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為何青農成為「保育類」?

 #台灣農業


為何青農成為「保育類」?

——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如何吸引城市青年投入農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在台灣持續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同時,農業從業人口也面臨著更加嚴峻而驚人的高齡化危機——據行政院農業普查資料,台灣農牧業從業人口自89年到109年,在二十年內減少了76.33%,而「45歲以下青農人數」若和二十年前相比更只剩下不到5%,顯然已經成為瀕臨絕跡的「保育類」群體。


青農為何成為「保育類」?小農們只要維持原子化(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ety),其日常勞苦,非城市居民所能想像/體會。


●青年不願從農之因:勞動環境嚴苛、常致勞動傷病


首先,相較於都市裡的一般受雇者,原子化小農的勞動地點屬於戶外空間,也就經常要頂著酷暑烈日、冒著刺骨寒風到田裡工作,且每當颱風、暴雨或寒流襲來,更被迫在這些嚴酷的氣候條件下前往田裡架設防災資材、檢視災情予以補救。隨著氣候變遷,原子化小農勞動環境十分嚴苛,遠遠超過一般在室內工作的藍白領受雇者所能想像。況且,其勞動作息也並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簡單,必須配合作物生長階段與相應的田間勞動而調整作息,在酷暑與寒冬中,勞苦程度更增。


同時,由於長期處於單打獨鬥狀態下,加上農地面積零碎化,個別小農必然無財力添購各種農機來取代人力勞動,因此,耕作生產過程不僅高度倚賴人力勞動,許多勞動項目更有著「必須在危及作物品質前儘速完成」的時間壓力,而在機械化程度低的情況下,小農們要以一家一戶之力來承擔龐大的勞動量、甚至需要一人獨擔,必然導致其粗重勞苦程度升高、勞動時間也必然「越做越累、越累越久」,長期下來,肩頸、腰背、腿膝等部位的勞動傷病更是每一位小農難以逃脫的宿命,這正是許多都市青年對農業敬而遠之的病根。


●貨幣收入與勞苦程度不相稱


但另一方面,原子化小農的勞苦卻沒有換來相對應的高收入。恰恰相反,由於原子化小農難以負荷耕作過程之大量人力勞動,經常需要設法雇人來完成勞動,導致「勞動力成本」年年有增無減。再加上盤剝、市場行情波動等影響,導致原子化小農的收入低且不穩定,甚至可能血本無歸。這也是現代青年普遍不將務農視為生涯選項、農村青年人口外流不止的重要原因。


●「盛產」青農之道: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


面對此一困境,組織符合「合作社七大原則」之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踐農地共有共營、共勞動、收益共享,才是吸引都市青年樂意務農、讓青農的生計和群體數量脫離「瀕危保育類」狀態的長久之計。


首先,由於統合調度社員人力,田間勞動合作化、能善用合作社資金購置農機具並充分運用,社員無需再花錢雇人從事田間勞動,將省下相當可觀的生產成本、使獲利提高。而當合作社發展達到一定規模、產量和品質皆穩定成長後,就具備了向盤商議價的條件,甚至能繞過盤商發展自主銷貨管道,減少乃至消除盤剝,使社員收入提升、更趨穩定。


●合作共利獲益多,青年從農不必愁


當社員的共同利益越來越顯著、且對於「因共利始能獲得自利」之認識越來越豐富且自覺,就能夠再進一步朝向「革除田埂」邁進,將合作社集體經營耕作之農地進行整併、拓增單一田區之面積,因而再度提高機械化耕作之效益,使勞動時間再縮短、將「人力田間勞動」轉化為更輕鬆省力之「操作農機田間勞動」,而節省下來的時間心力,就能投入於預防/減輕災損之各種實驗。


至此,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使社員脫離原子化小農之狀態,也就擺脫了「盤剝、常態性滯銷、災損、孤苦勞動」四個原子化狀態下必不可免之困境。


屆時,務農成為真正「錢多事少離家近」的生計來源,過去流向都市之青年必樂意回流農村、投身農業,何愁青農成為瀕危保育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下)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下)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本文《 中篇 》 (https://yulinpd.blogspot.com/2024/04/blog-post.ht m)裡提到,即使村里長已最大程度使每位社區居民都能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