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退休金再多,能過有目標之退休生活嗎?

 #落實民主深化 #參與式預算


退休金再多,能過有目標之退休生活嗎?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由於疫情造成全球金融市場飽受衝擊,再加上勞動部勞動基金爆出弊案,儘管勞動基金運用局針對2020年勞動基金投資績效提出說明,指出全年投資績效可達到正收益,但勞保恐將於2026年破產的新聞仍讓許多人擔憂自己能否領到勞保年金,也擔憂政府會朝向「多繳、少領、晚退」的方向來調整勞保制度。


勞工們的憂心固然有理,但是,就算沒有疫情和弊案的影響,就算勞動基金投資績效長紅、甚至邁向「少繳、多領、早退」,就足以支撐退休勞工們的退休生活過得健康有目標嗎?


退休,何以讓人恐憂?


事實上,不論退休金多寡,絕大多數勞工退休後,擺脫不了孤單、無目標之虛無、殺時間渡日、覺得自己「無用」、恐懼死亡之到來等各種處境。為什麼呢?


追根溯源,上述處境其實來自於人民(而非只有勞工)普遍陷囚於原子化(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ety )之狀態,即人人從前資本主義之相依互存,被解離為各過各之獨力、獨責、獨擔、獨受之生活,必然失去公共民主生活,必然人與人相互疏離而不來往,未退休前,尚以工作佔滿生活,尚有因工作而必需往來之人際關係,退休後,只剩下孤單與虛無,內心時不時被無用感與恐懼死亡所襲擾,殺時間是每天的「目標」...


比起退休金,打破「身獨居、心孤寂」之狀態更緊要


既然勞工們對於退休後生活(亦即老年生活)的憂慮實肇源於長期的原子化,那麼,將退休生活的希望寄託於「退休金領得多」顯然是緣木求魚。對症下藥之策,其實是重建人人相依互存,實踐民主討論日常化,群策群力以解決社區各種矛盾、滿足社區各種公共需求之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community),使人人有動力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與鄰里街坊居民們共謀社區共好,一方面,能打破人們「身獨居、心孤寂」之狀態、使日常人際互動豐富多元;另一方面,也能讓退休長者們找到新的生活目標、將時間心力投注於社區公共事務以追求互利共好,進而,對自己的身心乃至生命狀態重建自信、重拾對未來生活之樂觀與期待,開啟從職場退休,但「公民不退休」之新人生。


邁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community):實踐參與式預算


如何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通過實踐參與式預算,注入一種新而低門檻的公民參與動力,通過挨家逐戶之訪談,培力(empower)原子化居民對生活所在社區之各種矛盾與公共需求,漸增關注與思考,提出想法或建議,進而,將居民聚集起來民主討論,形成共識,共謀治方,協力執行,共享成果,正是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培力退休長者跨出原子化(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ety )之心牢,以相互解放公民實踐潛能之第一步。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人人有責任參與,如何可能?--參與式預算,能否以獎勵提高參與?(下)

 #落實民主深化 #參與式預算


[參與式預算,能否以獎勵提高參與?(下)] 

人人有責任參與,如何可能?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我們於上篇曾論及,參與式預算是恢復我們作為國家「實質」主人的身份之重要管道,畢竟,長期將自己與社區(乃至國家)的公共事務進行「自主隔離」的結果,當然就是人民沒自信作主、沒能力作主,再逐漸演變為「貌似」不願意作主、放棄作主,而這恰恰合理化了掌權者對人民的專制統治,民怨也往往因此而生,所以,為了迎向更理想美好的生活與未來,我們需要透過參與式預算來學習參與、學習作主。

  然而,參與式預算所追求的「參與」不僅是人人有意願參與,更是人人「有責任」參與,往積極面想,唯有視參與為責任,才能體會人民作主的好處與必要性;若參與者只是少數人而非全民集體,便無法使人民的公共智能完全發揮,也將使得一切決策失去民主正當性,即便退而求其次來想,也不要認為「個人」能有不參與的權利,因為,所有公共事務通通牽涉你我,而個人的不參與必然使整個社會走上不民主的歧路,這是為何我們認為「人人有責任參與」!

  既然人人不僅有權利參與,更是人人有責任參與,那麼我們當然應當戮力使每個居民都願意參與社區公共事務。那麼,要如何讓脫離公共事務已久的居民願意走出家門呢?過往慣性的認知與做法,就是必須施以小惠,這在選舉造勢場最常見:便當、小禮品、走路工錢等等,此等「惡習」在召開村/里民大會時也普遍可見。

  筆者稱此為「惡習」,並不是對誰在進行道德批判,畢竟選舉造勢場本來就是要衝高參與人數,使自己看起來有贏面,將物質誘因作為手段很能被理解,但像村/里民大會,原本的用意就是要讓大家暢所欲言,尋求治理村/里的基本共識、實現村/里民自治的民主集會,一旦利用物質獎勵作為誘因,來參與的人就會誤解自己參與的真正動機,參與式預算的聚集民主討論會,亦然。

  參與式預算既然追求人人有責任參與,若為了提高初期的參與率而進行物質獎勵,就會陷入物質獎勵的牢籠,這般飲鴆止渴的手段,恰恰與人人有責任參與之民主觀背道而馳。但總有人會擔心,若是不予以物質獎勵,居民就不出來參與,怎麼辦?

  我們認為,人民不是不願意參與,而是過去並沒有這樣的條件與經驗,因此,挨家逐戶進行多輪的訪談,極其有必要,於訪談過程,開發居民對社區之意見,並不斷讓居民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被重視,讓居民驚豔自己也有許多可以讓社區更好的想法,輔以不間斷地召開聚集民主討論會,透過群策群力、集體實踐,實際感受到人民作主的好處與重要性。


※延伸閱讀:參與式預算能否以獎勵提高參與(上)


龍潭村社區公共菜園日記:一月二十四日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龍潭兒少與社區公共菜園相遇之美好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進行中
#邁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兒少民主參與

龍潭兒少與社區公共菜園相遇之美好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當全台還籠罩在霸王級寒流的餘威中,龍潭國小門口集合了十個小朋友,熱鬧的嘻笑跑跳聲,讓人忘了今天其實是星期日,徒步前往社區公共菜園的路上,他們就像是結伴要去郊遊般興奮。


  一踏進菜園,所有男孩都像脫韁的野馬,彷彿田裡的土是他們久未謀面的好友,恣意在田間追逐,多數的女生悠哉閒步,享受田野風光,在這小小塊卻種了多達七、八種蔬菜的田地,還是有人能僅憑菜苗就幾乎全數辨識出來,結束孩子們與社區公共菜園的第一次接觸,我們迎著強風往社區活動中心移動。

  布幕上投影著剛才拍攝的田間畫面,大家紛紛忙於指認照片中出現的人物是你還是他,七嘴八舌最終還是挑了一張他們最喜歡的照片,當圖畫紙和畫筆出現,這些孩子瞬間專注了起來,他們似乎透過照片看見未來長輩們食堂餐桌上的佳餚,也似乎在回顧這一塊神奇的田地:這塊田地好像不專屬於誰?我們為何都能踏進去玩耍?怎麼不像其他田地都只種植單一作物?長出來的農作物未來好像也沒有要賣錢?透過這些問號,孩子們隱約感受到這菜園的公共性。


  有趣的是,明明大家看著同一張照片,呈現的畫作卻迥然有異,有人只畫了幾顆蒜頭,把大量的色彩填補在藍色天空和灰色田土上;有人畫了菜園全景,色彩繽紛而細緻;有人著重於照片中遠方的住家和電線桿;有人的眼神則只聚焦在照片中的五個身影;有人用水彩顏料層層堆疊,將藍色天空畫得有如璀璨星空般浪漫。


  最後在為這些孩子與他們的畫作進行留影時,每個人都充滿自信地高舉自己的圖紙,其實孩子們和公共菜園上的農作物很像,各有差異,也各有其多元價值,也都很努力在成長茁壯,衷心期待他們未來也能像這些蔬菜一樣,對於生養自己的龍潭社區有熱情有貢獻。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龍潭村社區菜園日記:一月十六日

 #龍潭村社區菜園日記:一月十六日


參與式預算,能否以獎勵提高參與? (上)

 #落實民主深化 #參與式預算


參與式預算,

能否以獎勵提高參與?(上)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身為國民,我們都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之一,但是在現實上,除了每幾年能夠投票一次,其餘任何關於國家政策的制定,幾乎都沒有容得我們置喙的餘地,所有的抗議與陳情都像是狗吠火車般無力,以最近引起高度爭議的美國萊豬進口為例,基於擔憂國民健康而站在前線衝鋒陷陣者固然有之,但絕大多數的國民心裡想的,可能是「萊豬進口已經勢不可擋,為了家人和自己的健康風險,盡量不買不吃就好」,民眾類似這樣的避險心態,萊豬不是特例,於基改食品、於核電、於石化產業等皆然。

  然而,討論這些例舉之是非對錯意義不大,問題在於,為何每當這些事關全民的爭議爆發時,我們只能選擇消極避險,而非將自己真正視作國家的主人,進而積極表達異議或辯論之或爭取之?我想,那是因為絕大多數國民實際上都無法參與決策,放棄作為國家主人的身分,不是因為沒有勇氣,而是因為我們從未擁有相對應的民主權力,況且,行使這些民主權力也需要學習的過程,但我們從來也沒有練習的機會,於此,才能知道參與式預算的實踐何以彌足珍貴!

  參與式民主,旨在逐步提高大家對於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率,讓全體居民成為社區實質上的主人,但在初期的參與率必然不高,那是因為居民從來不享有共同決定社區公共事務的權力,久之,也自然缺乏集體民主討論的動力與能力(比如同理或尊重),而參與式預算就像是一把金鑰匙,能勾引出集體民主討論的動力,進一步開啟社區的民主寶庫。

  囿於過往的經驗認知,許多人都會認為要引發居民出來參與集會,必須要給予物質誘因,比方說送點米麵或給些醬油,企圖提高參與率,但是這些外在物質誘因,充其量只能增加「簽到表上的出席率」,而非實質的參與。況且日後,若養成習慣,沒有物質誘因連出席都不願意。這與我們所希望的提高集體民主討論的參與率,根本是兩回事。其實做為社區成員,多數都有讓社區變得更好的基本想望,只是沒有施力點會讓人漸趨消極,因此,先將社區凝聚起來是辛苦卻必要的道路。有人或許會質疑,沒有物質獎勵,怎麼把人找出來?

  事實上,在龍潭村參與式預算的實踐經驗,當我們透過逐戶訪談,掌握到村民普遍能同理獨居長者用餐不便,以及,擔憂長者獨居家中的高風險,再以討論這個問題為由,聚集大家共同民主討論,就形成了社區共同舉辦長輩共餐的社區共識,從經費募捐到志工人力,都是因為社區共識被凝聚起來,才有了獲取的管道,成為了共餐堅持至今的最強後盾,因此,不要陷入一包米麵一罐醬油的迷思,凝聚社區共識,才是參與式預算最迷人之處!


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龍潭村綠美化推動週記(一)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進行中

#邁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龍潭村綠美化推動週記(一)

2020.12.24~2021.01.04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在2020年末,龍潭村踏出了群策群力綠美化的第一步!由於黃詩媛村長的提議與支持,村民們透過《龍潭村綠美化會議》作伙討論出了「運用閒置菜園一起種菜,種出來的蔬菜供應社區共餐使用」這項共識,並且相約12/24這天一起來動手!


「作伙種菜給共餐」點燃了許多人的熱情:在作伙種菜的前一天,就有人提供了自家多出來的蔬菜種子、還有人專程跑到四湖和台西去購買菜苗捐給大家一起種,熱心提供閒置菜園的園主大哥也提前把土翻好、整理成適合播種的菜畦。也有一位中風後行動不便的村民主動提供鋤頭農具借給大家使用。


在一起種菜的過程中,有人種得駕輕就熟、也有人邊學邊種,有人剛從市場採購回來就跑來幫忙、也有人從自己的田裡忙完後捐出一大包肥料送過來,還有共餐志工趁著共餐開始前先來幫忙、種完菜後又隨即趕往活動中心支援共餐工作,黃詩媛村長也特別來到菜園跟大家一起討論灌溉相關問題。更讓人暖心的是,有幾位村民雖然行動不便,但還是特地駕著電動車或坐著輪椅來到菜園旁,給大家加油打氣!


隨後幾天,大家又一起動手完成了架設防風網、初次施肥等工作,為這片原本閒置的菜園注入了「讓社區共好」的期待!


大家各出一份力,

作伙種菜互鼓勵,

龍潭共餐享鮮蔬,

人人歡喜同獲益!


《龍潭村綠美化菜園週記(一)》影片:

https://youtu.be/XUFCD8_LHt8


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人人健康飲食如何可能?

#落實民主深化 #參與式預算

#健康生活如何可能?(二)


人人健康飲食如何可能?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國民健康署多次示警提出,均衡且健康飲食將有效降低心臟血管代謝疾病及癌症風險,顯見,想要維持健康生活,均衡營養的飲食必不可少。無獨有偶,今年8月BBC也曾製作一個專題提醒大眾,說明飲食不僅影響身體健康,甚至連帶影響精神健康。即使越來越多科學研究證實,均衡營養的飲食之於身心的重要性,即使從國中小學的健康教育到大眾媒體都不斷地教育與呼籲,即使幾乎人人都知道,在飲食不夠均衡、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下,會直接或間接導致十大死因,並提高醫療支出與負擔,但至今仍然被多數社會大眾輕忽以對,應該不是我們不夠珍愛自己的身體,而是有其他原因:

首先,在飲食選擇上,追求均衡且健康的飲食,通常只是期許而非必須達成的目標。當我們在決定自己的餐飲時,往往「便利性」的考量會高於「健康」。尤其當工時長、壓力大、自己一人煮飯既麻煩又不經濟……時,走到巷口的便當店、一叫就來的外賣、泡個開水就能吃的泡麵……就自然地變成當下的首選。此時得我們無能為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而多數的餐飲業者面對高強度的商業競爭,當然更不可能也做不到,替顧客的健康飲食做好把關的工作。

其次,受到商業廣告的影響,我們在付費享用餐點時,也會不自覺地把「美食」、「好吃」列入點菜排序的優先順位。尤其當辛勞了一天後,更會格外覺得需要美食的撫慰。而這樣的「令人馬上產生幸福感的美食」,很多時候意味著高油、高糖、多澱粉,使我們離健康越來越遠。

上述其實都是每天外食者必須面對的困境,但是就算放棄外食,選擇家庭自煮,以愛來烹飪,也會面臨小家庭因為成員少,自煮既不經濟又累;家人不是營養師,很難通過閒暇之餘的努力,就能做出一道道營養又健康、兼具色香味的料理等等。

既然通過個人與小家庭的努力,很難讓人人都能做到均衡飲食,那麼我們該怎麼辦?維持健康的均衡飲食除了需要有知識、決心、毅力外,更重要的是塑造有利環境。如果社區居民能一起共餐,一來社區通過共餐,共同採購食材、齊心協力烹飪,必然能最大程度的取得當季最新鮮的食材,讓菜色做到營養均衡。其次,集合眾人的智慧與手藝,就能以有限的食材變出無限的花樣,在兼顧營養均衡與口腹之慾的同時,豐富我們的餐桌。

再者,通過共餐,大家感情凝聚,彼此互相關心、相互照顧,像家人一樣主動關心每個人的用餐狀況,自然能夠漸漸改正偏食、不良飲食習慣等問題。甚至能為特殊需要的「家人」,例如三高患者、素食者等,提供特製的餐點。最重要的是,當社區變成大家的廚房,共同解決家家戶戶各自準備餐點的麻煩與困難,自然人們就不再需要拿高鹽不營養的罐頭醃漬品配飯,也不用重複加熱飯菜。在集體共餐的環境下,社區內的討論,可以讓健康飲食成為一種共同的話題,而不再只是小家庭負責煮飯者的壓力與負擔。大家不僅吃得更營養豐富、更健康,連帶心情也跟著更快樂,也讓社區成長為人人都享有健康飲食的社區。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如何讓人人都能健康「知行合一」?

 #落實民主深化 #參與式預算

#健康生活如何可能?(一)


如何讓人人都能健康「知行合一」?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健康是幸福之本,追求健康人生應該是每個人內心的渴望。然而,根據研究統計,台灣以肥胖為首的相關生活習慣病發生率有日益增多的趨勢,現今幾乎每十位台灣人就有一位患有糖尿病,每十八分鐘就有一人中風。這不僅帶給疾病的當事人無盡的病痛,也給身邊的家人、社會帶來負擔。但若要能讓徹底消除生活習慣病,讓台灣人人都能保持健康的身體,則必須盡可能消除風險與根源,也就是平日就要維持健康的生活,避開危險因子的發生。但首先會遇到的問題是:原子化的個人對健康生活的知情狀態必然不一,因此,因應態度與行為必然不一,因此必然有部分的人對健康資訊的知情狀態是不知情的、片面的、甚至是混淆的。

 

「知情」是維持健康生活的基礎,然而,當人人過著猶如原子般的各過各的生活時,必然維持固化之資訊環境,依賴慣性的資訊管道,因此對健康資訊的探知動力、理解、與重視程度必然不一,知情程度、資訊來源或管道,也必然人人殊異,也就必然不可能人人能夠享有健康生活。

 

試想,當政府或專家學者向社會發佈足堪影響健康新知時,因為上述因素,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順利的取得這樣的資訊。即便接收到,可能因無法解讀,引發不了重視,過耳即忘。甚至面臨零碎、紛亂、互相矛盾的其他資訊,造成更多的困惑。再者,接收到健康資訊時,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理解、解讀,擷取、研究與自身相關的部分,並從中轉化成足以作為生活實踐的方法。因此,即便政府或醫療機構苦口婆心的再三宣導,實際上這樣的資訊接收程度,恐怕不及一二。

 

這樣的資訊落差,不僅出現在有迫切需求的熟齡族甚至銀髮族身上,對懂得善用資訊工具的一般人來講,也是如此。除此之外,過去的經驗、既有的生活的習慣與環境也都會影響每個人對於資訊的接受與解讀。如果仰賴人人自主健康管理,也就是讓每個人自己想辦法獲得資訊,想辦法解讀資訊,想辦法將資訊轉化成生活中的實踐,那麼,當然不可能達到人人重視、人人知道該怎麼做,也就不可能達到人人都能維持健康生活的目的。必然有人無法接收到資訊、無法解讀資訊、無法將資訊內容與自己的健康、生活聯繫在一起,自然不可能改變自己既有的生活形態,真正做到遠離危險因子、打造健康生活。

 

既然,仰賴自己,甚至透過政府、醫療機構宣導都很難讓每個人都能正確的獲得健康資訊、打造健康生活,那麼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唯有透過參與式預算打造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當居民處於社區大家庭中,因為意識到打造健康生活型態不是個別人或者個別家庭的事務,需要有社區環境的支持。當健康生活成為社區的公共事務,彼此也會更能夠交流、瞭解、挖掘共同需求,那麼就自然打破資訊交流的、找出共同解決方案,這時,人們因為人際關係改善,必然就會互相關心,必然就能打破健康資訊的壁壘。其實這也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世界各地推廣的「健康城市計畫」不謀而合。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