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龍潭有座多功能多媒體活動中心

#阮老師的龍潭觀察筆記


龍潭有座多功能多媒體活動中心

群策群力,超威的!


圖/文阮桃園




「沒錢免談!」,貨幣,是資本主義思維下,利益交換的基本媒介。例如,現今社區的基本建設:一座活動中心,必定要從爭取「預算」、「補助款」開始進行,否則一切免談。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正缺一個活動中心。

在現任村長奔走下,一時仍經費無著,而以均齡65歲的村民結構,亟需一個免於「孤獨老」的聯誼場所,這彷彿與時間賽跑著。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駐龍潭工作室,此時正可實踐其理念,以眾人參與式的「群策群力」來解決此問題,看看會發生甚麼變化?

從工作室後面的寮仔開始;   
            

                     

  

「少油少鹽少三高!」,「按摩下巴讓你口水多,呷飯免配湯。」

這是每週五的健身課,「健身房」設在協會駐龍潭村工作室後面這間寮仔,「教練」由工作室資深夥伴王俊凱母親—俊媽擔任。

俊媽,陳國秀女士,考取推拿師、長照師二張執照,曾以城市獨立自在老人自居,卻被醫師判定,身心狀況不宜獨居,「那就搬到龍潭這『老人荒村』試著來跟大家共老看」沒想到這一嘗試,讓她不僅成為農村新住民,連那放暑假、疫情假的孫兒也接來共度一段祖孫樂融融的日子。

戶外識字班

「一定要無縫接軌!」


原借用的樂齡中心無法續用而新場地緩不濟急之際,駐村夥伴共商對策,腦筋動到屋後這個,屋主曾經養過鵝,已閒置二十多年、屋頂破好幾個洞,雨天漏雨、冬天四面受風的寮仔,夥伴們卻認定,這是個實踐「參與式民主討論」的好空間,如今,就要用來解決第一個問題了。

「阿伯阿姆,咱識字班照上哦!」「咁有影?咁有法度?」,他們真的被準時通知來寮仔上課,期間,除了三級肺炎疫情、等待疫苗期間被迫停課二個多月外,一接種好疫苗就來復課。

「阿嬤,妳好認真我要頒獎給妳!」

陳勝玉述說,金孫仔對她上識字班一年半,除了要幫90多歲母親送藥之外,從不斷課又認真寫作業的讚賞。

但是勝玉的兒子認為,是母親越來越熱衷於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才走出因機車車禍造成不良於行,而幾乎陷入憂鬱症中。

金桃要寫信給忙碌的村長女兒,他們天天見面

卻沒時間好好說話

開課一年半,這些65至80歲、平生首次得到如此規律上課機會的老學生,已從寫漢字如畫圖到掌握寫字的筆劃感,開始挑戰「寫一封信」。

 

烏藤三叔公,多才多藝:說故事寫字兼畫



最高齡的黃烏藤幾乎是想到誰、就寫給誰,草稿拿進教室請老師改正,一個少年時就牽著盲母下田,成家後種過西瓜:「我是瓜王!」,多年來靠唱歌認得許多字,八十歲後得到這從未間斷的識字課機會至今一年半,還畫圖配圖說,烏藤嬸說他已經認真到「狂」的程度。

參與 自在 解放

再一次,農民讓農村的戶外空間發揮了高度的融合力;這間「戶外識字教室」,被路過村民作「創意發揮」,有人把自種蔬果、或撿拾自農地被盤商淘汰高麗菜、地瓜、花生,送到這兒來分送、交換。有阿嬤帶幼孫進來讓大家逗一逗,重聽、平日四處收資源打發時間的阿嬌,也會進來坐坐聽聽,偶爾插句八卦,眾人同聲打趣:「哟,阿你耳朵今日卡聽有咧!」。


老伴兒黃章才數月前於睡夢中離世的秀英,努力讓自己回歸日常,但再也無力獨享到田地撿拾收割餘的樂趣,作市場生意的兒媳晚餐時會送餐來陪伴,白天就只能四處走走坐坐了。看到寮仔有人笑語聲,必定拄著她特製的竹杖走進來。

就這樣,老師認真說文解字,台下寫字、開講、喝茶、喫茶點,今天有人輪番掰十二生肖的由來,換位成老師對鄉土傳說聽得趣味盎然。

美雲陪文教來上識字課時,不是泡茶、就是端來一鍋炒米粉。「今天下課了!回家要寫作業。」,但是烏藤三叔公好心情地說:「咱來唱一下歌啦!」,工作室夥伴下載了一個唱歌APP,試唱後大家都滿意:「這個好,讓不會唱的人也可以哼二句仔。」,推拿師俊媽,此時就趁機幫大家這裡推一下,某處摩一下,在她專業的眼中,每個人筋骨都有欠調理,「乾脆,咱寮仔再來開一個運動課,好嘸?」,俊媽都展現熱忱了,工作室夥伴當然要配合商討出另一個《村民共同參與》時段,結果,這個以運動、唱歌為主的聚會繼續創造更多的參與感。


天氣漸入冬,風頭水尾的麥寮台西,有名的風沙,偶有氣流夾帶的寒雨,寮仔,豈經得起風霜摧折?「要設法讓參與活動持續不間斷」,黃琮仁把他曬花生的油布拿來作成擋風簾。有人協助有工藝天分的阿茶把屋頂破洞補好補滿。

  

右:寮仔水泥柱受風蝕,地上那根水泥柱,是85歲的烏藤三叔公從他的田地上設法拖載過來供撤換的。

這天,陳勝玉練字認真過度,眼鏡片掉了出來,周圍的人幫忙把螺絲裝上,但一個不小心,螺絲掉地了「啊,這下混在沙土裡更別想找到、修好!」,「嘸要緊啦,我兒子早就想幫我到街上配新鏡片了。」

一起努力想幫陳勝玉把眼鏡片鎖回去

哎呀!要找掉在沙地上的螺絲,考倒師父了

當我們團在一起,歸屬感凝聚起來!

一座荒蕪的寮仔,訴說著一個農家族群,曾經就地奮鬥謀求安身立命,之後選擇離鄉進城尋求發展:「家鄉太苦、而且毫無希望。」,這是台灣七0年代中南部農村的離鄉潮背景。

此後二、三十年歲月,留守家鄉的老父母是離鄉人對家鄉唯一的牽繫?這倒也未必。城市固然勞動所得高,但房價、房租、安親班、補習費,樣樣事物「沒錢免談!」。許多人想念起家鄉那一塊土地、一棟老屋,應該是個可供自在發揮創意安頓生活的好空間?

在這個協同參與式民主駐村工作室夥伴共同思考、修復、改造一座年久待修的寮仔,讓它再度活用,且這次必須具備大家共同期盼的功能:用很大、也省很大。整個過程,讓大家獲得重拾,那曾在城裡謀生所練就的工技;水泥土木裝潢,粗細工藝兼具,更珍貴的是;面對困境的韌性、務實性、靈活度,是個足以讓我們從「萬事無錢皆免談!」中鬆綁的契機!

 


龍潭村,返鄉定居的老中壯青輩,從年過80的許金鶴,到四十歲出頭就帶著兒子回龍潭國小就讀的蔡商志,開墾種地的黃琮仁、蔡金榮等,全都成了《雲林縣參與預算式協會》駐村工作室,這次「開發、建設」寮仔的珍貴人力資源:想像力、創意與經驗。

咱來參商開個同學會吧?

識字班開班一年半了,大家說要謝謝老師從不間斷的熱心教學,「實在歹勢,要包錢、要送禮物老師你通通都不收。」不然,

「我們來辦個同學會,每人帶一道菜過來,作伙聚個餐,怎樣?」雖一陣叫好,但還是有雜音,「啊,我沒那麼會煮不敢帶來。」、「啊,煮燒燒卡好吃,帶過來就涼了,不然我們一人繳500,看誰卡會料理讓她來辦?」、「500哦,這麼多嗎?」、「我又不會煮,就不好意思吃,不敢來了。」,年近90的許金鶴阿嬤,曾在土城經營洗車業,積蓄所得幫兒子成家立業後便返鄉定居。協商結果是,個人隨意彈性,工作室夥伴下廚補幾道,有一道鵝肉盤,原本陳勝玉向綉英兒子訂好送來,結果雞肉攤老闆黃志錫免收費,算他幫母親準備的餐點,是二家、二代所共,為聚會又添了一味。

 

將看似荒廢的空間,變身成具備現代化功能的場所,是「群策群力」超越「金錢萬能」的理論,在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仁愛路旁寮仔,一個進行中的實驗。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