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復興交工,使技術交流頻繁而精進!(八)

#農業交工

#放伴文化

 復興交工,使技術交流頻繁而精進!(八)

 

 

無論是初踏入農業的青農,或是退休後返鄉、又或者為了照顧年邁長輩而返鄉的「高齡新農」,談起農業技術的交流與學習,許多人都會感嘆「種田的事情眉眉角角一大堆,但很少有人願意認真教,遇到問題往往只能去問農藥行」。然而原因真是「沒人願意認真教」嗎?其實,這項困境肇源於長期的原子化狀態,而解方就在於透過復興交工來重建互助勞動關係。

 

台灣人長期以「農業技術傲視國際」而自豪,但農民之間卻罕有技術交流,原因在於,台灣農民長期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態,再加上為了爭取讓自己的農產品賣得好價錢,較勁競爭之心理關係普遍存在於農民之間、乃至於耕作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也因此,農民往往將自己的經驗技術視為私產、視為生財能力與競爭籌碼,自然不願拿出自己的經驗技術來和其他農民進行日常化的技術交流,甚至因競爭攀比而逐漸交惡,導致各自侷限於自身之有限經驗、陷入封閉而束縛了農事技術持續精進的腳步。綜言之,農民之間缺乏技術交流與學習管道,正是源於農民原子化(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ety)和農產品商品化之交互作用。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約三成,亟需發展穩健自主的本土農業。而從整體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倘若農民繼續維持原子化狀態而致長期缺乏技術交流與相互學習,不僅將加深農業新人們求助無門的困境與挫敗感,更讓許多資深農民的經驗精華難以傳承,同時也必然造成部份農民囿於自身的有限經驗、敝帚自珍而不自知。因此,要讓農民能夠彼此交流、相互精進、邁向共好,首先必須變革長期以來單打獨鬥的原子化狀態。

 

當農民組織交工團、發展出頻繁且持恆的互助勞動關係,首先將促使農民們針對勞動時程、勞動方式、如何共同降低勞動負擔與時間成本等問題進行民主討論,以實現「提高勞動效率、縮減勞動時數與雇工成本」的共同利益。經由這些討論,參與交工之農民將頻繁地跨出自家田地的經驗框架,交流彼此的耕作方法與經驗,且透過合作勞動反覆進行嘗試與驗證、找出真正高效率的工作方法。

 

如此一來,不僅使農民通過交工而建立起交流經驗學習技術的可靠管道,初步改變了長期以來的原子化狀態,也將因打破原子化狀態而使農民之間的交流頻繁、更能夠迅速精進,為台灣農業培養出更厚實的軟實力。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 #邁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作伙運動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圖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日前,我們咱敬愛的一位龍潭村長者享頤壽過世,我們為了懷念他、向他學習,好好地感念他,作伙辦了一場追思會,希望能透過這個追思會回顧咱社區長輩的一生,並總結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