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升格農業部,能挽救農業衰微、農村稀微嗎?

 #台灣農業


升格農業部,能挽救農業衰微、農村稀微嗎?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農委會升格農業部已初審過關,現任農委會陳吉仲主委表示,未來將提升農民權益、增加農民所得、擴大農業發展、使農村更適合居住,朝向持續保障農民、保障糧食安全的方向發展。在農業衰微、農村稀微的現狀下,未來的農業部長能有此豪情壯志,著實令人甚感欣慰,只是百姓們最想要知道的是,這些關於農業的美好願景,未來究竟要如何實現?


  目前我們的農業生產隊伍,幾乎都由原子化小農組成,他們不僅「獨自」面對農業生產的各種困境與風險,也必須「獨自」承擔農產銷售的壓力,包括「獨自」面對盤商剝削時絲毫沒有抵抗能力與議價條件。上述的「獨自」皆根源於小農的原子化現狀,若不設法變革之,再怎麼擴大行政機關之編制、權力及預算,恐怕也是藥石罔效。


  其實,因為原子化小農長期在面對市場競爭時,不得不單打獨鬥,必然形成自求生路的獨力觀,隨著經濟收益始終無法提高、年紀漸長又使體力衰退,獨力就漸趨無力,而我們所倡議的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正是想以合力觀取代獨力觀,然而,不要誤解合力觀,它並非高尚的道德追求,乃是立基於現實所需,想突破農業困境,本來就只能依靠眾人合力方能實現。


  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合力觀具體展現於哪些方面的優越性呢?首先,透過社員之間合作,能讓農業技術得以無私交流,提高作物之產量與品質,提高農民之經濟收益;其次,透過社員農事互助,減少勞動傷害、解決農業缺工問題;再者,更有靈活度以面對極端氣候之各種嚴峻考驗,以強降雨為例,就能依靠社員合力疏通水道;並且,當合作社掌握一定程度的產量,就有條件另覓通路,不必再繼續受盤商宰制,解決銷售困境;最後,因為合作社是社員集體民主共治共營,於此學習過程中,農村更有條件迎接宜居共好的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想解決台灣「農業稀微」的困境,必然是先將原子化小農組成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並擴大農業生產合作社之自治權力與能力;想解決台灣「農村稀微」的困境,必然是以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為基礎,引領農村朝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前進,試問,只是將農委會升格農業部,真的能挽救農業衰微、農村稀微嗎?


       將原子化小農體制變革為無田埂之共有/共治/共勞動/共享/共好之農業生產合作社,不必升格農業部即能為之,必能成之,維持原子化小農體制,升格農業部,對農業衰微與農村稀微必然罔治,且虛耗公帑而已!


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如何讓農業不再是「福利事業」?

 #台灣農業


如何讓農業不再是「福利事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不久前《陳吉仲留任 學者嘆台灣農業已成福利事業》這篇新聞報導中,不少學者指出農業現今已淪為「福利事業」。其實,農業淪為福利事業,非始於陳吉仲任主委,只要台灣施行原子化小農體制,農業必然依靠補助而苟延殘喘,必然淪為「福利事業」。此根源於「原子化小農之四大不可免於」。


原子化小農之四大不可免


第一,農民不可能免於盤剝。售價唯盤商說了算,農民之收入必少且不穩定;第二,農民不可能免於滯銷,原子化小農各自選種之結果,必是各品項之總產量失衡,導致某樣作物產量過多或過少,因而特別廉價或高價:第三,農民不可能免於災損,近年來氣候變遷更加顯著,原子化小農無抗災能力,收入必不穩定甚至歉收賠本;最後,農民不可能免於孤苦勞動所必致之勞動傷害,原子化小農各自營生,長時間做著重複性勞動,必然累積成身體病痛或疾病。


此也為該篇報導所述,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前台大農經系系主任兼所長徐世勳表示:「照著既定福利政策繼續補貼,但農業衰弱的體質依舊,倒楣的還是農民!」之根源。


如何使農業回歸「福國利民」之公共產業?


農業不但是保衛國家糧食安全之必要基礎,更兼具保養水土維護生態景觀之功能,也是現今因應極端氣候下有效提高保水滯洪,以維護居住及人身生命安全之農業,更別說農業攸關著國民每日飲食所必須!如此重要之產業,難道我們除了持續不斷的補助,使農業苟延殘喘地活著,沒有其他出路?如何使農業回歸「福國利民」之公共產業?


唯將原子化小農組織發展無田埂之農業生產合作社,始能全面發展機械化/自動化,終結農民勞苦處境、免於勞動傷害,且因集體生產而逐步免於盤剝、發展科學進步之抗災技術,有效解決上述四大困境,使農民收益不斷提高,始能引更多青年返鄉務農,帶動農業機械產業、農業資材產業、智慧農業科技產業之發展,徹底擺脫目前「福利事業」之宿命,變革為真正「福國利民」之公共產業!


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為何青農成為「保育類」?

 #台灣農業


為何青農成為「保育類」?

——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如何吸引城市青年投入農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在台灣持續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同時,農業從業人口也面臨著更加嚴峻而驚人的高齡化危機——據行政院農業普查資料,台灣農牧業從業人口自89年到109年,在二十年內減少了76.33%,而「45歲以下青農人數」若和二十年前相比更只剩下不到5%,顯然已經成為瀕臨絕跡的「保育類」群體。


青農為何成為「保育類」?小農們只要維持原子化(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ety),其日常勞苦,非城市居民所能想像/體會。


●青年不願從農之因:勞動環境嚴苛、常致勞動傷病


首先,相較於都市裡的一般受雇者,原子化小農的勞動地點屬於戶外空間,也就經常要頂著酷暑烈日、冒著刺骨寒風到田裡工作,且每當颱風、暴雨或寒流襲來,更被迫在這些嚴酷的氣候條件下前往田裡架設防災資材、檢視災情予以補救。隨著氣候變遷,原子化小農勞動環境十分嚴苛,遠遠超過一般在室內工作的藍白領受雇者所能想像。況且,其勞動作息也並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簡單,必須配合作物生長階段與相應的田間勞動而調整作息,在酷暑與寒冬中,勞苦程度更增。


同時,由於長期處於單打獨鬥狀態下,加上農地面積零碎化,個別小農必然無財力添購各種農機來取代人力勞動,因此,耕作生產過程不僅高度倚賴人力勞動,許多勞動項目更有著「必須在危及作物品質前儘速完成」的時間壓力,而在機械化程度低的情況下,小農們要以一家一戶之力來承擔龐大的勞動量、甚至需要一人獨擔,必然導致其粗重勞苦程度升高、勞動時間也必然「越做越累、越累越久」,長期下來,肩頸、腰背、腿膝等部位的勞動傷病更是每一位小農難以逃脫的宿命,這正是許多都市青年對農業敬而遠之的病根。


●貨幣收入與勞苦程度不相稱


但另一方面,原子化小農的勞苦卻沒有換來相對應的高收入。恰恰相反,由於原子化小農難以負荷耕作過程之大量人力勞動,經常需要設法雇人來完成勞動,導致「勞動力成本」年年有增無減。再加上盤剝、市場行情波動等影響,導致原子化小農的收入低且不穩定,甚至可能血本無歸。這也是現代青年普遍不將務農視為生涯選項、農村青年人口外流不止的重要原因。


●「盛產」青農之道: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


面對此一困境,組織符合「合作社七大原則」之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踐農地共有共營、共勞動、收益共享,才是吸引都市青年樂意務農、讓青農的生計和群體數量脫離「瀕危保育類」狀態的長久之計。


首先,由於統合調度社員人力,田間勞動合作化、能善用合作社資金購置農機具並充分運用,社員無需再花錢雇人從事田間勞動,將省下相當可觀的生產成本、使獲利提高。而當合作社發展達到一定規模、產量和品質皆穩定成長後,就具備了向盤商議價的條件,甚至能繞過盤商發展自主銷貨管道,減少乃至消除盤剝,使社員收入提升、更趨穩定。


●合作共利獲益多,青年從農不必愁


當社員的共同利益越來越顯著、且對於「因共利始能獲得自利」之認識越來越豐富且自覺,就能夠再進一步朝向「革除田埂」邁進,將合作社集體經營耕作之農地進行整併、拓增單一田區之面積,因而再度提高機械化耕作之效益,使勞動時間再縮短、將「人力田間勞動」轉化為更輕鬆省力之「操作農機田間勞動」,而節省下來的時間心力,就能投入於預防/減輕災損之各種實驗。


至此,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使社員脫離原子化小農之狀態,也就擺脫了「盤剝、常態性滯銷、災損、孤苦勞動」四個原子化狀態下必不可免之困境。


屆時,務農成為真正「錢多事少離家近」的生計來源,過去流向都市之青年必樂意回流農村、投身農業,何愁青農成為瀕危保育類?


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改課地價稅,能救回農地嗎?

 #台灣農業

#農地農用


改課地價稅,能救回農地嗎?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有鑑於許多農地不斷被用於非農用途(諸如傾倒廢棄物、鋪設水泥、放置鐵皮貨櫃,甚至被用來經營超商或工廠),所以,許多縣市稅務局都提醒民眾,若是農地有違規使用或不符合農地農用規範之情事,就要比照一般用地稅率課徵地價稅,也就是說,原本因為田賦免徵政策而形同毋須繳納土地稅的農地,經確認屬於非農用途,就要改課地價稅,形同增加租稅負擔。

  就稅務機關而言,當然必須要追究農地非農用的問題,畢竟這牽涉到整體稅收與稅賦公平性問題,但對台灣社會來說,在農地非農用的頻繁現象背後,我們真正應該追究的又是什麼呢?

  但對農民而言,農地就是一切農業生產的基礎,因為賴以為生,所以農民對於自己持有多少土地都很清楚也很計較,所以我們才會經常聽聞與鄰田發生的各種民事糾紛,足見,農民在「有條件」繼續務農時,不可能會放任自己的田地被拿去「非農用」。但是,這「有條件」可能會變成「沒條件」,比方說農民會面臨務農的經濟收入難以養家活口、年老體衰、後繼無人等等困境,這才使得農地非農用的狀況不斷發生。因此,值得我們深思與追究的問題不是要不要改課地價稅,而是:何以農業會變成讓許多農民無以為繼的產業?

  其實,務農的收入難以養家活口,乃根源於原子化小農終究有四個不可免(不可免於盤剝、不可免於常態性滯銷、不可免於災損、不可免於孤苦勞動),導致務農既辛苦又無法賺錢,所以,當農民面臨年老體衰再加上後繼無人的困境時,必然使得離農人口越來越多,這才是「農地非農用」不斷發生的根源。

  因此,要救回農地,絕不是改課地價稅就可以實現,而是要發展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讓原子化小農可以免於盤剝、免於常態性滯銷、免於災損、免於孤苦勞動,使農業變為有前景之事業,必引城市青年紛紛返鄉務農農地豈可能「非農化」!作為農業生產基礎的農地,豈容得被任意侵占、汙染、改作它用!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