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有「i-Voting」就民主嗎?真民主是什麼?

有「i-Voting」就民主嗎?真民主是什麼?
vote-2042580_640.png
2014年選後,「i-Voting」這個名詞的熱度就持久不退,繼台北之後,各地也慢慢跟進。但在形成流行熱潮後,我們該進一步檢視:民主是否因i-Voting而更進一步?或者,i-Voting就是民主了嗎?

在目前的代議體制下,選民與候選人之間的關係看似是「委託權力」,但其實是透過投票來「讓渡權力」。兩者有何區別?舉例來說,當顧客走進餐廳,「委託」就是親自指定菜色、食材、份量、烹調方法甚至熱量營養,再交付廚師照單處理;「讓渡」就是顧客只管要求「我餓了!把我餵飽!」,卻把相關具體問題全都丟給廚師,即使端出有礙健康的菜色也照吃不誤。回顧台灣選民每次選舉後與當選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實更像是後者。

相較之下,i-Voting透過電子投票表達民意的方式,似乎還讓人民有機會局部決定「菜色與食材」,也就因此被一部份人視為「民主進步的象徵」了
然而,無論是代議體制或i-Voting,事實上對民主的定義都是「能投票等同於民主」,但究竟何事能以投票決定?供人民投票的選項如何產生?都一樣缺乏人民作主的機制。若再以餐館消費者為例,i-Voting更像是政府提供給人民「吃麵、吃飯」兩種選項,但「為何只有這兩種選項」卻無法開放討論。

同時,兩種投票模式所展現的「民意」都只是計算加總各別人民對各選項的偏好,但卻不在乎人民是否在過程中充分理解選項、是否經過理性思考、是否意識到其公共影響。可以想像這樣的投票即使天天舉行,人民還是不具有深度的公民意識,只是多了很多次投票而已。

若這樣並不是真民主,那什麼才是「人民真作主」呢?

再打個比方,做主就像是擔任船長,目的地是哪裡、路線怎麼走、航程會經歷哪些問題、如何解決等都應該被人民知情、共同討論決策,而不是登船後什麼都不清楚、不參與,最後只能抱怨。

人民不應該受限於公部門提供問題、選項,應該由人民理性決定「什麼才是大家目前最迫切的公共需求」。決定的過程需要至少需要是人人知情、人民聚集起來充分理性討論,討論包括認為現在有哪些公共需求?為何產生這項公共需求?如何解決?
但從現狀來看,我們還距離這樣的狀態很遙遠,且難以一蹴可幾。所以我們需要從參與式預算開始,做到「培力人民思考:何謂公共需求?如何解決?」才邁出真正做主的第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社區大有為 為何唯有村里長方能帶頭落實防疫?(中)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原子化之防疫行動,必仍到處都是防疫破口! 本文《上篇》(超連結)裡提到,唯有村里長才具備足夠的威望、公信力、影像力,方能帶領整個社區總動員,最大程度使人人深刻認識共同參與登革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