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

唯有居民才能讓社區民主健康活化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唯有居民才能讓社區民主健康活化


文 /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許多農村社區正面臨超高齡化、貧窮化、發展停滯甚至後退,新聞上經常報導著的許多「人間悲歌」,也經常都以偏遠農漁村為基本場設,所以我們很習以為常地把這些悲劇肇始,經常歸因於他們在物質資源方面的匱乏,所以有很多所謂善心資源被導入社區,諸如錢財、物資與硬體建設的挹注;許多財富有限者,更憑著自己的善心善念,輾轉成為社區志工的角色,他們無私奉獻、試圖扶貧濟弱,當然也將自己視為另一種形式的「社區資源」。


  但是,不管哪一種形式的資源投入,都很難能夠持恆且有效地發揮作用,即使是某個農村社區突然被捐助一億元,我們可以想見,這筆鉅款絕不會帶來社區的長治久安、幸福美滿,因為,財富分配的過程會有衝突糾紛與人際分化,更遑論財富終有用罄的一天,因此,企圖透過挹注外來資源,以形成社區「善的循環」,肯定是緣木求魚,無論如何,我們得先找到讓社區成為現狀的根源,方能對症。


  過往的農村社區,因為資源有限,所以人與人之間不得不形成共同勞動的互助關係,在互助的過程中,就有許多事情要商量討論,也因為經常互動,就有親近感、信任感、同理心,反觀現在,互助關係被僱傭關係所取代,人與人不只在心理距離上更顯遙遠,貨幣也已能買到所有勞動力,在高度商品化與原子化下,小農間只剩激烈的市場競爭關係,對於要共同經營一個美好的民主自治社區,當然不抱希冀,這也是為何縱有再多志工投入社區工作,對於理想社區的實現也不敢奢求,頂多只能讓自己充滿濟弱扶貧的義念,進行短暫停留。


  其實,社區居民自身(而非外來志工)才是能讓社區活化的決定性因素,然而,社區活化必須立基於革除原子化與商品化的人與人關係,唯有重新建立社區居民之間的公共關係,並以實現打造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為共同目標,社區才能永續發展,而諸多社區志工也才能擺脫消極性濟弱扶貧的道德包袱,積極開創並培力居民,共同實現「善的循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 #邁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作伙運動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圖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日前,我們咱敬愛的一位龍潭村長者享頤壽過世,我們為了懷念他、向他學習,好好地感念他,作伙辦了一場追思會,希望能透過這個追思會回顧咱社區長輩的一生,並總結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