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防疫破口,怎麼除?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參與式預算


防疫破口,怎麼除? 



承前文(防疫破口,怎麼來?)所述,各種形式不一的「防疫破口」,其實都根源於人民普遍長期處於自我中心之原子化(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ety)狀態,那麼,消除防疫破口的對治之道,就是打破原子化狀態,透過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Community)來杜絕防疫破口繼續「變種增殖」。


在原子化狀態下,由於人人長期慣於以「獨力、獨用、獨責、獨擔、獨受」之態度來處理生活中遭遇的各種問題、看待各種資訊,即便居住在同一個社區,彼此之間也幾乎不會針對公共事務相關資訊特意進行討論或交流。因而當疫情爆發時,人人必然按照既有的原子化狀態,各自接收理解疫情相關資訊,導致防疫資訊接收不一、理解程度不一、重視程度不一,進而使日常生活中的防疫行動也各自不一,於是即產生各種防疫破口。


相對地,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則在平時就由社區居民常態性地民主討論如何協力自治社區公共事務,並且不斷擴大參與人數,使得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種需求或困境,都能透過社區居民間的民主討論來凝聚共識,形成可行解方並共同落實執行。因此,當疫情爆發時,平時不斷民主討論、頻繁協力所累積下來的基礎,就能迅速讓每一戶居民對防疫資訊的接收、理解、重視程度都民主地統一起來,進而使家家戶戶的防疫行動也能夠同心一致、發揮各種填補防堵防疫破口的效果。


首先,社區居民因為平時就針對社區公共事務建立了民主討論與分工的經驗基礎,因此防疫物資與生活用品的採買,以及相應的防疫保護措施,就可以在此基礎之上迅速分工獲得解決,大幅減少居民們各自出門採買造成的無謂群聚。此外,更能夠在疫情初發生甚至尚未發生時,就通過日常民主討論預先規劃因地制宜的各種應變措施,達成真正意義上的超前部署。


再者,由於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平時就使居民養成互信互助的關係,在疫情逐漸升溫的過程中,透過居民相互提醒落實戴口罩等防疫措施、透過日常討論(包含社區共同體內的網路社群討論)來傳播防疫相關資訊、針對錯假資訊勘誤並釋疑,也能讓社區居民們對防疫資訊的接收與理解更加充分且樂意共同落實。


同時,也因為在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內,居民之間平時就因共議共決社區公共事務而產生頻繁且正向的人際互動,加上採購等基本需求能透過共同體協力滿足,因此即便疫情升溫至三級警戒,人與人之間仍然能夠透過各種非群聚的方式保持互動交流、相互支持,也就大幅降低了許多人「在家待不住、出門訪友透透氣」的心理需求,進而再次降低許多非必要的移動與群聚。而在長期「共議共決、互信互助」的基礎之上,即便社區內部出現疑似感染者甚至確診者,也能夠按照平時已討論形成共識的機制來進行適當處置,社區居民不致恐慌失措、相互猜疑忌懼,居民之間更無須以「防疫道德」的視角來看待他人言行而徒增矛盾。


此外不能不提,當前疫情之所以傳播迅速,也與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商品化生活」帶來的高頻率移動、高密度間接接觸脫不了關係。台灣在幾十年前的農村共同體時代,當時由於農業生產必須以共力勞動為基礎、生活上也保持頻繁互助,也就使許多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或需求及時獲得解決、不必寄希望於購買商品。但隨著農村共同體瓦解、人口流向都市成為受雇者、透過購買商品來讓自己「過得更好」,人們即便住在同一個社區範圍內,也不再能透過日常交流與互助來滿足各種需求、解決生活環境中的共同問題。而當我們逐步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社區居民的許多需求也不再需要透過購買商品就能獲得滿足獲解決,等於是從根本上阻絕了防疫破口的產生。


總而言之,比起「各自為政地躲在家裡卻又不得不出門購買各種商品、同時對眼前所見的任何人都心懷恐懼」,透過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重建「民主統一的疫情防線」其實才是真正固若金湯的優越防疫系統。


延伸閱讀:

防疫破口,怎麼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 #邁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作伙運動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圖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日前,我們咱敬愛的一位龍潭村長者享頤壽過世,我們為了懷念他、向他學習,好好地感念他,作伙辦了一場追思會,希望能透過這個追思會回顧咱社區長輩的一生,並總結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