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長照問題根源出在哪裡?

    
編按:對許多年輕人而言,長照是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名詞。但隨著臺灣社會的逐漸老化,這個過去我們所認知的「個別家庭問題」已經成長為國安問題。長照人口目前已經有七十多萬,內政部推估,未來七年極有可能突破百萬。長照問題影響到底有多大呢?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又各自面對什麼樣的困境與心理壓力?這樣的問題當前的政策能否真的「幫上忙」?

接續著(一)長照問題宛如地獄,誰能倖免?從照顧者的角度來看長照困境,(二)被照顧者:看到自己拖累家人 其實更痛苦從被照顧者的角度來看長照困境,今天這篇則是繼續探討當前長照困境的根源。



#社區比總統更偉大?──以長照問題為例 (三)



長照問題根源出在哪裡?
「一個生命拖垮另一個生命」的惡性循環
其實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同樣身陷在這個名為「長照」的地獄當中。照顧者生命被綁死在照顧工作上,沒有自己的人生、沒有人際生活、沒有社會生活,當他們脫離照顧者身份後,往往是下一個被長照的對象,而且處境更加艱辛。
而,被照顧者的痛苦,則是逐漸失能、失智,最後,生命只剩下生物性苟活,眼睜睜看自己失去自理的能力,失去社交生活,失去所有生命的意義,也讓最親近的人陪著自己,失去生命的其他可能性。
而我們,成為以上兩種人,不見得會是很久的事,隨時可能一個不小心,就變成了長照的照顧者或被照顧者。
想要解決這樣的噩夢,我們得先知道「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

「自己的老人自己顧」的原子化困境

問題關鍵,就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各過各的」的原子化生活,怎麼說呢?
原子化,不僅是一種現象,更是一種隱而未察的世界觀,讓我們誤以為,自己與整個社會沒有任何關聯,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打拼而來,也因此,當碰到問題時,也只能更只會採取自力救濟。以交通需求為例,當我們因為上下班或接送孩子發生交通需求時就會考慮買車,但一個地區的空間有限,當每個人都「自己的車自己買」,最後,就會導致停車、塞車等等交通矛盾。但,我們平時生活,看不到這個「人人互相影響」的關係,自以為我們可以「各過各的」、「各自安好」。但客觀上,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做什麼事情都互相影響。
回到長照的困境上,因為原子化,我們都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老人自己顧」。但以小家庭之力要負擔一個被照顧者,很容易讓家庭陷入困境。在經濟條件不允許時,往往得犧牲一個人,全職在家照顧;如果幸運還負擔得起,就是送去長照機構,或是雇用人力照顧老人,也就是靠購買照顧勞動力解決長照問題。在這樣的思考下,選擇極其有限,不是自己負擔勞動力,就是要求政府花錢補助我們購買。從社會總體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長照不但使得總體的可參與勞動人口降低,也造成國家財政極大的壓力。


僵固化的照顧與被照顧邏輯


無論是現在的居家照顧,還是日間照顧機構、社區日照中心,都是同一個邏輯──被長照對象,其實是被當成永久是被照顧對象。
雖有針對被照顧者的復健醫療,但這些復健需求都是外加的,無法刺激其復健意願。我們都知道,有復健動力與缺乏復健動力,對復健成效來說,是天與地的差別。對於被照顧者而言,若缺乏動力復健,僅是被動配合,會使復健工作特別困難,流於形式,還可能使身體越來越退化。
當然,並不是所有被照顧者的身體狀況,都能夠脫離照顧狀態,以此為目標,與現狀的「為復健而復健」截然不同,對於大多被照顧者而言,達到生活上部分自立,不會是大問題,人就是需要目標,活著才有意義,但若沒有相對應的動力,反而,始終處在「老而無用」的自怨自艾中,是不可能達成恢復自立之目標。
無論從補助照顧服務站,到補助申請喘息服務,甚至是進入個別家庭補助,都是原有照顧邏輯,現在這個模式,政府即便再怎麼努力、如何花大錢,也難以力挽狂瀾。目前台灣的長照需求者,據統計近八十萬人,而受影響的人達到兩百七十萬人,未來長照人口,將會在不到十年的時間破百萬,但政府財政可能支撐這樣的需求量嗎?以台灣目前的財政狀況看起來,顯然是難以負擔,而且如同上述,這樣的長照政策,事實上是無效。
那要如何根本翻轉呢?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 #邁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作伙運動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圖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日前,我們咱敬愛的一位龍潭村長者享頤壽過世,我們為了懷念他、向他學習,好好地感念他,作伙辦了一場追思會,希望能透過這個追思會回顧咱社區長輩的一生,並總結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