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民主深化 #參與式預算
#健康生活如何可能?(一)
如何讓人人都能健康「知行合一」?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健康是幸福之本,追求健康人生應該是每個人內心的渴望。然而,根據研究統計,台灣以肥胖為首的相關生活習慣病發生率有日益增多的趨勢,現今幾乎每十位台灣人就有一位患有糖尿病,每十八分鐘就有一人中風。這不僅帶給疾病的當事人無盡的病痛,也給身邊的家人、社會帶來負擔。但若要能讓徹底消除生活習慣病,讓台灣人人都能保持健康的身體,則必須盡可能消除風險與根源,也就是平日就要維持健康的生活,避開危險因子的發生。但首先會遇到的問題是:原子化的個人對健康生活的知情狀態必然不一,因此,因應態度與行為必然不一,因此必然有部分的人對健康資訊的知情狀態是不知情的、片面的、甚至是混淆的。
「知情」是維持健康生活的基礎,然而,當人人過著猶如原子般的各過各的生活時,必然維持固化之資訊環境,依賴慣性的資訊管道,因此對健康資訊的探知動力、理解、與重視程度必然不一,知情程度、資訊來源或管道,也必然人人殊異,也就必然不可能人人能夠享有健康生活。
試想,當政府或專家學者向社會發佈足堪影響健康新知時,因為上述因素,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順利的取得這樣的資訊。即便接收到,可能因無法解讀,引發不了重視,過耳即忘。甚至面臨零碎、紛亂、互相矛盾的其他資訊,造成更多的困惑。再者,接收到健康資訊時,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理解、解讀,擷取、研究與自身相關的部分,並從中轉化成足以作為生活實踐的方法。因此,即便政府或醫療機構苦口婆心的再三宣導,實際上這樣的資訊接收程度,恐怕不及一二。
這樣的資訊落差,不僅出現在有迫切需求的熟齡族甚至銀髮族身上,對懂得善用資訊工具的一般人來講,也是如此。除此之外,過去的經驗、既有的生活的習慣與環境也都會影響每個人對於資訊的接受與解讀。如果仰賴人人自主健康管理,也就是讓每個人自己想辦法獲得資訊,想辦法解讀資訊,想辦法將資訊轉化成生活中的實踐,那麼,當然不可能達到人人重視、人人知道該怎麼做,也就不可能達到人人都能維持健康生活的目的。必然有人無法接收到資訊、無法解讀資訊、無法將資訊內容與自己的健康、生活聯繫在一起,自然不可能改變自己既有的生活形態,真正做到遠離危險因子、打造健康生活。
既然,仰賴自己,甚至透過政府、醫療機構宣導都很難讓每個人都能正確的獲得健康資訊、打造健康生活,那麼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唯有透過參與式預算打造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當居民處於社區大家庭中,因為意識到打造健康生活型態不是個別人或者個別家庭的事務,需要有社區環境的支持。當健康生活成為社區的公共事務,彼此也會更能夠交流、瞭解、挖掘共同需求,那麼就自然打破資訊交流的、找出共同解決方案,這時,人們因為人際關係改善,必然就會互相關心,必然就能打破健康資訊的壁壘。其實這也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世界各地推廣的「健康城市計畫」不謀而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