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為什麼是共餐,而不是送餐?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進行中

為什麼是共餐,而不是送餐?


文/阿茶(龍潭村參與式預算實踐工作者)
  社服團體送餐第二天後才發現被訪者過世於家中的憾事,時有所聞,為什麼已經提供送餐服務仍無法阻止這樣的憾事繼續發生?有人歸咎於送餐志工並未落實關懷職責,但我認為這是「送餐」制度本身的侷限,也是我們之所以推動「共餐」而不是「送餐」最大原因。

  相較於被動地等待「送餐」,「共餐」有更多、更積極的正面效果。

  「共餐」使每個人都走出家門,老人或行動不便者每天都有活動身體的機會與動力,人人的自主性與自信心隨之提升,除了身體健康、心情愉悅、有效減緩身體退化的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老人或行動不便者,不再只是將自己視為只能被動接受服務的對象,相反的,因為參與,每個人都是「能貢獻所長」、「能服務社區」的人。因為脫離只是被動接受服務的狀態,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生活感到有目標、有意義,認為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共餐」使大家齊聚一堂,增進人際互動、情感交流,提供民主自治的基礎。因社區居民間有更多彼此接觸、認識、關心的機會,而變得越來越熟識,而有更多交流想法的機會,並因此更能同理他人、了解他人所思所想,無形中使大家願意共同面對社區的種種問題,為解決社區矛盾提供民主自治的基礎。

  「共餐」增加個別居民接觸社區公共資訊之機會,使大家破除心裡藩籬,更願意表達意見、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漸漸地,每個人視自己為共餐的一份子,思考食堂與自己的關聯,如何為共餐盡一份力。同樣的,也有機會針對社區的其他公共事務進行探討、交換意見,討論如何齊心協力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難怪龍潭村有共餐志工會說:「因為有(共餐)食堂,大家才有辦法知道誰今天沒有出來吃飯,他為什麼沒有來?是不是有什麼狀況?就有機會可以去關心他。如果沒有食堂,厝邊頭尾有時候連隔壁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都不一定知道,根本無從得知。所以食堂真的很重要!」

  更有許多村民在(共餐)食堂邊吃飯邊滿足地說:「作伙呷,卡呷欸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 #邁向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作伙運動 咱如何作伙追思社區已故長者? 圖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日前,我們咱敬愛的一位龍潭村長者享頤壽過世,我們為了懷念他、向他學習,好好地感念他,作伙辦了一場追思會,希望能透過這個追思會回顧咱社區長輩的一生,並總結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