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交工 #放伴文化
為何必須突破農務交流障礙?
「農民需要農務上的交流嗎?」當然需要,而且是越頻繁越好。為什麼?
唯有農務交流方能更輕可省力
通過交流,彼此間可以互相學習,截長補短,交流越頻繁、越深入,就越能從彼此的經驗、作法中,更能激盪出新的想像,不僅利於挖掘使農務更輕可省力的撇步,更能通過集體的智慧,讓農法不斷精進。
唯有農務交流方能增加收入
務農最怕遇到的就是災損與病蟲害,同一地的農民,往往面對的自然條件極為類似,因此,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如果農民間經常進行農務交流,不僅資訊交流更為頻繁,對於病蟲害的防治知識不斷提高,更能防微杜漸,有效降低農藥使用量。也能通過交流,提前做好防災準備,減少損失。
唯有農務交流方能好過日
當農民們在生產上頻繁的交流,彼此的關係也必然越來越緊密,當農務上的困境有人可以商量,歡喜苦悶也能彼此傾訴,就能提供很大的心理支持與安慰,使得務農不再只是謀生的苦勞。當社區中充滿人情味,人人都是相互熟悉的好朋友,經常你幫我、我幫你,出門不用擔心,孩子長輩有人相照應,日子當然就能過得有滋有味。
然而,當前台灣農村人與人的關係卻越來越原子化,不僅農務上鮮少交流,生活上也幾乎不相互聞問。造成此障礙的根本原因係來自於原子化小農「各自經營、各自勞動、土地零細、相互競爭」的生產模式。
因為各自經營,每位小農必然認為生產上遭遇的各種困境,只能獨力解決,責任與苦果也只能獨擔、獨受;銷售上相互競爭,使得小農們不自覺地對於自己的經驗敝帚自珍,或視交流為畏途,對於困境羞於啟齒,不敢問也不想問。這也使得小農們不自覺地放大交流帶來的困擾,而看不到交流帶來的好處。
要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唯有先從復興交工(放伴)做起。當農民們從交工中體悟到,彼此合作更能輕可多賺,越多人參與,交工項目越多元,就會越省力,日子越好過。為了彼此間能更好的交工,就越能感受到農務交流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方可能為謀求共好與共利,願意跨越重重的人際障礙。那麼,大家記憶中彼此相依互存、互助共好、人情味滿滿的農村就會回來了。
(全文完)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