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龍潭村 #龍潭村紀錄片觀後感

龍潭村共餐讓素食主義者也瘋狂?



『此文為讀者投書全文照登,投稿原則請見連結』

◎文/施泰翔(素食主義者)

我是一個素食主義者,吃素已二十多年,長年下來,自然也不自覺地,形成了種獨善其身、自我感覺良好的素食主義身分認同。

有緣認識這群投入實踐參與式預算的夥伴一段時間了,也有幸多次聽這些夥伴,分享以參與式預算的理念,對於這些夥伴不計物質利害、個人辛勞,努力著喚起在地居民對社區公共需求的關注,實際參與行動,培養社區認同感,增進社區居民間的人際互動交流,讓任何人都能與社區的人際支援網路連結,盡力消除社區中孤單、寂寞、無依者的理念,一直十分的認同,也十分感動。

但畢竟,對這些夥伴在社區的投注,都僅止於抽象的對理念的認識,或耳聞、閱讀口述或文字經驗。因此不時在對這些夥伴的奮鬥鼓掌的同時,一面也劃下了某種界線。

畢竟做為一個習慣自由行動的中年單身人士,對日常生活中,和他人發生更緊密的聯繫關係,不得不從靈魂深處感到深深的疑慮、保留。特別是聽這些夥伴提到,要組織志工,推動共餐,在服務社區居民食的需求的同時,也藉此熱絡社區居民的情感,以此為基礎凝聚社區居民,進行民主討論的點子,一方面覺得這想法很對,但同時也很遵循個人慣性的,懷疑到,我用餐就是要放鬆,享受個人飲食品味,沉浸在個人思緒的樂趣,在這時還要跟人社交,跟大家吃同樣的東西,甚至還要更嚴肅的討論公共事務,這不是很受束縛,很累人嗎?

再者,作為長年的素食主義者,雖然也不會去社會化的對他人飲食選擇說三道四,但直覺慣性上,總也不免對跟多數非素食者同桌吃飯,而感到種發自本能的抗拒感。

但隨著這些投注靈魂、生命、傾盡腦力去打拚的夥伴日日不懈,緊鑼密鼓地到居民家家戶戶進行拜訪,開過了一場又一場的討論會,聽起這些夥伴談論起社區居民從對參與式預算與工作夥伴們的冷漠、不信任,到積極認同、熱情接納,特別是這些以鄉下長者為主體的社區居民,跟尚處盛年,來自外地的青年伙伴,必然有不少相互打成一片的障礙,竟然這些我直覺認為必然妨礙打成彼此一片的天塹,都能被攻克、拆除;心中不少過去抱持的許多頑固觀念,便有如冰凍已久的堅冰,在陽光下融化,或者至少融化了蠻大的一片。

這幾天看到工作夥伴,在克難的設備、精簡的人力下,辛苦剪輯,製播出來的影片,看到原本互動冷淡的居民,竟然能熱熱鬧鬧地共聚一堂開會,討論、形成共同決議,推動工作,影像畫面與聽到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心中累積的感動,在觀影當下,一時難以用文字描述。

特別是影片九分鐘處,揚昂的配樂響起,豐盛的菜餚煮好裝盤,現場湧進大量人潮,熱鬧滾滾;想起原本各自過自己生活的居民,在每日揮汗努力,咬牙面對挑戰、把淚水、壓力加飯吃工作夥伴們努力引導,大家凝聚共同意志下,終於有聚集至這一刻的成果,心中有種下了場夏季午後雷陣雨般的清新感受。

雖然作為素食主義者,看到一堆魚堆疊起來,不免心中糾結幾下,但人世間能有此美好事物發生,工作夥伴與居民志工的努力換做大家和樂融融,這點個人的飲食主觀堅持,也就不足以為道了。

影片8分9秒處,志工會議討論,如何帶動居民現場聊天氣氛,避免大家只是悶頭吃自己的飯,場面一片冷清,志工黃國材老先生說到:"最基本的聊天方式,就是"今天這些菜好吃嗎?"或是"煮得夠軟嗎?"

看似單純,但在大家習於陌生人在公共空間,眼神相互不交會,生命完全不發生任何擦撞的現代社會,這段發言,似乎讓我再認識到,雖然科技在進步,五花八門的物質享受不斷再增加,我們也比過往擁有更多,不受干涉,可以追求從事個人興趣、理想的自由空間;但作為代價,我們也忘卻了、遺失了太多單純、簡單、的美好事物,可以很簡單、很溫暖的人際互動變得很遙遠,很困難,而要找回來,其實也不需要太多的大道理、精深的學問,其實可以很簡單。從簡單的招呼,大家的生命便得有可能相互摩擦,產生火花,融化原本冷漠、互不甘涉的人心。

(本文完)

※觀賞《參與式預算改變了什麼—以東勢鄉龍潭村為例》記錄片:https://youtu.be/UwxZTvl8cm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 #邁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作伙運動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圖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日前,我們咱敬愛的一位龍潭村長者享頤壽過世,我們為了懷念他、向他學習,好好地感念他,作伙辦了一場追思會,希望能透過這個追思會回顧咱社區長輩的一生,並總結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