟲,也匯聚了不少被風吹來或被丟棄的垃圾。

 

  曾經,龍潭村也嘗試透過興建小型公園以美化環境、提供村民日常休閒遊憩的空間,但卻也經常聽聞村民說:「公園使用率極低,反而因雜草叢生,根本沒有人想踏進公園」,許多花費時間心力維護公園環境的村民也經常得面臨維護困難、力不從心的挑戰。更有村民早在十多年前為了社區綠美化,培育、種植了許多小樹苗,但因為村民間缺乏討論的機會,許多人並不知道這些樹苗被種下的用意,小樹苗往往來不及長大成大樹。

 

  因為缺乏充分討論的機會,上述問題累積、陳年已久,更可惜的是,許多村民所貢獻的心力於途中斷送、悲觀地不再報以任何期待,若是村民們的心意、想法可以透過充分討論、凝聚起來,必然會有改善的可能。

 

  透過參與式預算挨家逐戶訪談,這幾個月以來,村民們共同發想出許多「社區綠美化」的想像,試圖設想能增加公地使用率並且真正達到社區綠美化目的的解方。

 

  目前村民們的提議有:將廢木材或廢輪胎等廢棄物拿來運用,加上村民們的所長及創意,將村裡面許多閒置、荒廢、長草、難以管理的畸零地透過DIY的方式進行綠美化;也有村民提議,或許可以結合龍潭村民及龍潭國小的孩子們,在龍潭村的四個路口砌磚彩繪,除了讓返鄉或外地人更便於透過指標找路之外,也因為有大家共同參與的過程,相互凝聚情感,另外,也有村民們結合社區食堂的想像,提議將這些荒廢空地規劃成可以讓社區長者小面積種植蔬菜的空間,讓長者活動筋骨、擁有更多社區生活、增進村民之間的互動,多餘的蔬菜也可供食堂運用,還有人繼續加碼提議在菜園旁一起養雞、養鵝,形成社區小型循環農業,目前也已有村民願意提供自家農田供社區使用。

 

  龍潭村民們共同設想的各種想像或解方,不外乎皆是想透過社區集體參與、集體勞動來改造環境,改善雜草與垃圾問題;試圖努力將想像凝聚、將共識落實,就是為了解決過去許多社區綠美化的努力所產生使用率極低且維護困難的窘境。

 

  因為過去的種種經驗,讓我們得知,儘管少數人費盡心思最終還是無法達到想要的效果,唯有擴大參與,集體才可能獲得更美好、更清幽的環境。因此,村民們眾多設想的解方中,皆朝向「群策群力」的想像,因為大家知道唯有透過眾人之力才可能真正達成民主綠美化:一個被大家所認同、大家願意共同參與的社區綠美化,並且,可持續受大家所重視、討論、進行分工維護的社區綠美化。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林慧如執行長:訪東勢鄉龍潭村有感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進行中

#邁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訪東勢鄉龍潭村有感


編按:農村發展基金會林慧如執行長於11/30親自來訪東勢鄉龍潭村,聆聽參與式民主協會所簡報的龍潭村實踐成果,也與龍潭村長黃詩媛、村內志工們一同座談。林慧如執行長不僅當下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與反餽,賦歸後還立即寫下一篇充滿真性情的文章來鼓勵龍潭村的實踐繼續前進,在此與各界先進朋友們分享。


文/林慧如執行長(農村發展基金會)


農村發展基金會林慧如執行長到訪龍潭村


  年青人對農村的想望與實踐的軟實力,可以讓農村走在「共好共老」的路上。


  台灣人口發展已呈「生」不如「死」的趨勢,農村更是如此。

2004年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人口有1214人,到2019人口只剩885人,不到二十年,龍潭村人口減少27%,也就是說每四個人就少了一個人。這應是純農業村落普遍的現象。


  國家必須有安全糧食,家裡的土地就被劃定為農業區,但農人要子弟出外打拚,就是不希望他們再頂天立地在農田找生機。農家子弟一個一個離開了。


  走進聚落,深鎖的三合院,這一間、那一間……,孤寂的巷弄,荒蕪的角落,青壯年的離開了,老一輩的走了,無人居的老厝越來越多。同行的雲林子弟喟然嘆出:「農村落漠的美麗?!」


  幾個年青人在地方無償提供的三合院幾間房住下,簡鄙粗陋的生活空間,初來時還漏水,幸經熱心的村民的幫忙解決漏水問題。他們蹲點在龍潭,從挨家挨戶拜訪收集大家對「公共需求意見」,到廟埕樹下巷仔口聊天取得在地鄉親的信任,然後邀請他們參加社區會議,用民主的方式討論他們最想改變村庄什麼事?


  「村莊的環境」,是大家認為最想改變的事,決定全村總動員「龍潭村大掃除」,黃村長一馬當前,放眼阿公阿嬤級的占多數,連行動不方便者也騎著電動代步車出來,還有剛下班趕來的,甚至在農村已經很少見的囝仔都跟著出來了,越掃人越多,將三、四十年沒有全村大掃除的龍潭村徹徹底底打掃一遍,龍潭村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不知村子裡已燒壞多少鍋爐?老人家已經吃了多久的剩菜剩飯?年紀大了,連煮一頓飯都變困難了,更糟的事,常忘記爐子上在煮東西。

要解決農村絕大多數老人家吃三頓的困境,「社區共餐」刻不容緩,不管有沒有政府的支援,年青人跟著黃村長帶著志工向前衝。從試辨共餐,到「社區收費共餐」正式上路,參加人數多達六、七十人。每天七十人少煮一頓飯,一個月少煮2100頓,一年少煮25200頓,煮飯這件事是老人家生活上說不出的苦。


  不是純粹提供一餐的「共餐」,就是要參與共餐的長輩,走出家門,到食堂與大家見面相互問候談天,整個人會明顯變得更健康有活力,一天很快就過去,讓他們會期待明天的「共餐」時間。


  「支援陪伴」是這幾個青年對農村的想望與實踐的軟實力。挨家挨戶拜訪農村長輩取得信賴,陪他們在廟口樹下廟口聊天,引導他們民主式的開會表達意見形成共識;例如:村最需要改變的是啥咪代誌?要不要總動員大拚除?大家作伙吃飯好不好?……等等。阿公阿嬤們在公開場合連連說:「好加在,有這些少年『鬥相共』,真多謝 !」


  基金會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共同合作,由該協會的年青人在地蹲點長駐,雖沒有宏觀的「創生再生」願景,但有「支援陪伴」的軟實力,讓農村走在「共好共老」的路上。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農村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林慧如 力薦以「參與式民主」 自治農村老化危機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進行中

#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前農業處長、現農村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林慧如
力薦以「參與式民主」 自治農村老化危機


農村發展基金會林慧如執行長到訪龍潭村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長期蹲點於農村,致力實踐以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為目的之參與式預算,為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嚴峻難題探尋解方。前雲林縣農業處長、現任農村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林慧如於11月30日,專程實地瞭解東勢鄉龍潭村已實踐將近兩年參與式預算之成果,大力推薦以「參與式民主」自治農村老化危機之縣政主張。

內政部日前宣布台灣正式進入「生不如死」時代,全台368鄉鎮中已有241鄉鎮之「粗出生率」低於「粗死亡率」,恐爆死城危機。然而雲林縣早在12年前就已「生」不如「死」,總人口數更在12年內已銳減4萬6千人,甚至,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亦公布研究調查指出,全台屬雲林縣老人最孤獨,許多老人甚至需要獨自去開刀,顯見縣內高齡社會治理刻不容緩。

然而,面對高齡社會各種危機,倘若再依循過往一切仰賴政府治理,並只由少數人提供單向服務之治老政策路線,繼續將八成以上仍身心健康之老人皆視為社會負擔,勢必拖垮早已負債累累的縣內財政,也不可能滿足不斷增長的無限需求。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總幹事王俊凱表示:「雲林縣迫切需要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政策路線:以參與式預算推動社區居民之民主凝聚,培力人人群策群力自治老化危機,將社區重新打造成一個民主自治的大家庭。」

龍潭村長黃詩媛表示:「以龍潭村實踐經驗證明,去年僅歷時七個月及十萬元之參與式預算實施經費,便成功培力村民開始群策群力、自費、自辦社區共餐,在毫無政府補助之下,每週五天迄今已屆滿一週年,村民不僅每月持續自主捐款,就連兒少與身心障礙村民也願積極貢獻心力,證明每個社區都有無窮的民主自治潛能。」

簡報當天,龍潭村民踴躍分享親身體驗社區因實踐參與式預算而帶來的各種改變,林慧如回應:「龍潭村的實踐經驗很令人感動,透過『參與式民主』不斷帶動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建立社區自己力量來解決各種農村困境,確實是很值得大力推廣的治理模式。未來值得進一步結合政府的資源,讓大家的努力可以持續深化與擴大,建立樂齡好生活的農村樣貌。」

鄉親踴躍出席座談會,與農村發展基金會林慧如執行長

交流龍潭村參與式預算實踐經驗。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