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8日 星期四

如何讓人人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健康生活如何可能?(三)


如何讓人人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示意圖出自<蘋果日報>


相信大家都認同經常且規律的運動,才能擁有健康身體。但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都做不到?要如何突破這個難關,讓人人都能養成運動習慣?


很多人會把無法養成規律運動的原因歸因於個人缺乏意志力,但真的是如此嗎?相信大家都有這種經驗,一個人運動就是容易提不起勁、容易找各種理由懈怠,同樣一直做同一種運動也無法堅持,就算戴了運動手環也經常無視手環提醒,從來不運動的人往往一奮發運動就會不小心造成運動傷害。


這其實就是將運動視為個人生活習慣造成的。個別人要養成運動習慣,就必須自行經歷從陌生到熟悉,自己摸索運動方法,甚至冒著運動傷害的風險去進行。也因為獨力進行,每個人的時間、經驗、經濟條件、創意都有限,能利用的場地、器材更不可能多,自然運動方式就不可能多樣,很容易流於枯燥,不容易產生興趣與持續動力。當我們認為「養成運動習慣是個人的事」就很難突破這些困難。


當遇到這些困難時,有人會覺得去健身房有效,或者參與興趣社團、醫療院所舉辦的「運動健身班」,其實就是希望透過教練及共學的集體力量,突破上述困難。然而,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消費得起健身房,也不是就近就可以找到提供這樣服務的社團,因此,唯有大家共同塑造「一起運動」的社區文化,才可能真正達成「讓人人都養成運動習慣」的目標。


透過「一起運動」的社區文化,你揪我、我揪他,大家互相揪,每天互相關心,才可能讓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在有友伴的邀約中逐漸養成習慣、發現運動樂趣。也因為是大家輪流呼朋引伴,也不用擔心引發被敦促者的不滿,讓兩個人的關係緊張。透過共學、共享運動經驗,一起嘗試新的運動方法,讓每天的運動時間,充斥各式各樣選項,也充滿無限可能。大家也會樂於互相分享保健的新知,幫忙矯正、調整運動姿勢與習慣,提醒不要過度運動,如此一來也能盡可能避免運動傷害!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產生「一起運動」的社區文化?唯有透過參與式預算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當大家關係變得親近,彼此變得熟悉、也會互相關心,自然運不運動就不是個人的生活習慣,而是關乎能否共同邁向健康社區的大事,如何讓每個人「動」起來,也是社區的大事。當人人都動起來,社區的氣氛也會不同,不僅可以幫助社區內無數家庭獲得健康,更可以大大地減少健保支出,為減少台灣社會負擔盡一份心力。那時候,才可能真正讓每個人都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