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民主深化 #參與式預算
我們的燃眉之急,振興券能解決嗎?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為了刺激因為疫情而低迷的消費市場,我們可見中央政府推行振興券之用心,其中,光是多元的兌領方式就比過往類似的政策手段細緻許多,只是,筆者認為這個政策雖然能讓餐旅業者和許多商家受惠,但是,用一千換三千,對我們這些平民百姓而言,振興券不過就像是突然多了兩千塊的「零用錢」,多買一雙鞋、多吃一頓大餐,花掉了就什麼也不剩。
我們即便不是經濟學者,也能理解,振興經濟是一項極艱難卻極其必要的長期大工程,但若回歸振興經濟的初衷,金錢與物質的不虞匱乏,只是為了使生活穩定,生活穩定方能滿足人們對美好與理想社會的追求,比方說,讓高齡化的台灣社會能夠幾乎不存在孤老、窮困、被遺棄的老人家。這才明白,所謂的「幸福感」,就必須要回歸集體共好的日常,皮夾裡突然多出來的那兩張千元大鈔,是不可能遮住我們每日從生活與新聞中目睹他人落魄處境的雙眼。
上圖是衛福部所提供近五年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核定人數與金額的統計圖表,急遽攀升的曲線只是說明了,高齡化台灣社會完全沒有做好迎接高齡化台灣社會的準備,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做好迎接自己未來的一切準備,在政策上、在心理上、在物質上,皆然。
這個數據圖表只能呈現遠被低估的中低收入老人人數,但令人害怕的不是精準統計後被提高的數字,而是這越來越多孤絕乃至自棄的長輩們,其實就生活在被我們刻意忽視的農村社區角落。如果有這樣一個社區,大家不僅願意關心彼此,還能夠經常討論社區公共事務,並透過集體實踐,讓他們確認自己對社區對社會還能有所貢獻,他們才不需要終日坐在電視前被電視看、枯坐在前庭發呆,腦子裡只有自己已經老而無用的悲嘆。要讓他們重拾對人生的希望,振興券絕非解方,實踐參與式預算以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才是解方,使長者物質不窮、心靈富足、生命共好。
延伸閱讀:
《自由時報》16萬老人申領中低收入生活津貼 創新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