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防疫與共餐 — 集體參與決策的一次實踐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進行中

防疫與共餐

—集體參與決策的一次實踐
編按:東海大學中文系阮桃園老師,在教學生涯中,始終主張創作者必須到社會的第一線,通過實際的採訪、體驗,更能寫出貼近社會的文學作品。為此,不僅多次通過課程設計,鼓勵、帶領學生們參與、採訪許多台灣農村現況,更力主東海大學文學獎應開設報導文學項目,積極協助、輔導學生自辦的報導刊物<東海成報>,對東海大學校園暨週邊環境都發揮了顯著的影響力。

今年新春過後,「從教學現場退休、公民參與不曾退休」的阮老師拜訪了龍潭村,並且認識了龍潭村這群可愛的村民與共餐自治委員們。在瞭解參與式預算帶給村民們的潛移默化後,阮老師也經常到龍潭進行田野調查,想要透過親身的調查、參與,瞭解在參與式民主的實踐下,龍潭村會又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3/22(日),共餐自治委員黃國材在Line群組中提出「最近許多旅外鄉親將返鄉掃墓,共餐是否應因應疫情暫停?」的提議,這項提議促成了3/23的一場「龍潭村共餐臨時大會」——由全體共餐參與者共同討論議決是否暫停共餐。阮老師親歷了這次會議,見證到,民主討論讓樸實農村展現理性與自信的「內在美」,並寫下她的觀察與心得。


文/阮桃園(東海大學退休教師)



現值洋蔥收成的季節,村民們忙著在田裡收洋蔥。

延燒三個月,武漢肺炎疫情陷入全球烽火。雲林縣農業型龍潭村,人口外移加高齡化,這陣子除了收購洋蔥、蒜頭的盤商以及水利工程人員,鮮少外人來到恍若孤村,反因此呈現抗疫優勢,村民們既慶幸卻也憂心,隨著清明掃墓時節到來,那是龍潭村「比過新年還熱鬧」的時期,來自外鄉、海外的返鄉潮,村民黃國賢甚至建議他在大陸經商的兒子這次清明乾脆先別回來。此時傳來雲林出現二個武漢肺炎確診的案例,讓大家更是神經緊繃。

共餐自治委員黃國材與多位村民反映「疫情當前共餐是否要繼續?」的疑慮。村長與多位共餐自治委員共商後決定,就在星期一(三月二十三日)的共餐時間,請全體用餐者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十一點半用餐伊始,村長先宣導,疫情緊張,以後會加發每人發二片口罩,進場時要戴,吃飯時再拿下。「要再請鄉親們決定,共餐要不要繼續?或者改送餐?或者自己來領回去吃?只是我擔心,你們帶回去吃以後就不再肯出來了,這樣失去了共餐的原意:大家每天出來吃頓飯,可聯繫感情,加強互相關心,不會漸漸有人被忘記。」,她繼續鼓勵;「這麼重要的事,不要只是委員會決定,大家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初步舉手通過,要繼續吃午餐。

雖然大多數人都希望共餐能繼續,但仍有人提出了「防疫事大、謹慎為先」的觀點和意見。

村民黃合和首先表示,台商台胞返鄉掃墓帶來的群聚風險不可小看,,建議還是暫停。

共餐自治委員丁聰則提出「要兼顧全民防疫,也不讓共餐的熱度冷卻」的主張,試圖在不同意見中找到共通點。

防疫確實重要,但究竟該停多久?一個月、半個月?為此,共餐參與者們眾論紛紛,討論過程中,村長也不斷邀請每位村民盡量多表達自己的意見。

「如果結合清明返鄉潮加上自主管理的十五天期間,這樣就四月一日起停十五天,恢復之後餐桌間隔再加大,這樣大家看怎麼樣?」




最後議決,以三月底為一個段落後,四月一日至十五日停止共餐,恢復之後餐桌間隔加大。

積極主動而不是被動的個體,可以增進團隊合作,這是<雲林縣參與式預算民主協會>與龍潭村共餐自治委員會的共同理念。而以平均年齡落在65歲、高度老化的東勢龍潭村作為實踐的第一步,是因為村長的洞見在支持:老人,不是只能等待照護的社會包袱,而是有待發掘的智庫。




3月22日黃國材委員在line群組提議討論如何因應疫情發展與共餐是否暫時停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 #邁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作伙運動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圖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日前,我們咱敬愛的一位龍潭村長者享頤壽過世,我們為了懷念他、向他學習,好好地感念他,作伙辦了一場追思會,希望能透過這個追思會回顧咱社區長輩的一生,並總結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